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貂病毒性肠炎是由水貂细小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胃肠黏膜发炎、腹泻,粪便中含有多量黏液和灰白色脱落的肠黏膜,有时还排出灰白色圆柱状肠黏膜套管。我国把其列为三类动物疫病。
本病由Schofield (1949) 于加拿大首先发现,以后一些国家也先后发生本病。我国于1981年以来,也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并且于1984年由解放军兽医大学于永仁等首次从病死貂体内分离到水貂肠炎病毒并培养和传代成功,从而确定了病性。
【病原学】 水貂细小病毒 (Alentian mink disease virus) 为细小病毒科 (Parvoviridae) 细小病毒属 (Parvovirus),与猫全白细胞减少症病毒 (FPV) 相类似。猫全白细胞减少症病毒除感染猫外,也能感染水貂发病。因此认为水貂细小病毒系猫全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的一个变种。病毒颗粒无囊膜,直径25nm,20面体对称。基因组为单分子线状单股DNA,病毒在细胞核内复制。
本病毒的其他生物学特性均与猫全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相同: 不能在鸡胚组织中增殖,能在多种猫源细胞培养物中增殖。对乙醚、氯仿、胰蛋白酶、0.5%石炭酸溶液及pH3.0的酸性环境具有一定抵抗力; 50℃1h即可灭活; 低温或甘油缓冲液内能长期保持感染性; 0.2%甲醛溶液处理24 h即可失活,次氯酸对其有杀灭作用。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猫科、鼬科、犬科以及貉科动物,如猫、熊猫、虎、豹、狮、狐、犬、狼、貉、水貂等动物对本病均有易感性。其中水貂最为易感,尤其幼龄水貂更为易感。所有实验动物均不感染本病。
2.传染源 患病和带毒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尤其是带毒母貂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后康复动物的排毒期可在1年以上。
3.传播途径 病毒经病貂或带毒动物的粪便、尿、精液、唾液等途径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及用具,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此外,也可经消毒不彻底的注射器材以及体温计等散播传染。鼠类和鸟类是本病主要的传播媒介。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常呈地方流行性和周期性流行,传播迅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季发生较多 (南方5~7月,北方7~10月)。根据我国发生情况统计,发病率为66.48%,病死率为15.98%,其中幼龄仔貂的病死率更高。
【临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为4~8天。根据病程,可分为以下几种病型:
1.最急性型 突然发病,见不到典型症状,经12~24 h即很快死亡。
2.急性型 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但渴欲增加,喜卧于小室内,体温升高达40.5℃以上。有时出现呕吐,常有严重下痢,在稀便内经常混有粉红色或淡黄色的纤维蛋白。重症病例还能出现因肠黏膜脱落而形成的圆柱状灰白色套管。患病动物高度脱水、消瘦,病程7~14天,终因衰竭而死亡。
3.亚急性型 与急性型症状相似。腹泻后期,往往出现褐色、绿色稀便或红色血便,甚至煤焦油样便。患病动物高度消瘦,脱水。病程常拖至14~18天而死亡。
有少数患病动物耐过后,逐渐恢复食欲而康复,但能长期排毒。
【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在胃肠系统和肠系膜淋巴结。胃内空虚,含有少量黏液,幽门部黏膜常充血,有时出现溃疡或糜烂。肠内容物常混有血液,重症病例肠内呈现黏稠的黑红色煤焦油样内容物,有部分肠管由于肠黏膜脱落而使肠壁变薄。多数病例在空肠和回肠部分有出血变化。肠系膜淋巴结高度肿大、充血和出血。肝脏轻度肿大呈红紫色,胆囊充盈。脾脏肿大呈暗红色,在被膜下有时出现小出血点。
组织学检查,可见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肿胀,并有空泡变性。发病初期的病例,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经HE染色后可发现胞核内包涵体。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结合临诊症状(本病呈地方流行性发生,传播迅速,幼龄貂比成年貂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患病动物呈现严重肠炎,剧烈腹泻,稀便内混有粉红色黏液,有时出现脱落的肠黏膜,或圆柱状灰白色套管。病的后期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等),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还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1.病理学诊断 患病动物小肠呈卡他性、出血性肠炎变化,肠系膜淋巴结明显肿大、充血。黏膜上皮细胞增大,空泡变性,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内出现核内包涵体。
2.生物学试验 采取病死动物的脾、肝、肠管、淋巴结等,按常规方法处理后给健康未免疫的仔兽经口投给10~20ml,或腹腔内注射4~5ml,接种后经5~6天出现剧烈肠炎症状,即可确诊。
3.电镜及免疫电镜检查 采集典型患病动物带有脱落肠黏膜的粪便1份,加入5份蒸馏水,充分混匀,经3 000 r/min离心20 min,吸取上清液,加入等量的氯仿,充分振荡混合,再按上述方法离心沉淀后,吸取少许液相部分,做电镜透射或免疫电镜检查,如发现细小病毒颗粒,即可确诊。
4.血清学诊断 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是简而易行的快速特异性诊断方法,此法不但可以检查患病动物的粪便,同时也可以检查患病动物的血清样品。
其他如免疫荧光、免疫酶标、琼脂扩散试验以及中和试验等方法,均可用于本病的诊断。
【防控措施】 预防本病主要应采取科学饲养管理,严格检疫隔离,加强防疫消毒,按时预防接种等综合性兽医卫生防控措施。
当场内发生本病时,应及时隔离患病动物,并停止引进或输出种兽; 对笼具、饲养管理用具和粪便进行彻底消毒,患病动物应无害化处理。对发病貂群,使用肠炎病毒细胞培养灭活疫苗进行紧急接种。
1.免疫接种 我国目前应用的疫苗有如下2种:
(1) 同源组织灭活疫苗 此种疫苗中由于含非病毒蛋白成分过多,所以注射后有20%~40%局部出现肿胀、硬结、溃烂、化脓等反应,并有散播阿留申病毒 (ADV) 的危险,因此已逐渐被淘汰,很少使用。
(2) 细小病毒组织培养灭活疫苗 这是我国于1987年首次研制成功的。现在已在全国毛皮动物饲养密集地区推广应用。疫苗质量安全可靠,免疫效果良好,无副作用。免疫期为6个月。本疫苗分别在6~7月,幼龄貂离乳分窝后15~20天和12~1月、配种前1个月进行免疫接种,效果最好。此疫苗不但可以作为预防接种用,同时也可以在本病流行期间作为紧急接种用。紧急接种后5天左右即可控制疫情的发展。
最近国内又研制出水貂病毒性肠炎、犬瘟热、肉毒梭菌中毒三联疫苗,免疫效果也很好。
2.治疗 迄今尚无特效疗法。对发病动物,为控制细菌性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症状和死亡,可根据临诊表现,酌情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以及必要的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