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密螺旋体痢疾又称血痢、黑痢、出血性痢疾、黏膜出血性痢疾,是由致病性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引起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因其病原以前归类于密螺旋体属,曾称为猪密螺旋体痢疾。以大肠黏膜卡他性、出血性、坏死性炎症,黏液性或黏液出血性腹泻为特征。该病在猪群中的发病率较高,病猪生长发育受阻,饲料转化率降低,给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我国把其列为三类动物疫病。
该病遍布世界各主要养猪国家。我国于1978年由美国引进种猪时传入,现已遍及我国的大部分养猪地区。该病一旦传入猪群,若不采取严格的处理措施很难将其根除。
【病原学】 猪痢疾蛇形螺旋体 (Serpulina hyodysenteraie) 为螺旋体科 (Spirochaetace-ae)、蛇形螺旋体属 (Serpulina) (以前曾归类于密螺旋体属,称为猪痢疾密螺旋体),菌体大小7~9μm×0.3~0.4 μm,多为2~4个弯曲,两端尖锐,形如双雁翼状,革兰氏染色阴性。新鲜病料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活泼的螺旋体活动,用维多利亚蓝姬姆萨染液着色较好,而组织切片以镀银染色更好。可通过0.45μm孔径的滤膜。
猪痢疾蛇形螺旋体为严格厌氧,对培养基要求相当苛刻,必须使用预先还原的培养基,通常使用含10%胎牛 (或犊牛或兔)血清或血液的TSB或BHIB液体或固体培养基。常用的培养基是酪蛋白胰酶消化大豆鲜血琼脂和酪蛋白胰酶消化大豆肉汤,纯培养物也可用普通鲜血琼脂培养,培养皿需要放入含一个大气压的厌氧罐内,以钯为催化剂,使罐内气体H2和CO2的体积之比为4:1,37~40℃培养6天,在鲜血琼脂上可见明显的β-型溶血。本菌可产生溶血素,可溶解马、牛、羊、兔等动物的红细胞。
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含有两种抗原成分,一种为蛋白质抗原,可与所有菌株的抗体发生沉淀反应,而与其他动物的蛇形螺旋体抗体不发生反应,该抗原是此菌的特异性抗原; 另一种为脂多糖抗原,体外试验还证明,脂多糖与内毒素相似,有细胞毒性作用。用琼扩试验可区分猪痢疾蛇形螺旋体的血清型,目前共有8个血清型。
自然发病康复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具有一定的保护力。以本菌的弱毒株口服或注射免疫猪体,只能产生微弱的保护力,如反复静脉注射可产生对同菌株攻击的保护力。
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对结肠、盲肠的致病性不依赖于其他微生物,但大肠内固有的厌氧菌则是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定居的必要条件。所以,用本菌口服感染无菌猪不发生症状和病变,即本病的发生常需有肠道某些其他微生物的协助作用。
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在粪便中5℃时可存活61天,25℃能存活7天,在土壤中4℃能存活102天。但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对消毒药的抵抗力不强,普通浓度的过氧乙酸、来苏儿和氢氧化钠溶液均能迅速将其杀死。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不同年龄、品种的猪均易感,但以7~12周龄的幼猪多发,在自然情况下未见其他动物感染或发病。
2.传染源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康复猪带菌率很高,带菌时间可达70天以上,这些猪从粪便中排出病原体,污染周围环境、饲料、饮水和用具。
3.传播途径 消化道是唯一的感染途径。另外,犬、小鼠、大鼠、野鼠和鸟等经口感染后均可从粪便中排菌,苍蝇也可带菌与排菌。因此,这些动物也是不可忽视的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传播缓慢,流行期长,可长期危害猪群。本病的发生,是由于从有病国家和地区引进带菌种猪而导致暴发。常由一栋猪舍先发病几头,以后逐渐蔓延,并在猪群中常年不断发生。各种应激因素如饲养管理不当、饲料不足、阴雨潮湿、气候多变、拥挤、饥饿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本病一旦传入猪群,很难根除,用药可暂时好转,停药后往往又会复发。幼猪的发病率可达75%左右,病死率5%~25%。
【临诊症状】 潜伏期可从2天至2个月以上,一般为10~14天。根据病猪的临诊表现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或慢性型。
1.最急性型 没有特殊症状,于数小时内突然死亡。该型多见于暴发初期。
2.急性型 病初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高达40~40.5℃; 持续腹泻,排出黄色至灰色的稀粪,粪便中混有黏液、血液及纤维碎片,后期粪便呈棕色、红色或黑红色。有的病猪出现水泻,或排出红白相间胶冻物或血便。病猪弓背、吊腹、脱水、消瘦、共济失调,最后因极度虚弱而死亡或转为慢性型。病程1~2周。该型在临诊中最为常见。
3.亚急性型或慢性型 症状较轻,病猪表现时轻时重的黏液出血性腹泻,粪便呈黑色,具有不同程度的脱水表现,生长发育受阻。慢性病猪的病死率虽低,但生长发育不良,饲料报酬低,部分康复猪过一段时间还可复发。病程在2周以上。哺乳仔猪通常不发病,或仅有卡他性肠炎症状,并无出血。
【病理变化】 病死猪一般显著消瘦,后躯被毛被粪便污染。病变主要在大肠 (结肠和盲肠),回盲瓣为明显分界。急性型病猪的大肠壁和肠系膜充血、水肿,淋巴滤泡增大,肠黏膜肿胀,并覆盖有黏液、血块及纤维素性渗出物。随着疾病进一步发展,肠壁水肿减轻,而黏膜炎症加重,由黏液出血性炎症发展为出血性纤维素性炎症,黏膜表层坏死,形成黏液纤维蛋白性假膜,外观呈麸皮样或豆腐渣样,剥出假膜则露出浅表的糜烂面。其他脏器无明显变化。
组织学变化主要是大肠黏膜的炎症反应,但仅局限于黏膜层,早期黏膜上皮与固有层分离,露出微血管形成出血灶,微血管周围有大量嗜中性白细胞积聚。晚期,病损黏膜表层发生坏死,黏膜完整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并覆有黏液、纤维蛋白、脱落的上皮细胞及炎性细胞。在肠腔表面和腺窝内可见到数量不一的猪痢疾蛇形螺旋体。
【诊断】 根据本病流行缓慢,多发生于7~12周龄的猪,哺乳仔猪及成年猪少见,临诊上表现为病初的黄色或灰色粪便,以后下痢并含有大量黏液和血液,病变局部限于大肠,可作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实验室细菌学检查和血清学试验。
病料样品采集: 粪便或大肠。两端结扎的病变大肠是最好的样品,但要新鲜或冷藏。生前诊断常用直肠拭子采集大肠黏液。血清学检测可采集病猪血液分离血清。
细菌学检查方法通常包括抹片镜检、细菌的分离鉴定和动物接种试验等。
抹片镜检: 取急性病猪的大肠黏膜或粪便抹片染色镜检或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如发现多量猪痢疾蛇形螺旋体(≥3条/视野),可作为诊断依据。但镜检法对急性病例后期,慢性型、隐性型及用药后的病例检出率低。
分离鉴定: 常以直肠拭子采集大肠黏液或粪便划线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上进行厌氧分离。常用培养基为酪蛋白胰酶大豆琼脂,可在其中加5%~10%马血或牛血以及壮观霉素400μg/ml或多黏菌素200μg/ml,或壮观霉素400μg/ml、多黏菌素100μg/ml及万古霉素100μg/ml。培养温度为38~42℃,每隔2天检查1次,当培养基上出现无菌落的β-型溶血区时即表明可能有猪痢疾蛇形螺旋体生长,应继代分离培养并作镜检。
动物试验: 将分离纯化的菌株按2.5×1010~5×1010个/头胃管投服健康幼猪,连服2次,观察30天,若有50%的感染猪发病,即表示该菌株有致病性。本试验也可用幼小鼠或幼豚鼠来做。或选用10~12周龄猪2头,停食48 h后,用外科方法暴露结肠襻,将空肠内容物排空后,每隔5~10 cm将结肠作一双重结扎,共计8~12段。每一段肠内可注入一种待检菌悬液5 ml(内含5×109个菌体),其中一段为生理盐水对照。将另一头猪结肠作反方向注射,接种完毕后闭合腹壁,经48~72 h扑杀,检查各肠段反应。肠段内渗出液增多 (3~70 ml),内含黏液、纤维蛋白或血液,黏膜肿胀、充血、出血,抹片镜检有多量的蛇形螺旋体,则为致病菌株,非致病性蛇形螺旋体接种肠段和对照肠段无上述变化。
血清学试验: 本病的血清学检查和鉴定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凝集试验 人工感染猪凝集抗体在2周后开始产生,4~7周达高峰,可维持10~14周。实际生产中常用的凝集试验为显微凝集试验和微量凝集试验。前者是将被检血清灭活,作8~256倍系列稀释,分别加入等量灭活抗原,于22~37℃感作2h,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出现50%凝集的血清最高稀释度大于或等于32倍为阳性。后者是以1%胎牛 (兔) 血清 (用pH7.2的PBS稀释) 50μl分别滴入微量滴定板的1~6孔,将10倍稀释的灭活被检血清50μl加入第1孔,并进行倍比稀释至第5孔,第6孔为抗原对照。每孔各加抗原50μl,振荡后置38℃感作16~18h,再置室温1~2h。血清效价以50%凝集最高滴度表示,感染猪群参考凝集滴度为1:40以上。
(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以热酚法提取Ⅰ型及Ⅱ型菌体多糖抗原进行包板,并按常规方法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抗体滴度。试验证明,该法比微量凝集试验敏感。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猪增生性肠炎鉴别。猪增生性肠炎主要侵害小肠和结肠前段,大肠内容物中的血液和坏死组织碎片来自小肠。另外,本病还应注意与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副伤寒、仔猪红痢、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猪轮状病毒感染相鉴别。
【防控措施】 本病尚无可靠或实用的免疫制剂以供预防。目前普遍采用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控制此病,培育SPF猪,净化猪群是防治本病的主要手段。
药物虽可控制猪群的发病率、减少死亡,但停药后容易复发,在猪群中难以根除。因此,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并配合药物防治才能有效地控制或消灭该病。
(1) 禁止从疫区引进种猪,必须引进时应进行严格的检疫,并至少隔离观察1个月。
(2) 在非疫区发现本病,应采取全群淘汰或选择淘汰阳性猪只的防控策略,经彻底清扫和消毒,并空圈2~3个月后再由无病猪场引进新猪。
(3) 对无病猪群,应加强饲养管理和清洁卫生,保持栏圈干燥、洁净,并实行 “全进全出” 的育肥制度; 发病猪数量多、流行面广而难以全群淘汰时,对猪群采用药物治疗,并结合消毒、隔离、合理处理粪尿等措施,可有效地降低猪群的发病率。
(4) 采用药物防治该病,可用于防治本病的药物包括乙酰甲喹、洁霉素、泰乐菌素、四环素族抗生素、链霉素、红霉素等。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容易复发。因此,用药疗程一般3~5天,停药10~20天后,换用另一种敏感药物,并在防治过程中及时评估效果,以便及时调整防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