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又称“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猪的一种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症状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繁殖母猪和新生仔猪,以妊娠母猪发热及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碍和新生仔猪高热、呼吸困难和高死亡率为特征。
该病于1987年在美国被发现,随后5年内迅速传遍各大洲,对世界养猪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我国1996年报道本病,近年来该病的危害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OIE将其列为B类法定报告疾病名录,我国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经典猪蓝耳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
一、病 原
PRRSV属于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病毒粒子的直径为60~70 nm,有囊膜。病毒无血凝活性。病毒可在猪肺巨噬细胞及传代细胞Marc-145和CL2621传代细胞系上生长,产生细胞病变。现已证实至少存在2种完全不同类型的病毒,即分布于欧洲的A亚群及分布于美洲的B亚群。
该病毒对热敏感,37 ℃ 48 h、56 ℃ 45 min即可完全失去感染力,37 ℃ 12 h后病毒的感染效价降低到50%。4 ℃可以保存1个月,但感染滴度逐渐降低。-70 ℃或-20 ℃下可以长期保存。在pH6.5~7.5间相对稳定。
二、流行病学
(一)易感动物
本病只感染猪,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一月龄内的仔猪最易感。怀孕母猪和仔猪感染后发病严重,流产发生于怀孕后期,哺乳仔猪病死率可达80%~100%,而架子猪和育肥猪则感染后较温和。野鸭在实验条件下对PRRSV有易感性,在感染后5~24 d可以从粪便排毒,但自身不发病,可能为本病的储存宿主。
(二)传染源
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感染母猪可明显排毒,即通过鼻汁、眼分泌物、粪、尿、胎儿及子宫等排出病毒。公猪感染后3~27 d和43 d所采集的精液中均能分离到病毒。耐过猪可长期带毒和不断向外排毒,感染健康猪只。
(三)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或通过公猪的精液经生殖道在同猪群间水平传播,也可以在母子间垂直传播。此外,风媒传播在本病流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气源性感染可以使本病在3 km以内的农场中传播。污染的器具和人员、带毒的鸟类和昆虫等因素在传播本病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四)流行特点
新疫区和老疫区猪群的发病率及疫病的严重程度也有明显的差异,新疫区常呈地方性流行,而老疫区则多为散发性。该病在猪场内的传播非常快,病毒侵入繁殖猪场后,2~3个月即可使85%~90%的繁殖母猪血清中抗体变为阳性,并在其体内保持16个月以上。该病毒一旦侵入猪场则可长期持续存在。耐过猪虽然长期带毒,但再次感染后不再传给胎儿,可正常生产,而且不再传给仔猪。
由于不同毒株的毒力和致病性不同,猪抵抗力不同,以及细菌或病毒的混合感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发病后的严重程度也不同。近几年PRRS有一些新的流行特点,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出现多样化,混合感染也日趋严重,PRRSV的毒力有增强的趋势。2006年夏秋季节,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猪“高热病”疫情。对猪“高热病”病因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对分离到的病毒采用全基因序列分析、回归本动物感染试验等技术手段,迅速锁定了新的变异猪蓝耳病病毒,最终确定变异猪蓝耳病病毒是猪“高热病”病原,并定名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致,自然感染一般为14 d,人工感染妊娠母猪则为4~7 d。病程通常持续3~4周,最长可达6~12周。根据发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不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
(一)繁殖母猪
病初母猪出现发热,食欲不振,嗜睡,咳嗽,呼吸急迫。妊娠后期(107~112 d)发生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弱仔等,胎儿大小基本一致。有的产后无乳,胎衣滞流。部分猪耳朵、腹部、乳头、外阴、尾部和腿部发。有的表现肢体麻痹。母猪流产率60%左右,死胎率30%左右,木乃伊胎20%左右。部分新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和轻瘫等症状,产后1周内死亡率增加(40%~80%)。
(二)仔 猪
以1月龄内仔猪最易感,并表现出典型的临诊症状。体温升高至40~42 ℃,食欲减退或废绝,张口呼吸、打喷嚏,流涕等。肌肉震颤,共济失调,嗜睡,渐进性消瘦,眼睑水肿。少部分仔猪可见耳部、体表皮肤发绀。死亡率可高达80%~100%,其死亡多因继发其他疾病。耐过猪生长缓慢,易继发其他疾病。
(三)育肥猪
主要表现短时间的厌食、轻度呼吸系统症状及双耳朵和尾部皮肤发绀现象,但可因继发感染而加重病情,使病猪发育迟缓或死亡。
(四)公 猪
发病率低,约2%~10%,除表现厌食、呼吸困难、消瘦等一过性轻微症状外,其精液的数量和质量下降,可以在精液查到PRRSV,并可长期带毒排毒。
四、病理变化
通常感染猪子宫、胎盘、胎儿乃至新生仔猪均无肉眼可见的变化。剖检死胎、弱仔和发病仔猪常能观察到局限性间质性肺炎病变,有的头部水肿,个别仔猪有化脓性脑炎和心肌炎病变。患病哺乳仔猪肺脏出现重度多灶性乃至弥漫性黄褐色或褐色的肝样变,可能对本病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此外,尚可见到脾脏肿大、淋巴结肿胀、心脏肿大并变圆、胸腺萎缩、体腔积液、眼睑及阴囊水肿等变化。
五、诊 断
(一)临诊诊断
根据各种年龄猪只出现程度不同的临床表现,但以妊娠中后期发生流产、死胎、产弱仔、胎儿木乃伊和呼吸困难;新生仔猪的呼吸困难和高度的致死率(80%~100%);青年猪的轻度症状和间质性肺炎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有赖实验室诊断。
(二)实验室诊断
1.病毒分离与鉴定
将病猪及流产、死产胎儿的肺及其组织等进行病毒分离、鉴定。
2.血清学诊断
取耐过猪的血清进行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染色试验、间接荧光抗体法、血清中和试验、胶体金免疫电镜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三)鉴别诊断
本病与猪细小病毒感染、猪伪狂犬病、繁殖障碍型猪瘟、猪日本乙型脑炎、衣原体病等在临床上很难区分,应予鉴别。见表3-5。
表3-5 猪8种繁殖障碍类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病名 | 病原 | 流行特点 | 主要症状 | 主要病变 | 实验室 诊断 | 防 治 |
乙型脑炎 | 乙脑病毒 | 初产母猪、仔猪和育肥猪易感,人兽共患,主要经蚊叮咬传播,夏秋季发病,感染率高,发病率低 | 孕猪流产,可侵害各时期胎儿,大小不等死胎、畸形及木乃伊胎或弱仔,流产后不影响下次配种;公猪单侧睾丸炎、萎缩 | 母猪子宫内膜炎、黏膜充血、出血、水肿及糜烂,胎儿脑及腹腔水肿,肝、脾、肾坏死灶及脑非化脓性炎症 | 分离病毒,接种小鼠,测定抗体 | 无法治疗,疫苗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