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由多种致病因素长期或反复作用于肝脏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其病理学特征为肝细胞出现弥漫性变性、坏死和再生,并伴有结缔组织弥漫性增生。
[病因] 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多而复杂,主要由感染、中毒及代谢性障碍所致。如长期的肝蛭、心丝虫等寄生虫感染,病毒性肝炎、肠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 长期的胆囊排泄不畅、胆液淤积、营养障碍和脂肪肝等; 铜、砷、磷、汞、氯仿、单宁酸、四氯化碳、煤焦油、棉籽酚等化学毒素及黄曲霉素中毒,慢性酒精中毒等均可继发肝硬化。
[症状] 肝硬化初期没有明显的特征性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较差,食欲不振、便秘、腹泻或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这是由于胃肠道分泌和吸收机能紊乱所致。随着病变的进展,由于纤维组织的收缩和门脉区附近增大的再生肝细胞小岛压迫门脉分支,再加上肝内肝动脉和门静脉之间的新生侧支循环使肝动脉的血直接流入门脉系统,结果引起门脉高压症,通常可引起大量腹水和脾肿大。急性肝炎和重症肝炎继发的肝硬化发展较快。根据病情可分为活动性和非活动性肝硬化。
活动性肝硬化的病例全身症状明显,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高度消瘦、食欲废绝、体温升高,触诊肝区有明显压痛,可视粘膜黄染,随着病情的发展,腹水逐渐增多,下腹部触诊有波动感和移动性浊音。病犬、猫步态不稳,有出血性素质,病的后期出现抽搐和昏睡状态,最后出现肝昏迷和衰竭而死亡。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发病史、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进行血液检查。血液生化指标检查,谷一丙转氨酶、乳酸脱氧酶升高,尤其是活动性肝硬化明显升高,血氨可高达500μg/100ml以上。血象检查,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中度的大细胞性贫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相对增加。超声波检查或肝脏穿刺活检是最可靠的方法。
[治疗] 食物疗法,要给予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维生素类特别要注意给予大量维生素B和维生素C,禁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贫血时,口服硫酸亚铁,如有出血倾向可皮下注射维生素K。食欲不好者,应静脉注射葡萄糖。
为促进肝细胞再生和提高血清的蛋白水平,可用复合氨基酸250~500ml/d,静脉注射肌苷100~150mg/d,肌肉注射; 为除去肝内脂肪,可用泛酸10~15mg/次,1~3次/d或泛硫乙胺10~15mg/d,肌肉注射; 为控制神经症状和肝昏迷,可用谷氨酸钠、精氨酸及鸟氨酸等; 为抑制肠道内氨发酵、防止高氨血症,可用磺胺类药物。
如腹水严重,应限制食盐的摄入量,口服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塞,成犬25mg/次,3次/日。如腹水过多而影响循环或呼吸时,可进行腹腔穿刺放液,具体方法见本书第二章第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