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七、旋毛虫病
    来源:辈宠网

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寄生于犬、猫小肠和横纹肌内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病原] 旋毛虫病的病原是旋毛线虫,该虫是很小的线虫,虫体前半部为食道,后半部较粗,生殖器官为单管型。雄虫长1.4~1.6mm,雌虫长3~4mm,阴门位于食道部中央。幼虫长0.1~0.15mm,在横纹肌细胞之间形成包囊,包囊由内、外两层构成,呈椭圆或圆形,连同两端的囊角便呈梭形,长约0.5~0.8mm。

[生活史及流行病学] 旋毛虫成虫和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成虫寄生于小肠,叫肠旋毛虫。幼虫寄生于骨骼肌内,叫肌旋毛虫。肠内雄、雌旋毛虫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在肠腺中发育,产生幼虫。幼虫随淋巴和血液循环,进入全身的骨骼肌,在骨骼肌内经1~3个月发育形成包囊,6个月后包囊开始钙化。若幼虫不被其他动物吞食,幼虫则以钙化而死亡。犬、猫吞食含有幼虫的包囊,旋毛虫幼虫在胃内破囊而出,在小肠内经40小时发育为成虫,经7~10日产出幼虫。

包囊的抵抗力很强,在腐肉中可存活100日以上。鼠的感染率较高,是犬、猫旋毛虫病的主要感染源。

犬、猫是吞食入含有肌旋毛虫包囊的生肉经口感染的。

[症状] 不同阶段的虫体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

成虫(肠旋毛虫)引起肠炎: 表现为食欲减退,呕吐和腹泻,严重时出现血性腹泻。

幼虫(肌旋毛虫)引起急性肌炎: 表现为肌肉疼痛、发热,有的出现吞咽、咀嚼和行动困难或眼睑水肿,1个多月后症状逐渐消失,成为长期带虫者。

[诊断与鉴别诊断] 旋毛虫所产的幼虫不随粪便排出,不适用于粪便检查,因此生前诊断较困难。如果依临床症状怀疑该病,可穿刺取一小块舌肌做活体组织检查,发现肌纤维中有旋毛虫包囊即可确诊。此外,还可用皮内反应和沉淀反应进行诊断。死后在肌肉中发现幼虫包囊可确诊。

[治疗] 甲苯咪唑25~40mg/kg体重,分2~3次口服,连服5~7日。对成虫和幼虫都有效。

伊维菌素对旋毛虫成虫有效果,对幼虫效果差。

对症治疗主要减轻肌肉瘙痒疼痛,可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醋酸可的松等)。

[预防]

①禁止饲喂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

②搞好环境卫生,特别做好灭鼠工作。

③人可感染该病,接触时应注意。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