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生殖器弯曲杆菌病是由胎儿弯曲杆菌引起牛的一种生殖道传染病。以暂时性不孕,胚胎早期死亡和少数孕牛流产为特征。主要发生于自然交配的牛群,肠道弯曲杆菌也可引起散发性流产。本病对畜牧业发展危害较大,因此世界各国已将本病菌列为进出口动物和精液的检疫对象。OIE将本病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把其列为三类动物疫病。
【病原学】 胎儿弯曲杆菌 (Campylobacter fetus) 又称胎儿弯曲菌,属弯曲菌属(Campylobacter)。该菌分为胎儿弯曲杆菌性病亚种 (C.fetus subsp.veneralis) 和胎儿弯曲杆菌胎儿亚种 (C.fetus subsp.fetus)。胎儿弯曲杆菌性病亚种可致牛流产和不育,此菌不在人和动物的肠道中繁殖,存在于母牛阴道黏液、公牛精液和包皮以及流产胎儿的组织和胎盘中;胎儿亚种致绵羊流产和牛的散发性流产,此菌除存在于流产绵羊和牛的胎盘及胎儿胃内容物之外,还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和胆囊以及人体许多部位的血液、脊髓液和脓肿之中,也可感染人,引起流产、早产、败血症以及类似于布鲁氏菌病的症状。
本菌具有明显的多形性。在感染组织中呈弧形、撇形或S形。在培养物中,幼龄时较短,大小为0.2~0.5μm×1.5~2.0μm,老龄者较长,可达8.0μm,甚至跨越视野。另外,在老龄培养物中还可以见到球状体。具一端或两端鞭毛,不形成芽孢,一般不形成荚膜 (采自动物体的某些菌株除外)。革兰氏染色阴性,着色浅而不均。结晶紫染色效果较好。
本菌微需氧,在含10%~20%CO2的环境中生长良好。在血液 (清)琼脂平板上形成帽针头大小、圆形、微隆起、淡绿色、不溶血的菌落,有时形成淡灰色或黄褐色半透明的薄面纱样菌苔。胎儿弯曲杆菌在25℃下生长,42℃不生长. 空肠弯曲杆菌则完全相反。
本菌具有耐热的菌体抗原 (O抗原) 和不耐热的鞭毛抗原 (H抗原),有的菌株有荚膜抗原 (K抗原)。各地血清型分布无规律,都有其流行的优势菌型。
本菌抵抗力不强,易被干燥、直射阳光及一般消毒药所杀死,58℃加热5 min死亡。在干草、厩肥和土壤中,于20℃可存活10天,于6℃可存活20天。在冷冻精液 (-79℃) 内可存活。对红霉素、氯霉素高度敏感,黄连、大黄、板蓝根和大蒜等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对1%牛胆汁、万古霉素、多黏菌素和三甲氧苄氨嘧啶有抵抗力,这一特性可用于纯菌分离。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多数成年母牛和公牛有易感性,未成年者稍有抵抗力。羊、犬、人也可感染。
2.传染源 病母牛以及康复后的母牛和带菌的公牛是主要传染源。病菌存在于母牛生殖道、流产胎盘和胎儿组织中,寄生于公牛的阴茎上皮和包皮的穹隆部。公牛可带菌数月甚至数年。带菌时间往往与年龄有关,一般5岁以上的公牛带菌时间较长。母牛感染后1周即可从子宫颈、阴道黏液中分离到病菌,但以感染后3周至3个月时含菌数最多,3~6个月后多数母牛能自愈,但有些母牛整个妊娠期乃至产后229天时都可能带菌。
3.传播途径 本病经交配和人工授精而传染。也可由于采食污染的饲料、饮水等而经消化道传染。
4.流行形式及因素 初次发病牛群,在开始的1~2年内,不孕和流产的发生率较高,以后受胎率逐渐恢复正常。但是一旦引进新牛群,又可造成新的流行。
【临诊症状】
公牛感染本病一般没有明显症状,精液也正常,但可带菌。母牛于交配感染后,病菌在阴道和子宫颈部繁殖,引起阴道卡他性炎症,表现阴道黏膜发红,黏液分泌增多。妊娠牛可因阴道卡他性炎和子宫内膜炎导致胚胎早期死亡并被吸收,或发生早期流产而不育。病牛不断地发虚情,发情周期不规则。6个月后,大多数母牛可再次受孕,但也有经过8~12个月后仍不受孕的。
有些被感染的母牛可继续妊娠,直至胎盘出现较重的病损时才发生胎儿死亡和流产。胎盘水肿、胎儿病变与布鲁氏菌病所见相似。流产多发生在妊娠第5~7个月,流产率为5%~10%。
康复牛能获得免疫,对再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即使与带菌公牛交配,仍可受孕。
【病理变化】 肉眼可见子宫颈潮红,子宫内有黏液性渗出物。病理组织学变化不显著,多呈轻度弥散性细胞浸润,伴有轻度的表皮脱落。流产胎儿可见皮下组织的胶样浸润,胸水、腹水增多,腹腔脏器表面及心包呈纤维蛋白性粘连,肝脏浊肿,肺水肿。
【诊断】 根据暂时性不育,发情周期不规律以及流产等表现做出初步诊断,但与其他生殖道疾病难以区别,因此确诊有赖于实验室检查。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病原鉴定,无规定诊断方法。
病料样品采集: 发生流产时,可采取流产胎儿的胃内容物、肝、肺和胎盘以及母畜阴道分泌物检查。发情不规则时,采取发情期的阴道黏液,其病菌的检出率最高。公牛可采取精液和包皮洗涤液检查。血清学检查时可采取病牛的血清或子宫颈阴道黏液,以试管凝集反应检查其中的抗体。
1.细菌学检查 一般先作涂片染色镜检,若见有弯曲杆菌,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按照《胎儿弯曲杆菌的分离鉴定方法》(GB/T 18653—2002)进行细菌的分离和鉴定,常用的培养基有半胱氨酸牛心浸膏培养基,鲜血琼脂平板等。为了控制污染,可在每毫升培养基中加入杆菌肽2IU、新生霉素2μg,制霉菌素300IU,或加入1%的牛胆汁、1/40万的煌绿。在分离鉴定中,应注意与痰弯曲杆菌牛亚种 (C.sputorum subsp.bubulus) 相区别。它也可能存在于牛的精液或阴道黏液中,其区别点是胎儿弯曲杆菌接触酶试验呈阳性,在三糖铁琼脂上不产生硫化氢,在含3.5%氯化钠的培养基中不生长,而痰弯曲杆菌牛亚种则与其相反。如有可能可用荧光抗体染色鉴别。
2.血清学试验 血清抗体出现晚、滴度低、维持短,故多用的被检材料是子宫颈阴道黏液。黏液的阳性反应大约发生在感染后60天,持续约7个月。操作方法是,以纱布塞采取子宫颈部黏液,用生理盐水或0.3%福尔马林磷酸盐缓冲液稀释,离心沉淀,取上清液再作系列稀释,各加等量抗原,于37℃作用24~40 h,观察结果。凝集价达1:25者判为阳性。此外,也可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体。
【防控措施】 目前有效果较好的菌苗,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此病,如用胎儿弯曲杆菌性病亚种的无菌提取物或死菌苗给小母牛接种。
淘汰病种公牛和带菌种公牛,严防本病通过交配传播。牛群暴发本病时,应暂停配种3个月,同时用抗生素治疗病牛。流产母牛,可按子宫内膜炎治疗,向宫腔内投放链霉素或四环素、宫炎丸等,连续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