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十节 猪囊尾蚴病
    来源:辈宠网

猪囊尾蚴病又称猪囊虫病,是猪带绦虫的中绦期 (猪囊尾蚴) 寄生于猪的肌肉及组织器官内所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它不仅严重影响养猪事业的发展,而且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本病广泛流行于以猪肉为主要肉食的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还有22个国家发生此病。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和广西、云南等地发生也较多。

【病原学】 猪囊尾蚴又称猪囊虫 (Cysticercus cellulosae),是链状带绦虫 (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 的中绦期,链状带绦虫只寄生于人体小肠中。

猪带绦虫 (Taenia solium) 属于扁形动物门 (Platyhlminthes) 绦虫纲 (Cestoidea) 圆叶目 (Cyclophyllidea) 带科 (Taeniidae) 带属 (Taenia)。成虫为有钩绦虫,全长2~5m。背腹扁平腰带状,由700~1000个节片组成。整个绦虫由头节、颈节和体节三部分组成。头节近似球形,直径0.6~1 mm,其上有4个发达的吸盘和1个顶突,顶突上也有两圈小钩,其结构与猪囊虫头节相同,是虫体的吸附器官。颈节狭窄细长,长5~10 cm,位于头节之后,为生长体节的部位。体节位于颈节之后,由成百上千个节片组成。各节片间界限明显。根据体节的发育程度,由前向后依次分为幼稚体节、成熟体节和孕卵体节。幼稚体节宽而短,其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或正在发育。成熟节片略呈四方形,长宽几乎相等,其生殖器官已经发育成熟,可完成受精过程。成熟体节内有一套雌、雄生殖器官,其卵巢特点为分3个叶,两侧为大叶,中间为小叶。生殖孔在体节两侧不规则地交互开口。孕卵体节长大于宽,呈长方形,大小为10~12mm×5~6mm,子宫由主干向两侧发出7~13对侧枝,其内充满虫卵。每个孕卵节片含3万~5万个虫卵。孕卵节片常数节相连或单个脱离虫体,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圆形或椭圆形,外层的卵壳很薄易破裂而脱落,一般在粪检中所见仅胚膜包被的六钩蚴,直径31~43μm,胚膜较厚,具有辐射状条纹。

猪囊尾蚴寄生于人、猪各部横纹肌以及心脏、脑、眼等组织器官。虫体为黄豆粒样、椭圆形、乳白色半透明的囊泡,大小为6~20 mm×5~10 mm,其内充满无色透明液体,囊壁是一层薄膜,囊壁上有一个圆形、小高粱米粒大小的头节。在显微镜下观察,头节上有4个发达的圆形吸盘,在4个吸盘之间有1个向外突出的顶突,顶突上有内外两圈角质小钩25~50个。内圈钩较大,长140~180 μm; 外圈较小,为110~140μm。

人是有钩绦虫的唯一终末宿主,猪带绦虫只寄生于人的小肠中。实验条件下可使白掌长臂猿、大狒狒发生感染。人还可充当中间宿主。猪囊尾蚴主要感染猪和人,犬、猫、兔、牛、骆驼也有感染的报道。

有钩绦虫的虫卵或孕卵体节随患者粪便排出后,随食物、饲料和饮水经口进入人、猪体内。虫卵内的六钩蚴在肠内逸出,钻入肠壁血管,然后随血循散布到全身各处,在适宜的组织内停留下来,约经10周发育为具有感染能力的囊尾蚴。猪囊尾蚴在猪体的寄生部位以股内侧肌为最多,以下依次为深腰肌、肩胛肌、咬肌、腹内斜肌、膈肌、舌肌、心肌、脑、眼、淋巴结、胃壁和肺等处,偶见于肝脏和脂肪内。有囊尾蚴寄生的猪肉称为 “米猪肉”、“豆猪肉”或“米糁子猪”。囊尾蚴在人体可存活3~10年,个别可达80年。

人因食用未充分煮熟的病猪肉或误食沾在生冷食品或食具上的猪囊尾蚴而感染有钩绦虫。囊尾蚴进入人体后,先在胃内经胃液消化,再进入小肠,遇胆汁头节则由囊内翻出,并以头节上的吸盘吸附于小肠前段黏膜深处,经2~3个月生长发育为成虫。绦虫通过体表的渗透作用直接吸取营养,后端不断生长发育。每隔几天或十几天孕卵节片常数节相连或单节脱离虫体,随大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构成新的威胁。

人除通过误食被绦虫卵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囊虫病外,也可通过自身感染 (内源性感染) 途径感染。由于某些原因,使患者发生肠逆蠕动时,脱落的孕节随肠内容物一起逆入胃内,卵壳被胃液溶解后,六钩蚴逸出,钻入肠黏膜,经血循环到达人体的各组织器官中发育成囊尾蚴。猪囊尾蚴常寄生于人体皮下浅层肌肉及深部肌肉、脑、心、眼等处,常使患者严重受害。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猪、野猪、猫、犬等动物易感,人也可感染。

2.传染源 猪囊尾蚴的唯一感染来源是猪带绦虫的患者,他们每天向外界排出孕节和虫卵,而且可持续数年甚至20余年。

3.传播途径 猪吃了绦虫病人粪便中的绦虫节片和虫卵,或吃了绦虫卵污染的饲料,即可发生猪囊尾蚴病。

4.流行因素及方式 本病流行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饲养方式和不良的卫生习惯所致。有些地方养猪不用圈,居民无卫生保肥的厕所,猪到处乱跑,人随处大便。我国北方某些地区,有散养猪的习惯,因此猪的感染率较高。辽宁省某县猪囊尾蚴感染率曾高达30.5%,当采取相应防控措施,实行猪有圈,人有厕后,感染率很快降到2.5%。据调查,在囊尾蚴病猪高达10%的地区,人体有钩绦虫感染率在0.5%左右。据吉林省1980年在猪囊尾蚴病流行区调查,有钩绦虫病患者约占该地区人口的0.5%~1%,感染猪囊尾蚴的病人约占0.05%。人感染有钩绦虫主要是由于生食或吃了未煮熟的含有猪囊尾蚴的病肉所致。在云南西部和南部地区,当地群众有吃生猪肉的习俗,如果检疫不严格,很容易感染。

【临诊症状】 囊尾蚴进入宿主机体后,在其移行的初期能引起各部组织的创伤。其症状随虫体寄生部位和感染强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肌肉内寄生时不呈现明显致病作用,但在脑、眼内寄生时能引起一定的功能障碍,尤其是人症状更为明显。在重度感染时,囊尾蚴的代谢产物对宿主有毒害作用,如引起营养不良、发育障碍、肌肉水肿等。

猪: 轻症囊尾蚴病猪在生前没有任何临诊表现,只有重症病猪才有症状。病猪由于肌肉水肿,表现肩部肌肉增宽,两肩显著外张,臀部隆起,显得异常肥胖宽阔。病猪前胸、后躯及四肢异常肥大,体中部窄细,整个猪体呈哑铃状或葫芦形,头呈狮子头形。病猪行走时,前肢僵硬,后肢不灵活,左右摇摆,形如醉酒。平时反应迟钝,不爱活动。视力减退,眼神痴呆,眼球活力差,有的眼球稍向外突出,严重的病猪视力消失,翻开眼睑可看到豆粒大小的青白色透明隆起的囊尾蚴。病猪发育迟缓,当囊尾蚴寄生于喉头肌肉时,可表现呼吸短促或憋气等现象,常有打呼噜或喘鸣音。虫体在舌肌寄生时,可发现舌底或舌根部有带弹性的虫体结节。触摸股内侧肌肉时,有时也可触摸到带有弹性的虫体结节。

【病理变化】 猪囊尾蚴病的病理变化视其寄生部位、数目及发育时期而异。因六钩蚴随血液运行散布,故寄生部位极为广泛。死后剖检可在骨骼肌、心、脑等处发现黄豆粒大乳白色虫体包囊。重症者肌肉高度变性、水肿。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囊尾蚴包囊分为两层: 外层为细胞浸润,在急性期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在慢性期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内层为纤维组织或玻璃样变性。此外还可见到坏死层和肉芽肿。

【诊断】 按照《猪囊尾蚴病诊断技术》 (GB/T 18644—2002) 进行。

猪囊尾蚴病的生前诊断比较困难,根据其临诊特点可按以下方法进行。①听病猪喘气粗,叫声嘶哑; ②看病猪肩胛、颜面部肌肉宽松肥大,眼球突出,整个猪体呈哑铃形; ③检查舌部、眼结膜和股内侧肌,可触摸到颗粒样硬结节。死后诊断通常比较容易,切开咬肌、腰肌、股内侧肌、肩胛外侧肌和舌肌等处,常可见到囊尾蚴结节。

免疫学诊断也可在实践中应用: 从猪囊尾蚴取得无菌囊液制成抗原,进行皮内变态反应、沉淀反应、乳胶凝集试验、快速ELISA、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对于诊断人和猪的猪囊尾蚴病有重要意义。生前免疫学诊断常用的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

【防控措施】 猪囊尾蚴的生活史决定该病在防控方面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猪囊尾蚴危害性和感染途径与方式的认识,自觉防控猪囊尾蚴。

2.注意个人卫生,不吃生的或半生的猪肉,以防感染猪带绦虫。

3.加强肉品卫生检验,推广定点屠宰,集中检疫。严禁囊虫猪肉进入市场。检出的阳性猪肉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4.查治病人,认真开展驱绦灭囊 猪囊尾蚴病与有钩绦虫病在猪和人之间交替发生发展,互为因果引起循环感染。若不采取积极的卫生防治措施,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人、猪患病。现在许多省、市、自治区大力开展驱绦灭囊 (即驱除人绦虫,消灭猪囊虫) 的防治工作,吉林、黑龙江、辽宁、甘肃、陕西、山西、广西等地,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普查绦虫病患者,驱除人体的有钩绦虫,检出囊虫病猪,加强肉品卫生检验,对检出的囊虫猪肉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查出的囊虫病猪应进行治疗,同时要求做到猪有圈,人有厕,人厕与猪圈分开,人粪及时发酵处理。

近年来,国内外有人用猪囊尾蚴匀浆制成抗原对猪进行免疫接种,获得了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还有人用囊尾蚴培养液制成ES抗原,结果也获得了88.9%的保护力。

治疗 近年来随着低毒、广谱驱虫药相继问世,在驱绦、灭囊工作方面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过去无药可治的囊虫病患者恢复了健康,而且在防治猪的囊虫病方面也收到良好效果。

1.猪囊尾蚴病

(1) 人的猪囊尾蚴病 治疗前需经卫生部门详细检查,同时应充分考虑疗程的长期性和药物可能产生的严重反应,做好必要的应急措施。治疗药物如下:

吡喹酮: 对人体囊尾蚴病的疗效是肯定的,药物总有效率为100%。总剂量为每3天120mg/kg,每天3次,连服3天为一疗程。对皮肌型患者,总剂量为每6天120mg/kg,每天量分3次内服,连服6天为一疗程,共治疗2~3个疗程。脑型患者总剂量为每4天180mg/kg,每天量分3次内服,连服4天,共服3~4疗程。每疗程满后,通常间隔1~3个月再服下一疗程,一般最少应服2~3疗程才能取得疗效。同时每天配合强的松5mg,3次/天; 或地塞米松5mg,1次/天; 吡喹酮疗程满时,延长2~3天后再停用。

丙硫咪唑: 该药对病程短的患者疗效高,对囊尾蚴结节吸收效果好,并可用于吡喹酮治疗无效的患者。按每天20mg/kg给药,连用10天,每天量分2次 (或分3~4次) 口服。休息15~20天再进行下一疗程。皮肌型应服2~3个疗程,脑型患者需服4~6个疗程。总有效率达93.9%。同时配合强的松5 mg,3次/天,连用12天,适当应用甘露醇脱水。

(2) 猪的囊尾蚴病 治疗药物如下:

吡喹酮: 按50mg/kg给药,每天1次,混于饲料内服用,连用3天; 也可按60~100 mg/kg给药,与液体石蜡按1:5比例制成混悬液,分多点肌肉注射。

丙硫咪唑: 按60~65mg/kg给药,用橄榄油或豆油制成6%悬液肌肉注射; 20 mg/kg给药,1次口服,隔48 h再服1次,共服3次即可治愈。

吡喹酮或丙硫咪唑治疗4个月后,经屠宰后检查,虫体已死亡,并被吸收、钙化。丙硫咪唑治疗效果更为满意,杀死的虫体被迅速吸收,不留钙化灶。肉质营养成分与健康猪肉基本一致,肉品外观上不受影响,可以食用。

2.绦虫病的治疗 目前驱绦虫药较多,且均有较好疗效,绝大多数均可迅速排虫。

(1) 槟榔、南瓜子 前者能麻痹绦虫头节及前段; 后者主要使绦虫中后段节片麻痹,而对头节与未成熟的节片无作用。二者联用疗效好,可使整个虫体变软,便于排出。南瓜子仁粉50~90 g(带皮者用80~120 g),早晨空腹口服,2h后服100 g槟榔煎剂200 ml (原药加水400 ml,煎两次,煎至200 ml),再过30 min服硫酸镁25~30 g (水溶液),然后多喝开水,1~3 h内即有完整的虫体排出。小儿量酌减。

(2) 氯硝柳胺 (灭绦灵) 对各类绦虫均有效,服后不吸收。对槟榔、南瓜子驱虫失败者仍有良效,疗效在90%以上。6岁至成人用2g,分2次空腹时服,间隔1小时,2~5岁用1g,分2次服,嚼烂服下,不用泻药。

(3) 仙鹤草根芽 于深秋至早春季节采集仙鹤草地下部分的根芽,水洗后趁湿搓去皮,晒干研制成粉备用。治愈率90%以上。成人30~50 g,小儿按0.7~0.8 g/kg,空腹时顿服,不另服泻药。

(4) 吡喹酮 按10~25 mg/kg给药,早晨空腹时以少量温开水内服,过1~2 h再服硫酸镁25~30 g,然后喝大量温开水,加速虫体排出。

此外,还有使用硫双二氯酚、二氯甲双酚、阿的平、丙硫咪唑、甲苯哒唑驱虫的,也有较好效果。

【公共卫生学】 人感染囊尾蚴病主要由体内自身感染、体外自身感染和外来感染三种方式引起。体内自身感染是有钩绦虫患者因恶心、呕吐将小肠有钩绦虫节片或虫卵返回胃内而引起,这类病人往往病情重,体内囊尾蚴寄生数量多; 体外自身感染是由于绦虫病人不注意卫生,便后不洗手,用沾染虫卵的手拿食物吃而引起感染,据统计,有钩绦虫病人中有14.9%(2.3%~25%) 伴发囊尾蚴病; 外来感染主要是通过吃了有钩绦虫卵污染的瓜果、蔬菜,饮用了虫卵污染的河水、井水而感染。

人感染囊尾蚴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1) 囊尾蚴病的症状 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和感染程度的不同,出现的症状也不相同。人体寄生的囊尾蚴可由一个至数千个不等。

皮肌型 (轻型或无症状型): 囊尾蚴仅寄生在皮下浅层肌肉组织,可见到手指甲大小 (平均直径为1 cm) 圆形或椭圆形的结节,触摸有弹性,可移动,无压痛。数月内可由1~2个增至数千个,以背部及躯干为多,四肢较少,常分批出现。即使在数目较多时,也不出现严重症状,仅有肌肉酸痛感觉。

脑型: 由于囊尾蚴在脑内寄生部位、感染程度、存活时间长短以及宿主反应性等的不同,表现的症状复杂多样化。有的可全无症状,有的则极为严重甚至突然死亡。脑型囊尾蚴病以癫癎发作最多见。临床可见头痛、神志不清、视力模糊、记忆力减退、颅压增高等症状。脑血流量障碍时,还可引起瘫痪、麻痹、半身不遂、失语和眼底病变等症状。脑脊液白细胞显著增多,尤其是淋巴细胞。如诱发脑炎则可引起死亡。

眼型: 囊尾蚴可寄生于眼的任何部位,但绝大多数寄生在眼球深部,即玻璃体 (占40.5%) 及视网膜下 (占32.7%)。轻者表现为视力障碍,常有虫体蠕动感; 重者可失明。囊尾蚴在眼球内的寿命为1~2年。虫体存活时,患者尚可忍受。一旦虫体死亡,释放的毒素强烈刺激,可引起炎性渗出性反应,如视网膜炎、脉络膜炎或脓性全眼球炎,甚至产生视网膜脱落,并发白内障、青光眼,直至眼球萎缩等。

(2) 有钩绦虫病症状 有钩绦虫病患者一般症状轻微,但有时症状也较重。绦虫在肠道内通过体表膜夺取人体大量营养,头节上的吸盘和小钩以及虫体表面的微绒毛给人以机械性刺激,损伤肠黏膜。绦虫分泌的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患者食欲异常,消化不良、腹部不适、隐痛、腹胀、腹泻或便秘、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此外,患者还可表现无力、失眠、头晕、神经衰弱、劳动力减退等变化; 严重者表现贫血、发育迟缓等。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