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病又叫日本分体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严重地方性寄生虫病,以下痢、便血、消瘦、实质脏器散布虫卵结节等为特征。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本病分布于中国、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 马来西亚发现有类似日本血吸虫。该病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13个省、市和自治区,以处于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和江苏5省较为严重。
本病对人、畜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损害和死亡,是湖区水牛、黄牛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对养牛业危害极大。
【病原学】 日本血吸虫 (Schistosoma japonicum) 属于分体科 (Schistosomatidae)。其成虫寄生在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中。成虫雌雄异体,雌虫细长,呈黑褐色,大小为15~26 mm×0.3 mm,口、腹吸盘均较雄虫的为小。雄虫呈乳白色,较粗短,大小为10~26 mm×0.5~0.55mm; 口吸盘在体前端,腹吸盘较大,在口吸盘后方不远处; 体壁自腹吸盘后方至尾部,两侧向腹面卷起形成抱雌沟,雌虫常居雄虫的抱雌沟内,呈合抱状态,交配产卵。虫卵呈短椭圆形,大小为70~100μm×50~65μm,淡黄色,壳薄无盖,在其侧方有一小刺,卵内含毛蚴。
成虫寄生在人和动物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一般雌雄合抱。雌虫交配受精后,在血管内产卵,一条雌虫每天可产卵1 000个左右。产出的虫卵一部分顺血流到达肝脏,被结缔组织包围; 另一部分逆血流沉积在肠黏膜下形成结节。虫卵在肠壁或肝脏内逐渐发育成熟,由卵细胞变为毛蚴。由于卵内毛蚴分泌溶细胞物质,能透过卵壳破坏血管壁,并使肠黏膜组织发炎和坏死,加之肠壁肌肉的收缩作用,使结节及坏死组织向肠腔破溃,虫卵即进入肠腔,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适宜的条件下孵出毛蚴。如在温度25~30℃、pH 7.4~7.8时,经几小时即可孵出毛蚴。毛蚴借自身的纤毛在水中游动,遇到钉螺,即以头腺分泌物的溶蛋白酶作用,钻入钉螺体内继续发育成许多尾蚴,而后离开钉螺。如果毛蚴未遇到钉螺,一般在孵出后1~2天内自行死亡。含尾蚴的疫水与人畜皮肤、口腔等接触而感染,随血流经右心、肺、体循环到达肠系膜静脉、门静脉内寄生,发育为成虫。成虫在动物体内的寿命一般为3~4年,也可能达20~30年,或者更长。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以牛、羊感染为主,其次有猪、犬、马、骡、驴、猫等,还有家兔、沟鼠、大鼠、小鼠等31种野生动物和人工感染的6种实验动物,人也能感染。
2.传染源 带虫的哺乳动物和人都是本病的传染源。我国台湾省的日本血吸虫属动物株,不感染人类。
3.传播途径 血吸虫可通过皮肤、口腔黏膜、胎盘等途径侵入宿主。中间宿主为钉螺,在我国为湖北钉螺,有10个亚种,只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无钉螺的地方,均不流行本病。
4.流行形式及因素 由于钉螺活动和尾蚴逸出都受温度影响,因此本病感染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5~10月为感染期,冬季通常不发生自然感染。以3岁以下的小牛发病率最高,症状最重。本病呈地区性流行,动物的感染与年龄、性别无关,只要接触含尾蚴的水,同样都能感染,但黄牛感染率一般高于水牛,黄牛年龄越大,阳性率越高。而水牛的感染率则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并存在自愈现象。放牧于潮湿、丘陵地区的耕牛感染率最高,平原地区次之,山区最低。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等广大地区未见本病发生。
【临诊症状】 本病以犊牛和犬的症状较重,羊和猪较轻,马几乎没有症状。一般黄牛症状较水牛明显,小牛症状较大牛明显。黄牛或水牛犊大量感染时,往往呈急性经过; 而少量感染时,一般症状不明显,病程多取慢性经过,特别是成年水牛,虽诊断为阳性病牛,但在外观上并无明显表现而成为带虫牛。牛感染日本血吸虫后,根据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型。
急性型: 首先表现食欲减退,精神迟钝,体温升到40℃以上,呈不规则的间歇热。行动缓慢,呆立不动,急性感染20天后发生腹泻,转下痢,粪便夹杂有血液和黏稠团块。严重贫血、消瘦、虚弱无力,起卧困难,最后或因进一步恶化而死亡或转为慢性型。
慢性型: 本型较多见。症状多不明显,吃草不正常,时好时差,精神不振,有的病牛腹泻,粪便带血有腥臭味,排便时里急后重,甚至发生脱肛,肝硬化,腹水。日渐消瘦,贫血,役用牛使役能力下降,奶牛产乳量下降,母牛不发情、不受孕,妊娠牛流产。犊牛生长发育缓慢,多成为侏儒牛。
【病理变化】 病畜尸体消瘦,贫血,皮下脂肪萎缩,肝脾肿大,被膜增厚呈灰白色,肝脏有粟粒大到高粱米大灰白色或灰黄色沙粒状虫卵结节 (虫卵肉芽肿)。腹腔内常有多量积液。肠壁肥厚,浆膜面粗糙,并有淡黄色黄豆样结节,以直肠最为严重,黏膜形成小溃疡、瘢痕组织和乳头样结节,其内往往有虫卵,肠黏膜肥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门静脉血管肥厚,在其内及肠系膜静脉内能找到虫体。心、肾、胰、脾、胃等器官有时也可发现虫卵结节。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按照《家畜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技术》 (GB/T 18640—2002) 进行诊断。
病料样品采集: 新鲜粪便和血液。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最适用的是粪便虫卵毛蚴孵化法。此外,也可以用血清学诊断。
1.粪便虫卵毛蚴孵化法 取新鲜粪便100 g左右,反复洗涤沉淀或尼龙筛兜内清洗后,将粪渣放在22~26℃的条件下孵化数小时,用放大镜观察水中有无游动的毛蚴。按操作的具体方法和使用工具可分下列几种方法:
(1) 沉淀法 将待检粪便 (一般牛、马粪用100 g,猪、绵羊粪用30 g,山羊粪用10 g)置于40~60目的铜筛中,放入有清水的500ml三角量杯中,用棍充分搅拌,使粪末与虫卵滤入杯中,静置30~40 min,倒去上清液,重新装满清水,20 min后倒去上清液,再装满清水,10min后倒去上清液,如此换水直至上清液变清为止。如水温高于15℃,在第一次换水后改用1.0%~1.2%盐水,以抑制毛蚴孵出; 如水温高于18℃,需全部用盐水,最后将粪渣倒入250~500ml三角瓶或平底烧瓶中,加入温水,使水温在25~30℃之间,然后置于20~30℃的条件下孵育,孵育后第1,3,5 h观察瓶颈处水中有无毛蚴游动 (在有黑色背景的日光下观察),毛蚴呈针尖大小梭形亮点状作直线来回游动,用吸管吸出置低倍镜下检查更易确诊。如能在孵育的瓶颈处塞一疏松棉层,倒去上面污水,换上清水,则毛蚴穿过棉层进入清水中,便于观察。
(2) 淘洗法 把经铜丝筛过滤的粪渣水放入一只260目的尼龙兜中,用清水充分淘洗。由于这种孔径的尼龙兜仅能使含色素的粪水通过,虫卵则集中于兜内,淘洗时用光滑玻璃棒轻轻搅拌,当洗下的水变清时,即可将粪渣倒入三角瓶或平底烧瓶中孵育。
(3) 湿育法 先按淘洗法将粪渣洗净,用手将渣在兜外捏成团块,包入纸袋或塑料袋中保湿,置30℃湿箱中孵24 h,第二天再放入瓶中孵育,检查毛蚴。此法能使毛蚴孵化的时间较一致,从而提高毛蚴的检出率,也能缩短检查毛蚴的时间。湿育法能使毛蚴在26~30℃水中,于5h内约孵出90%,其余的于以后20 h内全部孵出。
(4) 顶管法 使用的器材有多种形式,其中以塑料杯顶管法最好,先将粪经20目丝网过滤倒入塑料杯中,静置20 min换一次水,加满30℃清水,盖上盖; 另取一直径10mm玻璃试管加满清水,倒插于瓶顶,在20℃条件下进行孵育,按时检查毛蚴。
(5) 孵集器法 先按沉淀法或淘洗法将粪渣洗净,然后放入一个用玻璃特制的毛蚴孵集器中,当毛蚴在水面下游动死亡后,使其不再沉入粪渣中,而是沉入一个“V”形容器底部,第二天用吸管吸出底部水置显微镜下检查水中有无毛蚴。这样可以减少观察毛蚴次数,只需检查一次即可。
粪便毛蚴孵化法不论采用以上哪种方法,都应具备下列条件:
①检查季节以春秋为宜,冬夏检出率低,尤其是冬季,粪中能孵化的虫卵比例数很低,不宜用粪孵法查病。
②检查时以一粪多检或多粪多检为宜,可获得较高检出率。因为牛粪中虫卵密度一般较低,100g粪中含的卵数很有限。如粪量加大,工具也得相应加大,一般以2个100g粪作2次检查为宜,可提高检出率; 连续几天检查,则检出率也可提高。一粪二检比一粪一检检出率提高10%~20%,连续2天检查,可使检出率提高10%~20%,连续3天可提高20%~30%。
③宜采粪团表面的粪,因此处含虫卵较多。
2.粪便虫卵检查法 用反复水洗沉淀法,镜检粪渣中的虫卵或刮取直肠黏膜溃疡部位,压片镜检虫卵。
3.血清学检查 方法很多,比较适用的有环卵沉淀、间接血凝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3种。(1) 环卵沉淀反应 血吸虫虫卵内的抗原会从卵壳小孔中渗出,并与血清中相应抗体结合,在卵周围形成透明的结合物,多为块状和索状,根据沉淀物的出现可判定该动物有血吸虫感染。其方法是以受检血清一滴置载玻片上,再加入冻干血吸虫卵100个,用盖玻片盖上并以蜡封,置37℃温箱中培养48 h。取出置显微镜下观察,凡虫卵周围出现块状或索状的虫卵为阳性反应卵。阳性反应卵占全片虫卵的2%以上时,该血清判为阳性。
(2) 间接血凝试验 红细胞全部凝集时为强阳性 (+++); 50%以上凝集时为阳性 (++); 25%左右凝集时为弱阳性 (+); 与生理盐水孔相同者为阴性 (-)。凡血清10倍和20倍稀释孔均出现阳性时判为阳性。
(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试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均与其他传染病相同,其检出率均在95%以上,假阳性率在5%以下。
【防控措施】 对本病的预防要采取综合性措施,要人、畜同步防治,在积极查治病畜、病人及控制感染外,还需加强粪便和用水管理,安全放牧和消灭中间宿主钉螺等。
(1) 严格管理人畜粪便,不使新鲜粪便落入有水的地方,畜粪进行堆积发酵,不用新鲜粪便做肥料。
(2) 搞好饮水卫生,严禁家畜与疫水接触。
(3) 选择没有钉螺的地方放牧。
(4) 消灭钉螺,可采用土埋、围垦及药物灭螺。灭螺药物有氯硝柳氨、茶子饼、石灰等。常用的治疗药物有:
①吡喹酮(8440) 牛每千克体重30 mg,一次口服,最大用药量黄牛以300 kg、水牛以400kg体重为限。山羊每千克体重20 mg,一次口服。或用5%吡喹酮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4ml,分点肌肉注射,效果好,注射后病牛有不同程度的反应,一般在8~24 h左右消失,轻度流涎者可在4h内恢复。
②硝硫氰胺 (7505) 该药效果好,副作用小。每千克体重黄牛2~3 mg、水牛1.5~2mg,静脉注射; 或每千克体重60mg,一次口服,最大剂量黄牛以300kg、水牛以400 kg体重为限。
③六氯对二甲苯(Hexachloroparaxylene,血防846) 新血防片 (含量0.25g)应用于急性期病牛,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00~200mg,每日口服,连用10天为一疗程;血防846油溶液(20%),剂量为每千克体重40mg,每日注射,5天为一疗程,半个月后可重复治疗。
④敌百虫 水牛每千克体重75 mg,5天分服,每日一次。粉剂用冷水配成1%~2%溶液灌服,现用现配。片剂可直接投服。
【公共卫生学】 人感染虫蚴主要与疫水接触有关,无年龄和性别的差异,虫体在人体内的寿命较长,有的高达20多年。临床表现有急性和慢性。预防上主要是做好粪便管理,避免与疫水接触; 到疫区工作时应穿长腰靴、稻田袜,戴手套或用防护剂涂抹皮肤,以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