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饲料卫生
    来源:辈宠网

研究饲料中可能出现的有毒有害因素,它们的种类、来源、对动物机体的不良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提高饲料的卫生质量,预防饲料源性疾病及其他危害。

饲料有毒有害物质 饲料是动物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和生产性能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其卫生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畜禽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并间接影响到人类公共卫生。饲料在生产、加工、贮存和运输等过程中都可能出现某些有毒有害物质,使饲料的卫生质量不良。饲料中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可大致归纳为以下5类。

饲料中的天然有毒有害物质 它们大多数是在植物体内代谢过程中由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氨基酸等基本有机物代谢衍生出来的,属于次生化合物。例如,某些青绿饲料中含有的生氰糖甙、草酸盐和一些生物碱,棉籽饼中的棉酚,豆类籽实中含有的蛋白酶抑制剂、植物性红细胞凝集素等。

饲料分解或转化的有毒有害物质 饲料的正常组成成分或无害成分在某些情况下(如加工调制、贮存等)发生分解或转化而形成的有害有毒物质。例如,当菜叶类饲料调制与贮存不当时,可使其中所含的硝酸盐还原而形成亚硝酸盐;马铃薯贮存不当而变绿、发芽时,可形成大量茄碱。

各种性质的饲料污染物 其中主要是化学性污染物和生物性污染物。化学性污染物包括各种农用化学品(如农药、化肥等)、工业化学品、有毒元素(铅、砷、汞、镉、铬等)和其他有毒化学物质(如N-亚硝基化合物、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生物性污染物包括细菌与细菌毒素,霉菌与霉菌毒素,饲料害虫(如蚜虫、各种蝶类的幼虫)以及毁损饲料粮的仓库害虫。其中,霉菌污染饲料后形成的霉菌毒素也属化学性污染物。

饲料添加剂 不合乎卫生要求(如含多量有害杂质)或使用不当,也会导致人为的饲料污染,造成危害。

饲料中混入的夹杂物 如饲料采集时混入大量泥砂,加工、运输过程中混入金属碎片 (小铁片、铁钉、铅丝)、碎玻璃、碎木片等,可对消化道造成机械性损伤, 甚至穿透消化道而损伤其他脏器。

上述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按其性质可划分为化学性、生物性和物理性三类。

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因其性质不同, 可对动物机体造成多种危害,如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影响饲料中某些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抑制动物的生长和增重,影响生产性能、繁殖能力,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诱发癌肿等。饲料卫生质量不良所引起的危害具有长期性和群发性的特点, 因而对畜牧业发展可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而且,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有相当一部分可以通过食物链,即饲料一畜禽及其产品 (肉、蛋、乳)→人体,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间接的危害。因此,饲料卫生是关系到畜牧业发展和人类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上述有毒有害物质中, 有些物质对动物的危害主要是降低饲料中某些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效率。人们将这类物质称为抗营养因子。这类物质中,有的主要是降低蛋白质的消化或代谢利用, 如蛋白酶抑制剂、植物性红细胞凝集素和单宁等;有的主要是降低矿物元素的溶解吸收或代谢利用, 如植酸盐与草酸盐等;有的则干扰动物对维生素的利用,通常称为抗维生素因子,如生大豆中含有抗维生素A、D、E、B12因子,亚麻籽中含有抗维生素B6因子,蕨类植物与木贼属植物中含有抗维生素B1因子。

饲料卫生的研究方法

化学检验 利用化学方法对饲料中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提取, 研究其理化特性和作用机理。

动物毒性试验 使动物摄入怀疑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饲料,或将有毒受试物混入饲料进行饲喂,观察动物可能出现的各种形态和功能的异常变化。根据试验时间长短或主要观察指标的不同,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亚慢性、致突变、致癌、致畸等各种毒性试验。此外,也可利用昆虫、微生物、细胞培养或组织培养等方法进行一些特殊试验。

畜群健康调查 是在已采食含有毒有害物质饲料的畜群中,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畜群的健康状况、发病率、死亡率以及可能与被检有毒物质有关的其他疾病或体征。通过畜群健康调查,可以直接了解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饲料对家畜的危害, 也可将动物毒性试验的结果加以验证。

饲料卫生标准 畜牧业及饲料工业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饲料卫生问题。很多国家制订了饲料卫生标准,规定了全国统一的饲料卫生检验方法,作为饲料卫生技术规范;并且颁布了饲料(或饲料卫生)法规,依法施行饲料卫生监督制度。在研究饲料有毒有害因素的来源、性质、作用、检测手段和控制措施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由于饲料毒理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各种先进的、精确的化学分析方法的应用,使饲料卫生学科与饲料卫生工作取得了飞速发展。

在中国饲料卫生学科与饲料卫生工作已逐步建立和发展,并已建立起国家级及省、市各级饲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机构、饲料科学研究机构及行政管理机构。中国的饲料卫生标准以及统一的饲料卫生检验方法已颁布实施(GB13078-13093-91及GB8381-87)。中国饲料卫生在其理论与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如农药、霉菌毒素及其他污染因素的调查、研究与控制,饲料毒理学方法和理论的研究与应用等。饲料卫生学或饲料毒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也已逐步建立,并在高等农业院校的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专业、畜牧专业以及兽医专业中作为专业课。

中国饲料卫生方面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饲料卫生标准及饲料卫生质量鉴定方法应进一步完善; 进一步对各地区某些可利用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作用机理及其去毒利用措施开展研究,以推动这些饲料的广泛利用; 对新开发的饲料资源要作好卫生质量鉴定和作出安全性评价; 研究和解决新的饲料添加剂可能带来的毒性问题及其他有关的卫生问题;在饲料卫生工作实践中,推广应用饲料毒物毒性试验方法,并进一步探索短期快速毒性试验方法。此外,随着工农业的发展, 工业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和排放的各种新污染物日益增多, 饲料遭受污染的可能性不断增加,对此也应加以研究,寻求预防污染饲料和去除这些污染物的方法。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