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三节 类鼻疽
    来源:辈宠网

类鼻疽是由伪鼻疽伯氏菌所致的一种热带地区人兽共患传染病,特征性病变是受侵害器官发生化脓性炎症和特征性肉芽肿结节。我国把其定为三类动物疫病。

1912年由Whitmore在缅甸首次发现本病,病原分离于仰光一位患有类似鼻疽的病人。病原菌存在于流行地区的水和土壤中,各种哺乳动物都可能感染,有时造成地方性流行。人感染后临床表现复杂,急性感染患者治疗不及时病死率极高,慢性感染者可在成年甚至一二十年后突然发作死亡。据近年来的文献报告,本病有从传统流行区向外扩展的趋势。

【病原学】 伪鼻疽伯氏菌 (Bscillus pseudomallei),旧名伪鼻疽杆菌,过去归类于假单胞菌属,现划归于新建立的伯氏菌属,与鼻疽杆菌不仅各种表型形状相似,DNA的G+C含量相近,且DNA体外杂交试验也证明它们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该菌是伯氏菌属 (Burkholderia)成员之一,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有3~8根端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芽孢和荚膜。菌体大小为0.8μm×1.5μm; 具有两极染色性。

根据菌体不耐热抗原的有无,可将其分为两个血清型: Ⅰ型具有耐热和不耐热两种抗原,主要存在于亚洲; Ⅱ型只有耐热抗原,主要存在于澳大利亚和非洲。我国菌株大多属Ⅰ型。最近我国研制的抗类鼻疽菌单克隆抗体能对两种菌做出鉴别。

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迅速,生长温度范围为18~42℃ (最适温度为25~27℃),最适pH6.8~7.0; 高温高湿气候有利生长。可形成白色和浑浊的菌落并微有或无皱襞。菌落形态由非常粗糙到黏液状,色泽由奶油色到亮橙色变化; 在肉汤中,表面形成坚韧的菌膜,4~5天之后变厚或呈皱状,并形成黏稠的沉淀。在甘油琼脂上培养48 h形成带皱纹的粗糙型菌落,有特殊的土霉气味。能分解多种糖类,能利用天门冬素或丙氨酸作为氮源。

该菌与鼻疽杆菌之间有共同的抗原成分,在琼脂扩散试验中类鼻疽菌素可溶性抗原与抗血清可出现2~7条沉淀线,与鼻疽菌素抗血清可产生1~3条沉淀线。

本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在水和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在自来水中可存活28~44天。耐药性强,仅对四环素、新生霉素、磺胺及TMP等几种抗菌药物敏感。常用消毒剂能杀死本菌。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本病的易感动物很多,已知有灵长类动物、猪、山羊、绵羊、羚羊、马属动物、牛、骆驼、狗、猫、兔、袋鼠、鼠类和海豚,鸟类也有感染的报告。实验动物中以中国仓鼠最敏感,其次是豚鼠、家兔和田鼠。流行地区的动物感染率高。动物类鼻疽一般为散发或长期潜伏和隐性感染,但在绵羊、山羊和猪均曾出现暴发流行,故认为这三种动物最易感。鸡的抵抗力较强,冷血动物不易感。据对海南岛的调查,从20天收集的91份猪的化脓性病理标本中,有13%检出类鼻疽菌。血清抗体阳性率以牛最高,其次是马、猪、小羊和鸡。人类也能感染。

2.传染源 伪鼻疽伯氏菌是热带地区水和泥土中常在菌,尤以死水中阳性分离率更高,马来西亚为14.6%,澳大利亚北部为10.0%,我国广东南部和海南岛为8%~17.0%。人和动物接触污染的泥水即可感染,不需保菌宿主。感染动物可将病菌携带至新的地区,污染环境形成新的疫源地。

3.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结膜或消化道而感染,也可因吸入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吸血昆虫也能传播本病。病人还可以通过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气管镜、导尿管发生交叉感染。

4.流行形式及因素 类鼻疽的流行特点如下:

(1) 有明显的地区性 已发现类鼻疽的地区有东南亚和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和新几内亚、西非和马达加斯加、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等,这些地方都属低纬度热带地区。我国目前发现有类鼻疽菌的地方也都在北回归线以南。各地人和动物的血清抗体分布与病原菌的生物地理分布相关。例外的是在伊朗 (25°~35°N) 和澳大利亚西南部 (31°S) 也发现本病流行,这意味着伪鼻疽伯氏菌可以在传统的栖息地以外生存。

(2) 有一定的季节性 高温多雨季节有利于本菌生长繁殖,大雨还能将泥土中的病菌冲刷出来,使人、畜感染机会增加,因此是本病多发季节。

(3) 接触污染水的人群感染率最高 人对伪鼻疽伯氏菌的易感性没有人种区别,流行地区人群隐性感染率高,血清抗体阳性率在马来西亚为1.9%~22.4%,我国海南岛为2.3%~11.0%。人群中以与水土接触机会多的农民感染率最高,士兵中步兵感染率高,美军在越南确诊的类鼻疽病人有3/4来自步兵师。

(4) 该病的自然疫源性与病原菌生存环境的温度、湿度、雨量、水和土壤性状均有密切关系。我国南方热带及某些亚热带地区对该菌的生存比较适宜,其中以稻田水、土壤以及稻田的泥土分离率最高。地表下25~45 cm的黏土层也适于本菌的生存。降雨量与本病的发生呈正相关,雨季和洪水泛滥的季节容易造成猪类鼻疽的流行。

【临诊症状】 动物自然感染病例的潜伏期不明确,病畜常无特征性症状。

猪: 发病较多。急性型多见于幼龄猪,病猪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呼吸增数,咳嗽,厌食,鼻、眼流出脓性分泌物,运动失调或跛行,四肢关节肿胀,尿色黄并混有淡红色纤维蛋白样物,公猪睾丸肿胀,病程1~2周,病死率较高,常呈地方流行性,偶尔暴发流行。成猪一般是慢性或隐性经过,临诊症状不明显,屠宰后方被发现。

山羊和绵羊: 病羊体温升高,食欲减少或废绝。病羊常因肺脏发生脓肿和结节而呈现呼吸困难,咳嗽,消瘦,有时因四肢关节化脓而发生跛行。若腰椎、荐椎有化脓性病变,则后躯麻痹,呈犬坐姿势,但无意识障碍。发生化脓性脑炎时,则出现神经症状。山羊常在鼻黏膜上发生结节,流黏液脓性鼻液。此外,公山羊的睾丸、母山羊的乳房也常出现顽固的结节。

马和骡: 常取慢性或隐性经过,缺乏明显的症状。急性病例,则表现体温升高; 食欲废绝,呼吸困难。有的有急性肺炎症状,有的呈现腹泻及腹痛症状。慢性病例,除上述一般症状外,有的在鼻黏膜上出现结节,流黏液—脓性鼻汁。病马逐渐消瘦、下痢,偶尔在体表形成化脓灶。

牛: 无明显症状,但血清阳性率较高。当脊髓 (胸、腰部) 形成化脓灶和坏死灶时,可出现偏瘫或截瘫等症状。

犬: 除一般症状外,可发生睾丸炎、附睾炎及阴筒水肿,一肢或多肢浮肿而呈现跛行。

【病理变化】 人和动物感染类鼻疽后,受侵害脏器主要表现化脓性炎症。急性感染时,可在体内各部位发现小脓肿和坏死灶; 亚急性和慢性感染病变常局限于某些器官,最常见的受侵害器官是肺脏,其次是肝、脾、淋巴结、肾、皮肤,其他如骨骼肌、关节、骨髓、睾丸、前列腺、肾上腺、脑和心肌也可见到病变。

病理组织学检查常见两种病理过程。一是渗出性化脓性炎症,渗出细胞初期以单核细胞为主,以后逐渐被中性粒细胞替代。另一是特异性肉芽肿结节,中心呈干酪样坏死,外周由上皮样细胞、巨噬细胞和结缔组织组成,类似鼻疽和结核结节。

【诊断】 类鼻疽诊断与鼻疽诊断相同。细菌学检查虽系确诊的手段,但细菌分离在感染早期很难获得成功,隐性感染就更为困难; 变态反应检查,检出率不如血清学检查高,而且与鼻疽出现交叉反应,应当注意; 血清学检查比较易行可靠,有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扩散试验和荧光抗体检查等,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病料样品采集: 细菌分离从未污染的病灶采集病料,血清学检测主要采取患病动物血液等。

1.细菌学诊断 标本直接镜检可应用荧光抗体试验。分离培养用含头孢菌素和多黏菌素的选择性培养基。最敏感的方法是通过接种中国仓鼠或豚鼠分离,对可疑菌落用抗类鼻疽阳性血清作凝集试验或用类鼻疽单克隆抗体作间接ELISA或IFA试验。

2.免疫学诊断 常用间接血凝试验(有诊断意义的滴度为1:40) 和补体结合试验 (有诊断意义的滴度为1:8)。变态反应试验多用于马和羊的诊断。马属动物感染类鼻疽时,对鼻疽菌素也呈阳性反应,干扰鼻疽检疫。此时用亲和层析纯化的类鼻疽菌素滴眼和皮内试验,注射后类鼻疽感染马皮肤增厚最高峰值出现在第24 h,鼻疽感染马出现在第72 h,再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可以鉴别。

【防控措施】 由于该病对人和动物的危害较大,而且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控。

1.加强引进动物的检疫,防止病原传入。

2.新发病地区或养殖场应对患病动物采取严厉的措施,扑杀并销毁感染动物及周围的啮齿动物,同时严格消毒,防止污染。

3.在疫区定期检疫、消毒,发现病畜及时隔离、无害化处理。流行区家畜感染率高,为了切断动物传染途径,应将本病列入有关乳品、肉品卫生检验规程。

4.死亡家畜禁止食用,应焚烧或高温化制处理。

目前尚无预防本病的有效菌苗。在治疗方面,常用药物为四环素、强力霉素、卡那霉素和磺胺类。

【公共卫生学】 人对类鼻疽病易感,目前全世界每年确诊的病例有近百例。1984年中国香港报告5例类鼻疽败血症病人,其中4例伴有糖尿病,1例应用类固醇,结果4例死亡。1989年9月在广东湛江和海南三亚先后发现3例细菌学确诊的类鼻疽病人,2例急性败血症死亡,1例为久治不愈的慢性下肢溃疡。

人感染后症状多种多样,易与伤寒、结核、梅毒、鼻疽及布氏菌病混淆。可分为3种临床类型,急性型或暴发型,表现败血症症状,平均病程14天,病死率90%以上; 亚急性和慢性型都具局部感染症状,如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感染,多发性脓肿,骨髓炎,前列腺炎等症状,病程3个月到15年或更长。亚临床感染患者,病菌能在体内长期潜伏,一旦身体抵抗力降低,如患糖尿病、酒精中毒、营养不良或肿瘤时,可突然发病致死。

临床诊断上对居住或到过流行区的原因不明热性病和化脓性感染患者,首先应考虑类鼻疽感染的可能。由于流行区居民隐性感染率高,血清学诊断只对抗体滴度高或滴度随病情发展而消长的病例,才具诊断意义。应用抗类鼻疽外毒素单克隆抗体,检测患者血清中的外毒素,亦有诊断价值。

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大剂量用药,疗程长,同时切除病灶组织,控制并发症。抗菌药物可选用氯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新生霉素或磺胺加TMP,可用到临床上容许的最大剂量。急性患者疗程至少30天; 骨髓炎、慢性脓肿、肺空洞患者疗程应在6个月以上。在治疗过程中须密切观察病理变化,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种类与剂量。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