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家畜生殖机能的强弱和生育后代的能力,亦称生殖力。由一系列生理现象和许多性能指标构成:母畜为性成熟的时期、发情周期的频率(次数)和季节性、排卵数、卵子受精率、受胎率和每次受胎配种次数、妊娠的建立和维持、胚胎成活率、妊娠持续期、分娩情况、产仔率(分娩率)、每胎产仔数、哺乳期长短、哺育仔畜的能力、产仔至再次受胎的间隔期、繁殖率、仔畜成活率、繁殖寿命等;公畜的性成熟时期、精液产量、精子质量、配种利用率和使用年限等。繁殖力的高低即对上述繁殖性能的各种参数进行分析, 概括得到的综合性评价。
确定繁殖力最根本的标准是繁殖效率,即一定时期内 (一年或一个繁殖季节) 或一生中所生后代的数量。生产中,通常以最有代表性的指标表示之,各种家畜不尽相同。猪往往以每窝(或一年)产仔数为主要指标;羊主要以每百只繁殖母羊的产羔数及双羔率表示;牛、马多以第一情期受胎率、产犊(驹)间隔或繁殖成活率作为判断标准。
母畜的繁殖生活史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现象或受到破坏都会导致繁殖力的降低甚至完全丧失。由于繁殖职能大部由母畜承担, 因此畜群的繁殖情况主要决定于母畜的繁殖力如何。家畜的繁殖性能和繁殖效率是繁殖力的具体表现。
正常繁殖力 即在正常的饲养、管理和环境条件下家畜表现的相应繁殖力。正常繁殖力因品种、年龄而异,往往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是一个绝对的数值。一般说, 各种家畜的正常繁殖力大致为: 牛、马每12~14个月分娩一次;猪每年产2窝,每窝产仔8~14头;绵羊每年产羔一次,每次产1~2羔。不良的生态环境、温度应激或体况不佳等均可导致正常繁殖力的下降。如中国北方牧区的蒙古牛常因饲草不足、气候恶劣和管理原因不能每年产犊, 又如南方炎夏季节奶牛和猪的受胎率明显降低或表现乏情, 这些都是动物本身生理调节的结果, 仍应视为正常现象。
影响因素
畜种差异 不同畜种的繁殖力有很大差异。猪的性成熟较早。常年能发情配种,一年可产两胎,每胎产多仔,故繁殖力最强,兔亦具有这些特性。羊虽属季节性发情家畜, 但山羊和某些品种的绵羊因有一胎产多羔的特性,繁殖力亦较高。牛、马(驴)、水牛、牦牛、骆驼等大家畜性成熟相对较晚,妊娠期较长,一年或更长时间才产一胎,每胎只产一仔,故繁殖力较低。无论按一年或一生所产后代数量计算, 猪的繁殖力高于大家畜15~20倍。
品种差异 不同品种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中国的太湖猪和东北民猪比其他品种, 特别是国外引进品种, 产仔数多30%~50%。又如中国的湖羊、寒羊和芬兰的兰德瑞斯羊(Finnish Landrace)的双羔率比蒙古羊和美利奴羊高数倍, 产羔率达200%~300%。山东济宁地区的青山羊多胎性很强, 每胎产羔3~5只, 比其他品种多1~2只。大家畜为单胎动物,品种间无明显差异, 主要表现在是否容易受胎和生产后代的数量上。一般说,比较原始的品种和类型与高度培育的现代品种相比, 前者的繁殖力较高。
年龄差异 任何一种家畜, 繁殖性能随年龄而发生变化。由初情期开始随着生殖机能的增强,特别是生殖腺产生生殖细胞的能力加强,繁殖力亦明显提高,经过1~3年升至最高水平,并维持数年,然后逐步缓慢下降,直到生殖功能终止。这种升降的变化以产多胎的家畜(如猪)最能说明。猪出生后一般6~8月即达性成熟期,产第1、2胎是繁殖力上升时期,窝产仔数逐渐增多, 第3、4、5胎 (2~3. 5岁) 产仔数最多, 是高峰期,第6胎以后,产仔数渐减,是繁殖力下降期,第10胎以后,繁殖机能进一步衰退,繁殖力明显降低。受胎率最高的年龄范围,猪是在3、4岁时,羊4~6岁,牛5~7岁。绵羊的双羔率随年龄而增长,产6~7胎后下降。母牛产双犊多发生在第5胎以后。
老龄母畜繁殖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性机能衰退,卵子质量不好, 子宫功能减弱致使受胎率降低和胚胎死亡现象增多。公畜第一次射出的精液量少,精子密度低,异常精子和死精子比例高。青年公牛12~14月龄、公猪和公羊10~12月龄以后精液质量才能达到正常标准, 具有较高的受精能力。
各种繁殖力指标和生理过程的表现受动物本身固有的遗传特性所决定, 是在进化过程中经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理性状。例如不同畜种和不同品种的繁殖性能各有特点,高低不等,不同个体的生殖器官功能强弱有别, 不同年龄和不同胎次的生殖机能亦有一定差异,性成熟、多胎性、繁殖的季节性、繁殖周期的运转和妊娠期, 凡此均为先天性因素。
环境影响 动物的环境条件对繁殖力的表现亦有重大影响。诸如营养水平和饲料成分、环境卫生和健康状态、饲养制度和管理方式以及各种形式的应激,包括高温、高湿、寒冷、干旱、畜舍拥挤、长距离移居、使役、疾病、饥饿、神经紧张等。其中有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受到人为的控制。在生产条件下,家畜实际表现的繁殖力不仅受上述自然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措施的影响, 而且还决定于繁殖技术的运用是否得当和水平如何。
繁殖力的提高 在生产条件下, 往往由于饲养管理或卫生方面的原因,繁殖力达不到理想水平,这时首先应针对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设法保证畜群具有正常的繁殖力。为此,最根本的措施是为家畜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使其生殖机能正常运转,繁殖性能得以充分表现,避免受到不良影响。生殖器官疾病会造成生殖机能的失调, 致使繁殖力下降。
在自然情况下, 动物表现的繁殖力并非它们具有的繁殖潜力。繁殖潜力乃指动物生产的生殖细胞可能产生的后代数量。繁殖力只相当繁殖潜力的一部分。利用特殊的技术可以大大发挥家畜的繁殖潜力, 例如人工授精可以充分利用公畜的精子, 胚胎移植可以明显提高卵子的利用率。
生产实践中, 一个畜牧场的生产力与畜群的繁殖力密切相关,后者能反映出经营水平和生产水平。从发展饲养管理措施入手,使畜群具有良好的繁殖性能,并采取适用有效的繁殖技术,是提高繁殖力使繁殖效率维持较高水平的基本条件。对于以繁育为主的种畜场、良种畜场以及为商品畜场提供幼畜的繁殖场, 此点更为重要, 是评定生产水平的主要内容。
家畜繁殖力的遗传力较低, 通过选择手段提高畜群繁殖力,短期内不易取得明显效果,但选留种畜时仍应注意繁殖性能的表现。有关繁殖力的某些指标的遗传力如下:牛的受胎率5%;猪的窝产仔数7~15头;鸡产蛋量20%~25%, 蛋受精率5%, 孵化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