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鹅小鹅瘟
1.概述: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3~20日龄的鹅以及5~25日龄的雏番鸭,以渗出性肠炎和肝、肾、心等实质器官炎症为主要特征。该病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严重危害养鹅业及养鸭业的重要传染病。
1956年由我国学者方定一教授首先发现了该病,定名为小鹅瘟。1965年以来东欧和西欧很多国家报道有本病存在,在国际上又称为Derzsey氏病或鹅细小病毒感染。目前世界许多饲养鹅及番鸭的地区都有本病的发生。
2.病原:小鹅瘟病毒为细小病毒,病毒粒子无囊膜。本病毒无血凝活性,与其他细小病毒亦无抗原关系。该病毒仅有一种血清型,但近年来在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大面积流行的部分毒株的毒力有所增强,应引起注意。
初次分离可用鹅胚或番鸭胚,也可用从它们制得的原代细胞培养。本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强,加热至65 ℃ 30分钟对病毒滴度无影响,能抵抗56 ℃环境3小时。对乙醚等有机溶剂不敏感,对胰蛋白酶和pH值为3.0环境不敏感。
3.流行特点:本病的自然临诊疾病仅发生于鹅和番鸭的幼雏,小鹅瘟仅仅自然感染1月龄以内的雏鹅,雏番鸭也易感染,而且雏鹅的易感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1周龄以内的雏鹅死亡率可达100%,10日龄以上者死亡率一般不超过60%,20日龄以上的发病率低,而1月龄以上则极少发病。
发病雏鹅从粪中排出大量病毒,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迅速传播。最严重的暴发是发生于病毒垂直传播后的易感雏鹅群。大龄鹅呈亚临床或潜伏感染,并通过种蛋将病毒传给孵化器中的易感雏鹅。
本病的发生与流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在每年全部更新种鹅的地区,大流行后的一两年内都不致再次流行。有些地区并不是每年更新全部种鹅,所以本病的流行不表现明显的周期性,每年均有发病,但死亡率较低,在20%~50%。
4.临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依感染时的年龄而定,1日龄感染潜伏期为3~5天,2~3周龄感染为5~10天。3~5日龄发病者常为最急性,往往无前驱症状,一旦发病即极度衰弱,或倒地乱划,不久死亡。5~15日龄发病者常为急性。症状为精神委顿、食欲减少、常离群、打瞌睡,随后腹泻,拉出灰白或淡黄绿色稀粪(图22)。临死前出现两腿麻痹或抽搐。15日龄以上发病雏鹅病程稍长,一部分转为亚急性,以委顿、消瘦和拉稀为主要症状,耐受雏鹅在一段时间内生长不良。
5.病理变化:最急性型病例除肠道有急性卡他性炎症外(图23),其他器官的病变一般不明显。15日龄左右的急性病例表现全身性败血变化,全身脱水,皮下组织显著充血。心脏有明显急性心力衰竭变化,心脏变圆,心房扩张,心壁松弛,心肌晦暗无光泽。
本病的特征性变化是空肠和回肠的急性卡他性或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整片肠黏膜坏死脱落,与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栓子(图24)或包裹在肠内容物表面的假膜,堵塞肠腔。剖检时可见靠近卵黄与回盲部的肠段,外观极度膨大,质地坚实,状如香肠,肠管被一淡灰或淡黄色的栓子塞满(图25)。这一变化在亚急性病例更易看到。其他器官症状如下,肝脏肿大呈棕黄色,胆囊明显膨大,充满蓝绿色胆汁(图26);胰腺颜色变暗,个别的胰腺出现小白点;肾脏肿胀;法氏囊质地坚硬,内部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有神经症状的鹅剖检时,可见脑膜下血管充血。
6.诊断:本病具有特征的流行病学表现,为孵出不久的雏鹅群大量发病及死亡,结合症状和特有的病变,即可作出初步诊断。可通过病毒分离鉴定或特异抗体检查确诊。
类症鉴别如下:
(1)鹅副黏病毒病:鹅副黏病毒病以鹅肠的消化道病变为主要特征,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与小鹅瘟的区别是,小鹅瘟的发病日龄大都是雏鹅,而本病对任何日龄的鹅都易感。小鹅瘟的典型症状是出现腊肠状栓子。本病的病变是肠管黏膜表面有白色结节形成;心肌变性、肝脏肿大,肠管浆膜表面有黄白色结节,剖开肠管,可见到肠管黏膜具有特征性的出血、坏死、溃疡和结痂等病变,十二指肠、回肠、盲肠和泄殖腔有散在性或弥散性、大小不一的出血斑点和白色或黄白色坏死灶。另外,小鹅瘟病毒没有血凝活性,而本病有血凝性。
(2)鹅球虫病:鹅的球虫病是由不同种类的球虫引起的鹅的一种原虫病。幼鹅一旦暴发此病,可引起大批死亡。可以引起6~73日龄雏鹅、仔鹅发病,尤其10~24日龄鹅多呈急性型发病。该病的发病率可达13%~100%,死亡率为6%~97%。剖检虽常见到与小鹅瘟类似的腊肠粪,但球虫病例盲肠扩张,肠腔中充满血液和脱落的黏膜碎片,肠壁增厚,肠黏膜表面粗糙,并有带血的黏液覆盖,同时有较大面积的充血区和弥散性或点状出血。血便、肠黏膜出血、灰白色结节及肠腔内血性分泌物等特征性病变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再从肠道黏膜及内容物做涂片镜检,可见到大量的球虫卵囊。注射抗小鹅瘟血清无效,用球虫药治疗有效。二者主要通过病理变化及免疫用药确诊。
(3)雏鹅病毒性肠炎:雏鹅病毒性肠炎是由腺病毒引起的3~30日龄雏鹅发病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发病急,死亡率高,小肠呈现卡他性、出血性、纤维素性渗出物和坏死性肠炎。最急性型死亡鹅多有角弓反张现象。发病日龄与小鹅瘟相似,都是雏鹅易感。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甚至组织学变化都与小鹅瘟非常相似,只是死亡高峰期有一定差别。小鹅瘟7~10日龄时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可达90%~100%,而雏鹅病毒性肠炎病在10~18日龄达到死亡高峰,并且30日龄以后小鹅瘟的发病死亡率可达20%左右,而本病30日龄后基本无死亡。10日龄后发病死亡的雏鹅有60%~80%的病理在盲肠往十二指肠方向这一小肠段出现了典型的类似小鹅瘟的腊肠样病理变化,所以一般会误认为是小鹅瘟。用小鹅瘟疫苗及抗小鹅瘟血清进行预防和治疗均无效。该病的病理变化也可形成腊肠样栓子,与小鹅瘟的病变极为相似,所不同的是腊肠样栓子比小鹅瘟的长,常为15~30毫米或者更长,而且在小肠前段、中段、后段都可形成。而小鹅瘟的腊肠粪则只在卵黄囊柄前后形成。通过发病日龄和病理变化再结合实验室诊断可以鉴别开来。
(4)鹅的鸭瘟:鸭瘟致病力强,鹅也会感染致病。任何品种、性别和年龄的鹅均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雏鹅尤为敏感,但以15~20 日龄幼鹅最易感染,死亡率也高。鹅的鸭瘟的典型症状为:肿头流泪、体温升高、两脚发软、严重下痢、呼吸困难,症状与小鹅瘟相似,但是鹅的鸭瘟的病理变化主要以全身败血性为主要特征,以全身的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或坏死灶,特别是肝脏的变化及消化道黏膜的出血和坏死更为典型,这与小鹅瘟的典型症状很容易区别开来。鹅的鸭瘟与鹅副黏病毒病症状及病理变化很相似,但是鹅副黏病毒引起的疾病不会出现鸭瘟病例的肝脏、食管及泄殖腔黏膜的特征性病变,通过综合考虑可以把二者鉴别开来。
7.防治措施:
(1)平时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和清洁卫生。由于小鹅瘟主要是通过孵化室传播的,因此孵化室中的一切用具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清洗消毒,收购来的种蛋应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此外,饲养密度合理、良好的通风和饲料中添加多维等均可提高雏鸭鹅抗病力。应避免从疫区进鹅或雏番鸭。
一般采用疫苗和血清预防。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化学药物可治疗小鹅瘟,该病重在免疫预防。多采用鸭胚化弱毒疫苗在产蛋前一个月注射接种母鹅(流行严重地区免疫两次),使雏鹅获得坚强的被动免疫,以弱毒疫苗直接接种1日龄的雏鹅也有一定效果,但在未发病的受威胁区不要用强毒免疫,以免散毒。小鹅瘟抗血清或高免蛋黄对感染小鹅瘟及受威胁的雏鹅或雏番鸭群,可起到治疗和预防作用,治疗用剂量为每只每次2~3毫升,对刚受感染的雏鸭鹅,保护率可达80%~90%,对刚发病的雏鹅鸭保护率为40%~50%。预防用剂量为刚出壳的每只雏鹅鸭肌内注射0.5~1毫升,可防止小鹅瘟的暴发流行。但对于严重的病例,血清或高免蛋黄的治疗效果甚微。
(2)发病时控制措施:发生雏鹅瘟时,应进行严格的消毒。孵化用的设备、器具于使用后必须清洗消毒。种蛋用福尔马林熏蒸20分钟消毒。育雏室要定期用福尔马林熏蒸30分钟消毒。严禁从疫区购买种蛋、种鹅、雏鹅,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加强雏鹅的饲养管理。对在育雏期间的雏鹅要注意保温、降湿、通风,雏鹅尽量不要下水或少下水。病死雏鹅不能乱扔,应及时清拣出来,用火烧掉或者深埋。
1)对于发病鹅的治疗:用患小鹅瘟康复鹅的新鲜血液加10%的2.5%~5%柠檬酸钠溶液,雏鹅颈皮下注射,1.5~2.5毫升/只,24小时后再注射一次,有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患病鹅若继发感染其他细菌病,每只雏鹅应肌内注射混入1 000~2 000单位庆大霉素,早晚各1次,2天后再连用庆大霉素2~3天。
2)中草药治疗:板蓝根30克,大青叶20~30克,绿豆70克,甘草30克煎水,可供100只雏鹅饮用,每剂连服3天;或饲料中加病毒灵,每千克饲料1.5~2克;再注射板蓝根针剂,每只0.8~1毫升,连续2~5天,有较好预防效果。
(二)雏番鸭小鹅瘟
1.概述:雏番鸭小鹅瘟是侵害雏番鸭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传播快、死亡率高、剧烈下痢、纤维素性肠炎、小肠中段和(或)后段内形成腊肠样栓子为特征。
2.病原:本病病原为鹅细小病毒,该病毒无血凝活性,但能凝集黄牛精子。
3.流行特点:
(1)在自然条件下只有雏番鸭和雏鹅发生本病,其他禽类和哺乳动物不发病。
(2)本病多发于5~25日龄的雏番鸭,随着日龄的增长,易感性降低,但1月龄以上番鸭也有发病,成年番鸭不发病。
(3)发病率和病死率:20日龄内雏番鸭发病时死亡率高达70%~95%,发病日龄愈小,发病率和病死率愈高,而20日龄以上的雏番鸭发病时,死亡率一般不超过60%。 本病多发于冬季和早春季节。
4.临床症状:易感雏番鸭的临床症状随日龄的变化而不同,10日龄的雏番鸭发病后迅速出现厌食、腹泻、衰竭,突然倒地抽搐后不久而死亡,病程为2~5天。而日龄稍大的雏番鸭发病后最初表现厌食,嗉囊空虚,内有混合液体和气体,喙部和蹼表发绀。病雏番鸭排出大量黄白色或淡黄绿色水样稀粪。有的番鸭场,20~45日龄段的番鸭有时发生以上喙变短、软脚、腹泻、低死亡率为特征的疾病,有人认为是雏番鸭感染小鹅瘟的一种病型。
5.病理变化:病变主要在消化道,肠道病变较为明显。肌胃和腺胃黏膜出血,交界处黏膜溃疡、糜烂,腺胃角质层糜烂脱落;肠道(尤其是十二指肠)黏膜出血;肠道外观肿胀,特别是小肠的中后段整片肠黏膜坏死脱落,与纤维性渗出物凝固成特征性栓子或假膜,包裹在肠内容物表面,状如腊肠,质地坚硬,堵塞肠腔;有时肠管外壁见环状细纹,外观似蚯蚓样,肠腔内积有脱落的肠黏膜碎片或黏稠内容物,肠壁变薄,内壁光滑,呈淡红色或苍白色。
6.诊断:本病诊断同小鹅瘟。类症鉴别如下:在临床上雏番鸭小鹅瘟易与雏番鸭三周病相混淆。见前述。
7.防治措施:本病防治措施参照小鹅瘟。
(1)平时预防措施:该病的流行发生主要是通过孵坊传播和早期感染,因此孵坊加强消毒和出壳后加强饲养管理等工作显得特别重要。此外,还应注意不向疫区引进种番鸭和雏番鸭。
(2)免疫预防:雏番鸭在1~2日龄内注射小鹅瘟弱毒疫苗,每只肌内注射0.2毫升。种番鸭在产蛋前2~3周肌内注射小鹅瘟弱毒疫苗1毫升,一个月后所产的蛋可留作种用;其孵化鸭苗在8~10日龄时每只需注射1毫升抗小鹅瘟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抗体。
发病时治疗,应尽快将病雏番鸭和假定健康雏番鸭分开,并及时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抗体1~2毫升/只,必要时可隔日重复注射一次,同时适当应用抗生素以防继发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