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四、猫衣原体病
    来源:辈宠网

猫衣原体病又称猫肺炎,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以结膜炎、鼻炎和肺炎为特征的猫传染病。鹦鹉热衣原体可引起多种动物和人的多种疾病,已在我国许多地区发生。

[病原] 鹦鹉热衣原体猫株,属衣原体目、衣原体科、衣原体属,鹦鹉热衣原体种。在形态上分体小的原生小体,姬姆萨染色呈紫色、马基维罗氏染色呈红色,在体外有高度感染性;体大的始体,姬姆萨染色呈蓝色,马基维罗氏染色也呈蓝色,是细胞内的繁殖体,无感染性。本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

本病为严格的寄生性菌,能在6~8日龄鸡胚卵黄囊中生长繁殖,并可能5~6日内致死鸡胚,并出现卵黄膜充血、易剥离、绒毛尿囊膜水肿、胚体有出血点等病变。也可在FL、BHK和Vero等传代细胞上生长,也能在小鼠肾和睾丸等原代细胞上生长繁殖。

本菌的抵抗力不强,37℃ 48小时、56℃ 5分钟死亡,70%酒精和3%过氧化氢很快就杀死,但在感染鸡胚的卵黄囊中在-20℃下可存活多年。

鹦鹉热衣原体在抗原性和致病性上有明显的株特异性。在网状内皮细胞和眼结膜、生殖器官、胃肠粘膜上皮细胞及胎儿、胎盘组织细胞内生长繁殖,产生病变或综合征,而且不同的毒株间有差异。猫型毒株对眼结膜、鼻粘膜、气管和细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有亲和性,并在细胞内繁殖致病。

[流行病学] 猫对鹦鹉热衣原体猫染株十分易感,不同品种、年龄的猫都可感染。病猫、带毒猫是主要的传染源,从眼及呼吸道分泌物大量排菌,扩散传播,污染的空气,尘埃、飞沫、饲料等经粘膜感染。实验证明,在用含菌气溶胶感染后7~10天,即可在结膜、鼻腔、气管和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内分离到菌。

据报道,鹦鹉热衣原体猫株还可感染人,曾使猫主人发生滤泡性结膜炎,也可使犊牛发生猫衣原体性肺炎。

[临床症状] 实验性气雾感染病例的潜伏期3~5天,于第5~10天出现单侧性结膜炎病状,随后另侧眼也发病,并伴发3~8天高热。病初眼睑痉挛,充血,结膜浮肿,流泪,继而出现粘脓性分泌物,形成滤泡性结膜炎。

自然病例通常也先发生单侧性粘脓性结膜炎,约在5~7天发展到对侧眼,食欲不振、不愿活动,伴发鼻炎的病猫出现阵发性打喷嚏和流出鼻液。重者继发支气管炎和肺炎,呼吸困难,咳嗽、发热、流出脓性鼻液、萎靡、怠倦等症状,甚至鼻腔、口腔粘膜出现溃疡灶。

[剖检变化] 典型病变在眼、鼻、肺等器官。结膜充血,肿胀,可见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性变性坏死,淋巴滤泡肿大。有的病例可见化脓性鼻炎,鼻腔内有脓液,粘膜充血出血,有溃疡灶,肺脏有间质性肺炎病灶。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只能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应进行实验室检查。

(1)病料采取与实验室检查程序 采取新鲜分泌物、渗出物和病灶组织作为检查病料。实验室检查程序见图3-5-3。

(2)病理组织学检查 取病灶组织病料做切片,进行常规的和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到眼结膜、鼻腔粘膜上皮细胞内有大量衣原体,肺泡内巨噬细胞浸润,间质内白细胞浸润及肺泡上皮细胞增生。

图3-5-3 猫衣原体病实验室检查程序

(3)涂片镜检 取新鲜的分泌物、渗出物和病灶组织病料做涂片,姬姆萨染色后镜检,可见到细胞浆内小的亮红色或紫色的感染小体及大的蓝色的非感染性颗子。

(4)分离培养 鸡胚培养: 取眼结膜、鼻腔棉拭子标本及病料组织匀浆悬液,接种5~7日龄鸡胚卵黄囊,多于第5~12天死亡。剖检可见水肿、充血、出血病变,做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典型的衣原体。细胞培养:取眼结膜、鼻腔棉拭子按常规制成无菌洗液,以及取病料组织按常规制成无菌匀浆悬液,接种原代或传染细胞进行培养,可见到细胞病变,取细胞培养物制片做染色镜检,可见到胞浆内的衣原体。

(5)动物接种 取病料棉拭子洗液、病灶组织悬液及分离培养物接种小鼠、雏鸡脑内、肌肉、皮下或腹腔均触感染发病。

(6)血清学检查 常用的方法有玻片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抗原制备:取分离培养的卵黄囊或细胞培养物,用磷酸液冲盐水(pH 7.2)做1:5稀释,100℃ 30分钟灭活,加入石炭酸使最终浓度为5%,混匀即成。

[防制措施] 首选药物是四环素,其局部疗效远比全身用药为好,通常在早期持续用药5天以上的效果比较理想,其他四环素族抗生素也适用。

[预防] 防治措施的重点应是加强卫生防疫、检疫和改善饲养管理、防止各种应激因素的作用等方面。据报道,鹦鹉热衣原体Cello株疫苗免疫猫后能明显地减轻及缩短症状和病程的效果。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