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三节 马鼻腔肺炎
    来源:辈宠网

马鼻腔肺炎是由马传染性鼻肺炎病毒引起的幼龄马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热、白细胞减少和呼吸道卡他性炎症。OIE将本病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把其列为三类动物疫病。

自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发现本病以后,目前已分布于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证明本病的存在。在我国,解放军兽医大学于1980年从东北两个马场的流产胎儿首次分离到了马鼻肺炎病毒,随后又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本病在我国马群中广泛存在。

【病原学】 马传染性鼻肺炎病毒(Equine rhinopneumonitis virus)又名马疱疹病毒4型,属于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疱疹病毒甲亚科(Alphaherpesvirinae)。本病毒过去曾与马疱疹病毒1型混淆,马疱疹病毒1型也引起与之相似的呼吸道症状,但接着发生流产,多发生于怀孕4个月的母马,而且两者具有若干共同抗原。

本病毒不但能在马属动物组织内增殖,还能在一些异种动物的组织细胞内生长。但初代分离培养时以马、猪和仓鼠肾等原代细胞最为敏感,在出现细胞病变的同时,感染细胞内可形成核内包涵体。

本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在生理盐水中不稳定,对乙醚、氯仿、胰蛋白酶等都敏感,能被很多表面活性剂灭活,0.35%的福尔马林溶液可迅速把其灭活。但保存该病毒时,pH 6.0~6.7的环境条件最适合; 冷冻保存时以-70℃以下为最佳。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在自然条件下,本病毒只感染马属动物,其他动物不感染。实验感染时病毒可在仓鼠、鸡胚、豚鼠和小鼠体内增殖。

2.传染源 病马、隐性感染马和恢复后的带毒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病马的鼻汁、血液和粪便中。

3.传播途径 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也可通过消化道或交配传染。犬、鼠类和腐食鸟类可能机械传播本病。

4.流行形式及因素 该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多发生于秋冬和早春季节。初次发生本病的马群,往往先在育成马群中出现鼻肺炎表现,并迅速蔓延传播,通常可在3~4个月内使80%~100%的马匹遭受感染。

【临诊症状】 潜伏期为2~4天,个别的可达1周。常见的临诊症状是鼻腔肺炎,病驹体温升高达39.5~41℃,厌食,流液性乃至黏脓性鼻汁,鼻黏膜和眼结膜充血。在体温上升的同时,白细胞数量减少,病程可持续1~3周。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发生严重的支气管肺炎甚至死亡,少数病例呈隐性感染往往不被察觉。

成年马或妊娠马患病后,临诊表现远较幼驹轻微,仅个别病马有一过性体温升高。

【病理变化】 鼻腔肺炎患驹上呼吸道充血、发炎和糜烂,局部腺体呈增生变化。侵及肺脏时,间质发生水肿和纤维蛋白浸润。严重感染病例呼吸道上皮细胞和淋巴结中心显著坏死,并可在细支气管上皮细胞看到典型嗜酸性核内包涵体。

【诊断】 在马鼻腔肺炎流行区,可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流产胎儿病变,尤其是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做出初步诊断。但应注意与马腺疫、马流行性感冒、病毒性动脉炎等区别,确诊要靠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试验。

病料样品采集: 鼻咽拭子或分泌物; 流产胎儿的肝、肾、胸腺和脾。4℃保存及时送检,不能及时送检的样品应-70℃保存。血清学检测应于发病初期和恢复期采集两份血清。

在国际贸易中尚无指定的检测方法,替代方法为病毒中和试验。

病毒分离: 可用灭菌棉拭子采取鼻分泌物作为病毒分离的检样。初代分离培养以马肾细胞最敏感,也可以用乳仓鼠肾和猪胎肾原代细胞。

血清学诊断: 主要包括病毒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和免疫荧光试验等。但进行琼脂扩散试验时该病毒常与疱疹病毒2型和3型有交叉反应,故很少使用。

【防控措施】 本病的预防需要贯彻执行兽医卫生综合性措施。加强妊娠马的管理,不与流产母马、胎儿接触; 2岁以下幼驹断奶后应即时隔离并防止与其他马群接触,以防感染发病;流产母马要及时隔离,防止传染; 流产的排泄物、胎儿,污染的场地和用具要严格消毒。

20世纪70年代后欧洲和美洲研制了几种经过细胞(猪肾、猪睾丸和Vero细胞等)培养传代致弱的活疫苗。这些疫苗在应用时无不良反应,但免疫期短,需要接种2次,即母马在妊娠2~3个月和6~7个月各接种1次,幼驹在3月龄和6月龄各接种1次,可达到较好的防控效果。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