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十节 禽白血病
    来源:辈宠网

禽白血病是由禽C型反录病毒群的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以在成年鸡中产生淋巴样肿瘤和产蛋下降为特征。禽白血病主要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其次是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成髓细胞性白血病。此外,还可引起骨髓细胞瘤、结缔组织瘤、上皮肿瘤、内皮肿瘤等。大多数肿瘤侵害造血系统,少数侵害其他组织。目前该病分布广泛,世界各国均有发生。禽白血病/肉瘤病毒可分为6个亚群(A、B、C、D、E和J):A和B亚群在野外是常见的外源性病毒;C和D亚群病毒的野外报道很少;E亚群包括极普遍的内源性低致病力白血病病毒;J亚群病毒是最近从肉鸡群分离到的,主要侵害骨髓细胞,导致骨髓细胞瘤。

一、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1)在自然情况下只有鸡能感染,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

(2)主要以垂直传播方式进行传播,也可水平传播,但比较缓慢。

(3)不同品种或品系的鸡对病毒感染和肿瘤发生的抵抗力差异很大。母鸡的易感性比公鸡高。

(4)多发生在18周龄以上的鸡,呈慢性经过,病死率为5%~6%。雏鸡在2周龄以内感染这种病毒,发病率和感染率很高,残存母鸡产下的蛋带毒率也很高。4~8周龄雏鸡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其产下的蛋也不带毒。10周龄以上的鸡感染后不发病,产下的蛋也不带毒。

【临床诊断】

(1)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病型。在14周龄以下的鸡极为少见,至14周龄以后开始发病,在性成熟期发病率最高。病鸡精神委顿,进行性消瘦和贫血,鸡冠、肉髯苍白、皱缩,偶见发绀。病鸡食欲减少或废绝,腹泻,产蛋停止。腹部常明显膨大,用手按压可摸到肿大的肝脏,最后病鸡衰竭死亡。

(2)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此病比较少见。通常发生于6周龄以上的高产鸡。临床上分为增生型和贫血型。增生型较常见,主要特征是血液中存在大量的成红细胞;贫血型在血液中仅有少量未成熟细胞。两种病型的早期症状为全身衰弱,嗜睡,鸡冠稍苍白或发绀。病鸡消瘦、下痢。病程从12天到几个月。

(3)成髓细胞性白血病:此型很少自然发生,临床表现为嗜睡,贫血,消瘦,毛囊出血,病程比成红细胞性白血病长。

(4)骨髓细胞瘤病:此型自然病例极少见,全身症状与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相似。由于骨髓细胞的生长,头部、胸部和跗骨异常突起。这些肿瘤很特别地突出于骨的表面,多见于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胸骨后部、下颌骨以及鼻腔的软骨上。骨髓细胞瘤呈淡黄色、柔软脆弱或呈干酪状,呈弥散或结节状,且多两侧对称。

(5)骨硬化病:在骨干或骨干长骨端区存在有均一的或不规则的增厚。晚期病鸡的骨呈特征性的“长靴样”外观。病鸡发育不良、苍白、行走拘谨或跛行。

(6)其他病症:如血管瘤、肾瘤、肾胚细胞瘤、肝癌和结缔组织瘤等,自然病例均极少见。

【剖检】

(1)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剖检可见肿瘤主要发生于肝、脾、肾、法氏囊,也可侵害心肌、性腺、骨髓、肠系膜和肺。肿瘤呈结节形或弥漫形,灰白色到淡黄白色,大小不一,切面均匀一致,很少有坏死灶。

(2)成红细胞性白血病:剖检时见全身性贫血,皮下、肌肉和内脏有点状出血。增生型成红细胞性白血病的特征性肉眼病变是,肝、脾、肾呈弥漫性肿大,呈樱桃红色到暗红色,有的剖面可见灰白色肿瘤结节。贫血型病鸡的内脏常萎缩,尤以脾为甚,骨髓色淡呈胶冻样。检查外周血液,红细胞显著减少,血红蛋白量下降。增生型病鸡出现大量的成红细胞,占全部红细胞的90%~95%。

(3)成髓细胞性白血病:剖检时见骨髓坚实,呈红灰色至灰色。主要在肝脏,偶然也见于其他内脏发生灰色弥散性肿瘤。组织学检查见大量成髓细胞于血管内外积聚。外周血液中常出现大量的成髓细胞,其总数可占全部血组织的75%。

【实验室诊断】鸡白血病病毒感染非常普遍,但感染并不经常导致肿瘤,所以单纯的病原和抗体检测没有实际的诊断价值。实际诊断中常根据血液学检查和病理学特征,结合病原和抗体检查来确诊。

(1)成红细胞性白血病在外周血液、肝及骨髓涂片,可见大量的成红细胞,肝和骨髓呈樱桃红色。成髓细胞性白血病在血管内外均有成髓细胞积聚,肝呈淡红色,骨髓呈白色。

(2)收集血浆、血清或卵黄样品,通过非产毒细胞激活试验(NP)或表型混合试验(PM)检查病毒和确定亚群。

(3)PCR法可用于包括ALV-J在内的不同亚群的ALV基因检测,模板RNA可从感染鸡样品接种的CEF和感染鸡的血液、鸡冠、趾端制备。

(4)免疫组化法可用于受害组织和感染CEF中ALV的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或流式细胞仪也可用于感染细胞的ALV检测。

(5)利用p27群特异抗原建立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以检测蛋清、精液、粪便中的外源性禽白血病病毒,亦有检测J亚群白血病血清抗体的ELISA试剂。

(6)琼脂免疫扩散试验适用于羽髓中禽白血病病毒的检测。

成年鸡的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感染有4种情况:无病毒血症,又无抗体;无病毒血症,而有抗体;有病毒血症,又有抗体;有病毒血症,而无抗体。因此,必须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结合病原分离鉴定、组织病理学和血清学检测,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二、防治要点

实行净化种群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本病主要为垂直传播,病毒型间交叉免疫力很低,雏鸡免疫耐受,对疫苗不产生免疫应答,所以对本病的控制尚无切实可行的方法。减少种鸡群的感染率和建立无白血病的种鸡群,是控制本病的最有效措施。种鸡在育成期和产蛋期各进行2次检测,淘汰阳性鸡。从蛋清和阴道拭子试验阴性的母鸡中选择受精蛋进行孵化,在隔离条件下出雏、饲养,连续进行4代,建立无病鸡群。由于该法费时长、成本高、技术复杂,一般种鸡场还难以实行。种蛋、雏鸡应来自无白血病种鸡群,同时加强鸡舍孵化、育雏等环节的消毒工作,特别是育雏期要封闭隔离饲养,并实行“全进全出”。抗病育种,培育无白血病的种鸡群。生产各类疫苗的种蛋、鸡胚必须选自无特定病原(SPF)鸡场。

三、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症状类似】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感染鸡常表现精神不振,鸡冠苍白,消瘦,产蛋下降,下痢,腹部膨大等症状。类似疾病包括马立克病、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传染性贫血等。与马立克病的区别在于,禽白血病极少发生于2月龄鸡群,极少呈现出神经性肢体麻痹,且发病率较低。与传染性贫血的区别在于,禽白血病极少发生于4周龄以内。与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的区别在于,禽白血病感染鸡不会出现羽毛生长不正常,躯干部位羽小支紧贴羽干的现象,然而在临床上很难将禽白血病与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区别开来,只能结合流行病学和病变特征加以鉴别。

【病变类似】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肿瘤性病变,主要集中在肝脏、脾脏、肾脏、卵巢、法氏囊。类似疾病有马立克病、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传染性法氏囊病等。与马立克病的区别在于,禽白血病极少呈现粗糙的内脏型肿瘤结节,外周神经不会出现肿瘤结节。与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的区别在于,禽白血病的法氏囊不会出现萎缩等病变。与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区别在于,禽白血病不会出现胸肌、腿肌等部位的出血性病变。

【混合感染】禽白血病极易与网状内皮增生症、马立克病、鸡传染性贫血等混合感染,正确诊断必须结合流行病学、病理变化和抗原抗体检测等实验室数据加以分析。

四、案例及分析

【案例】某养殖场于2005年10月31日从四川某种鸡场引进1日龄尼克珊瑚蛋鸡6 000只。饲养至2006年3月24日即144日龄时开始出现零星死亡,每天平均死亡5~6只,高峰期达10只,4月10日送检时已死亡100余只。开产后,鸡群的产蛋量提升缓慢,至送检时(160日龄)产蛋率只有72.5%。病鸡表现为渐进性消瘦,鸡冠逐渐苍白,颈部、翅及背侧等处皮肤常常出现点状出血,且不容易止血,而后出血点逐渐扩大,直至死亡。剖解可见:多数发病鸡的肝脏显着肿大,占据大部分腹腔;肝质地变碎,表面可见白色或灰白色结节状病灶;胆囊肿胀,胆汁外溢,周围器官和组织出现黄染区;脾脏显著肿大,为正常体积的3~4倍;肾肿大,隆起突入于腹腔,头肾可观察到蚕豆大小的肿瘤样结节,少部分发病鸡在腺胃黏膜表面、乳头间可见少量出血点,空肠内出现线状凝血栓塞物。法氏囊无明显病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细菌分离培养、琼脂扩散试验和大体病理与组织病理检查,确诊是典型的鸡淋细胞性白血病。

【分析】禽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是一种渐进性发生的肿瘤性疾病,在临床症状和大体病理上与内脏型马立克病极为相似,特别是在本次病例中法氏囊无明显肿瘤性结节的情况下,更容易引起误诊。因此,要注意与内脏型马立克病进行鉴别诊断。在发病年龄上,AL通常发生在16周龄以上的鸡,而MD在4周龄以上的鸡均可发病,其中以9~13周龄多发;MD常呈现单侧坐骨神经淋巴性增粗,而AL无明显的变化;AL在法氏囊上常呈现淋巴性肿瘤结节,而MD表现为法氏囊萎缩或弥漫性增厚;在病理组织学上,AL肿瘤为形态大小一致的淋巴母细胞组成,而MD肿瘤为由小到大的淋巴细胞、淋巴母细胞、浆细胞等混合群体组成。

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能降低禽白血病肿瘤的发生,且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垂直传播;同时蛋用鸡与肉用鸡不一样,对禽白血病没有明显的遗传抵抗力。因此,患病鸡只能淘汰处理。控制本病的发生与流行,重点在于原种鸡场和种鸡场的净化;而对商品蛋鸡场,主要的措施是禁止从污染有本病的种鸡场购进鸡苗。

J亚群白血病病毒(ALV-J):ALV-J主要侵害骨髓细胞,导致骨髓细胞瘤,感染发病可发生在4周龄或更大日龄的肉鸡。该病产生髓细胞瘤的时间比A亚群产生的成淋巴群细胞瘤要早,4~20周龄病鸡在肝、脾、肾和胸骨可见病变。所有品系的肉用型鸡都易感,蛋用型鸡较少发病。病鸡或病毒携带鸡为主要传染源。ALV-J主要通过种蛋(存在于蛋清及胚体中)垂直传播,也可通过与感染鸡或污染的环境接触而水平传播。垂直传播而导致的先天性感染的鸡,常可产生对病毒的免疫耐受。雏鸡表现为持续性病毒血症,体内无抗体并向外排毒。该病潜伏期较长,因病毒株不同、鸡群的遗传背景差异等而不同。最早可见5周龄鸡发病,但主要发生于18~25周龄的性成熟前后鸡群。总死亡率一般为2%~8%,有时可超过10%。特征性病变是肝脏、脾脏肿大,表面有弥漫性的灰白色增生性结节。在肾脏、卵巢和睾丸也可见广泛的肿瘤组织。有时在胸骨、肋骨表面出现肿瘤结节,也可见于盆骨、髋关节、膝关节周围以及头骨和椎骨表面。在骨膜下可见白色石灰样增生的肿瘤组织,可见增生的髓细胞样肿瘤细胞散在或形成肿结节。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