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鸭细小病毒病,俗称雏番鸭“三周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引起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3周龄内雏番鸭,临诊上主要以传染快、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喘气、腹泻、软脚、胰腺出现大量白色坏死点和肠炎等为特征。
本病最早由我国的林世棠首先报道: 1985年在福建莆田、福州等地的雏番鸭群中造成大量死亡,经济损失极为严重。Jestin等报道了该病于1989年秋季发生于法国西部地区集约化番鸭群的流行状况,其病死率高达80%。此后国内许多地区也相继报道了该病。目前本病已成为危害番鸭业的主要病毒性传染病之一。
【病原学】 番鸭细小病毒 (Muscovy duck parvovirus) 为细小病毒科 (Parvoviridae) 细小病毒属 (Parvovirus) 的一个新成员。病毒粒子为球形,直径为20~24 nm,20面体对称;无囊膜,对氯仿、乙醚、胰酶不敏感。基因组为单分子线状单股DNA,大小5.2kb。
番鸭细小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与鹅细小病毒 (GPV) 在抗原性上既相关又有一定差异,而与猫细小病毒、犬细小病毒、猪细小病毒、牛细小病毒、雏鸭肝炎病毒以及鸭瘟病毒等无抗原相关性。
该病毒在番鸭胚、鹅胚中以及番鸭胚成纤维单层细胞上生长良好,并分别引起胚体死亡和细胞病变。自然感染病(死)番鸭的胰脏、肝脏、脾脏、肾脏、肠内容物等均含有大量病毒。
该病毒对酸和热等有较强的抵抗力,经60℃水浴处理120 min、65℃60 min和70℃15 min,其毒力无明显变化,但该病毒对紫外线照射敏感。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自然条件下,雏番鸭是唯一的宿主,而麻鸭、北京鸭、樱桃谷鸭、鹅、鸡和哺乳类动物未见自然感染发病,人工感染也不发病。
该病主要侵害3周龄内的雏番鸭,尤其是7~18日龄雏鸭多发。发病率及病死率与日龄密切相关,日龄愈小其发病率与病死率愈高,一般发病率20%~65%,病死率高达70%。40日龄左右的番鸭也可发病,但发病率和病死率较低,症状轻微、病程较长。青年番鸭和成年番鸭多呈隐性感染。
2.传染源 病鸭、带毒鸭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3.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水平传播。易感雏鸭接触被污染的水源、饲料、饲养工具、运输工具及工作人员等均可能造成本病的传播。种蛋蛋壳被污染后可将病毒传播给刚出壳的雏鸭而导致本病暴发。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孵坊和蛋壳污染病毒后可引起大批发病和死亡。
【临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3~7天,病程2~8天,但病程的长短与发病番鸭日龄密切相关,据此临诊上可分为急性型和亚急性型两种。
1. 急性型 主要见于5~13日龄雏番鸭,病程较短,一般为2~4天。病鸭表现为精神沉郁、厌食、喜蹲伏、一过性呼吸困难 (张口呼吸)、排灰白色或绿色稀粪,并黏附于肛门周围。急性型雏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
2.亚急性型 多见于日龄较大的雏番鸭,临诊症状与急性型相近,但病程较长,多为5~8天,病死率较低,病鸭生长发育迟缓,多转为僵鸭。耐过鸭生长迟缓,羽毛发育不良。
【病理变化】 患病雏番鸭的特征性肉眼病变为胰腺表面有针尖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点、肠道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尤以十二指肠和直肠后段黏膜为甚。胆囊膨胀、心肌柔软。
组织学检查可见心肌血管充血,肝小叶间血管充血、肝细胞局灶性脂肪变性,肺血管充血、肺泡扩张,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胰腺呈局灶性坏死,脑神经胶质细胞增生。
【诊断】 可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病鸭表现出的临诊症状及病死鸭的剖检病变特点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依赖于病原学和血清学方法。
1.病毒分离鉴定 该方法是确定本病的最可靠方法。可取感染鸭肝脏、脾脏、胰腺等脏器无菌处理后,经尿囊腔途径接种9~14日龄番鸭胚或番鸭胚成纤维细胞单层分离病毒,然后采用特异性的阳性血清或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
2.血清学试验 目前国内建立了乳胶凝集试验、荧光抗体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琼脂扩散试验以及核酸探针技术等用于该病的检测,其中以乳胶凝集试验最为实用,具有操作简便、敏感特异、检测速度快等特点。
3.鉴别诊断 本病易与雏番鸭小鹅瘟病毒感染相混淆。雏番鸭发生的小鹅瘟是鹅细小病毒引起4~20日龄雏番鸭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和致死性的急性传染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雏鸭细小病毒病高,有时病死率几乎达100%。临诊上主要以扭颈、抽搐和水样腹泻为特征,一般不表现呼吸困难; 特征性的剖检病变为肠黏膜出血、坏死、脱落,肠道内形成腊肠样栓子,堵塞肠道。
【防控措施】 加强卫生防疫制度对本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尽量避免从疫区引进雏鸭或种蛋,种蛋、孵化设备和出雏过程应进行及时消毒,防止雏鸭的早期感染。除此以外,疫区和受该病威胁的地区应积极做好疫苗的免疫接种。
应用雏鸭细小病毒弱毒疫苗免疫种番鸭是预防本病的一种有效而实用的方法。种番鸭于开产前1个月左右皮下或肌肉注射雏番鸭细小病毒弱毒疫苗,开产前10~15天以油佐剂灭活苗再次免疫,第2次免疫后15天到4个月内的种番鸭后代,在其出生10日龄内能够抵抗该病毒的自然感染,但通常需要在10~12日龄时注射该病的高免蛋黄或高免血清抗体,才能保护雏鸭度过危险期。对无母源抗体的雏番鸭,1日龄接种弱毒疫苗,部分雏鸭经过3天即可产生中和抗体,7天左右95%以上的雏鸭便可获得有效的免疫保护力,而且可以维持较长时间。
发现该病时,应及时隔离消毒以防止散毒,同时对感染早期的病鸭紧急接种高免蛋黄抗体或高免血清,每羽肌肉注射1ml,一般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发病后期的病鸭应及时扑杀销毁,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