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牛、羊和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病毒引起的急性疾病称为牛病毒性腹泻 (Bovine viral diarrhea),引起的慢性持续性感染称为黏膜病 (Mucosal disease)。牛羊发生本病时的临诊特征是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 猪则表现为怀孕母猪的不孕、产仔数下降和流产,仔猪的生长迟缓和先天性震颤等。我国把其列为三类动物疫病。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造成全世界奶牛、肉牛的重大经济损失。目前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瑞典、丹麦、日本、印度、阿根廷等国均有本病存在,1980年以来由于引进奶牛和种牛将本病带入我国,在部分地区动物群中有流行。
【病原学】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瘟病毒属 (Pestivirus)的成员,与猪瘟病毒和边界病病毒同属,它们在基因结构和抗原性上有很高的同源性。该病毒的基因组为正单股RNA,病毒粒子直径为40~60 nm的圆形颗粒,有囊膜。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各个分离株之间虽然没有明显的血清型差异,但已经证明它们之间具有较大的抗原性差异,甚至已鉴定出两个独特的抗原组。此外,通过琼脂扩散试验、中和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和猪体免疫攻毒试验证明,BVDV与猪瘟病毒、边界病病毒之间存在明显的免疫学关系,它们含有共同的可溶性抗原。最近发现BVDV的变异株引起成年牛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及出血综合征,与猪瘟病毒有相似的致病特点。
本病毒可在多种动物的组织如胎牛肾、皮肤、肌肉、睾丸、胎羊睾丸、猪肾等细胞中生长繁殖,根据病毒对细胞的致病作用可分为致细胞病变型和非致细胞病变型。由于该病毒对组织培养物的适应范围广,经常导致多种组织培养物受到血清中BVDV的污染而不被发现,因此在进行组织细胞培养时,应事先检测细胞和血清中的病毒污染情况。
该病毒对氯仿、乙醚和胰酶等敏感。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不强,pH3.0以下或56℃很快被灭活,对一般消毒药敏感,但血液和组织中的病毒在低温状态下稳定,在冻干状态可存活多年。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本病可感染多种动物,特别是偶蹄动物,如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鹿、及小袋鼠等,家兔也可人工实验感染。
2.传染源 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为传染源,动物感染可形成病毒血症,在急性期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和脾组织中均含有病毒,感染怀孕母羊的流产胎儿也可成为传染源;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成为很重要的传染源;对BVDV免疫耐受牛则是危险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 本病可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交配和人工授精也能传染。食用隐性感染动物的下脚料,病原体污染的饲料、饮水、工具等可以传播该病。猪群感染通常是通过接种被该病毒污染的猪瘟弱毒苗或伪狂犬弱毒苗引起,也可以通过与牛接触或来往于猪场和牛场之间的交通工具传播而感染。
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在怀孕早期可使胎牛死亡,在妊娠80~125天时胎牛死亡或产瘦小犊牛,幸存犊牛产生免疫耐受,终身带毒并通过各种分泌物排毒; 也可能发展为临诊可见的黏膜病。超过125日龄的胎牛开始具有免疫活性,此时感染通常能存活,并产生中和抗体。感染的牛群在下一次产犊期所生犊牛有大多数成为持续感染者。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牛的自然病例可常年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发。牛不论大小均可发病,在新疫区急性病例多,但通常不超过5%,病死率达90%~100%,发病牛多为8~24月龄。老疫区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低,但隐性感染率在50%以上。猪感染后以怀孕母猪及其所产仔猪的临诊表现最明显,其他日龄猪多为隐性感染。
【临诊症状】
牛: 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2~3天,自然感染的潜伏期5~10天。根据临诊症状和病程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临诊上的感染牛群一般很少表现症状,多数表现为隐性感染。
①急性型 多见于幼犊。常突然发病,最初的症状是厌食,鼻、眼流出浆液黏性鼻漏,咳嗽,呼吸急促,流涎,精神委顿,体温升高达40~42℃,持续4~7天,同时白血球减少。在此阶段,本病与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很难区分。此后体温再次升高,白细胞先减少,几天后有所增加,接着可能再次出现白细胞减少。进一步发展时,病牛鼻镜糜烂、表皮剥落,舌面上皮坏死,流涎增多,呼气恶臭。通常在口腔黏膜病变出现后,发生特征性的严重腹泻,持续3~4周或可间歇持续几个月之久。初时粪便稀薄如水,瓦灰色,有恶臭,混有大量黏液和无数小气泡,后期带有黏液和血液。有些病牛常有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患肢跛行。犊牛病死率高于年龄较大的牛; 成年奶牛的病状轻重不等,泌乳减少或停止。肉用牛群感染率为25%~35%,急性病例多于15~30天死亡。
②慢性型 较少见,病程2~6个月,有的长达一年,多数病例以死亡告终。很少出现体温升高,病牛被毛粗乱、消瘦和间歇性腹泻。最常见的症状是鼻镜糜烂并在鼻镜上连成一片,眼有浆液性分泌物、门齿齿龈发红。球节部皮肤红肿,蹄冠部皮肤充血,蹄壳变长而弯曲,步态蹒跚、跛行。
妊娠母牛感染本病时常发生流产或产下有先天性缺陷的犊牛,最常见的缺陷是小脑发育不全。患犊表现轻度的共济失调、完全不协调或不能站立。有些患牛失明。
猪: 感染时很少出现临诊症状,但怀孕母猪感染后可引起繁殖障碍,表现为不孕,产仔数减少,新生仔猪个体变小、体重减轻及流产和木乃伊胎等,个别母猪可能出现发热和阵发性痉挛等现象。当母猪接种污染有本病毒的疫苗时,所产仔猪生后的死淘率明显升高,仔猪的临诊表现主要为贫血、消瘦、被毛粗乱、生长迟缓、先天性震颤等。有时还可出现结膜炎、腹泻、多发性关节炎、皮肤具有出血斑及蓝耳尖等症状。
实验感染妊娠绵羊,可导致死胎、流产和早产。
【病理变化】 患病牛的主要病变位于消化道和淋巴组织。从口腔至直肠整个消化道黏膜出现糜烂性或溃疡性病灶。鼻镜、口腔黏膜、齿龈、舌、软腭、硬腭以及咽部黏膜有小的、不规则的浅表烂斑,尤其是食道纵行的糜烂斑最具有示病性。病牛偶尔可见瘤胃黏膜有出血和糜烂,真胃黏膜炎性水肿和糜烂,小肠黏膜弥漫性发红,盲肠、结肠和直肠黏膜水肿、充血和糜烂。集合淋巴结和整个消化道淋巴结水肿、出血。运动失调的新生犊牛有严重的小脑发育不全及两侧脑室积水现象。蹄部皮肤出现糜烂、溃疡和坏死。流产胎儿的口腔、食道、气管内有出血斑及溃疡。
猪患病后通常缺乏特征性的变化,常见的病变是淋巴结、心外膜和肾脏出血,消化道黏膜出现卡他性、增生性或坏死性炎症,黏膜肥厚或有溃疡。有时可见坏死性扁桃体炎、黄疸、多发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和胸腺萎缩等变化。
【诊断】 在本病流行地区,可根据病史、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特别是口腔和食道的特征性病变获得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病毒鉴定以及血清学检查,按照《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诊断技术》 (GB/T 18637—2002) 进行诊断。
病料样品采集: 对先天性感染并有持续性病毒血症的动物,可采取其血液或血清; 对发病动物可取粪便、鼻液或眼分泌物,剖检时则可采取脾、骨髓或肠系膜淋巴结; 也可取发病初期和后期的动物血清等。
病毒分离与鉴定: 该方法为国际贸易指定的检测手段。采集的病料经适当处理后接种细胞培养物,不论病毒有无细胞致病作用,均能在胎牛肾、脾、睾丸和气管等细胞培养物中生长、繁殖,通常将病料盲传3代后用荧光抗体检测病毒的存在状况,用中和试验进行鉴定。也可用RT—PCR检测病毒。
血清学试验: 可用血清中和试验、ELISA或补体结合试验等进行诊断。取发病初期和后期的动物血清,前后间隔2~4周,分两次采取血样,检查血清中抗体效价。ELISA方法诊断本病除具有敏感、快速、特异等优点外,还可将该病毒与猪瘟病毒区别开,是猪群感染的最佳诊断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类似病症相鉴别,如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恶性卡他热、蓝舌病、水疱性口炎、传染性溃疡性口炎、牛瘟、口蹄疫、副结核病等。猪群感染应注意与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等繁殖障碍性疾病鉴别诊断。
【防控措施】
平时要加强检疫,防止引进病牛,一旦发病,立即对病牛进行隔离治疗或无害化处理,防止本病的扩散或蔓延。通过血清学监测检出阳性牛,继而再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血清学阴性的带毒牛,淘汰持续感染的牛,逐步净化牛群。
免疫接种用灭活疫苗效果欠佳,弱毒疫苗已普遍使用,但在某些免疫耐受的动物可诱发严重的黏膜病。对受威胁的无病牛群可应用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目前牛群应用的弱毒疫苗多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及钩端螺旋体病三联疫苗。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牛感染发病后,通过对症疗法和加强护理可以减轻症状,应用收敛剂和补液疗法可缩短恢复期。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机体抵抗力,促使病牛康复,可减少损失。
对猪群的预防措施包括防止猪群与牛群的直接和间接接触,禁止牛奶或屠宰牛废弃物作为猪饲料添加剂使用,但更重要的是防止猪用活疫苗中该病毒的污染。由于猪用活疫苗多使用细胞培养物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牛血清,如果不进行检测和处理,细胞培养物和牛血清中污染的病毒便会造成接种疫苗的猪发病。因此,应在疫苗生产过程中加强该病毒的检测,防止疫苗污染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