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鼻炎是由副禽嗜血杆菌引起鸡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特征是流鼻涕、打喷嚏、面部肿胀、结膜发炎、鼻腔和窦腔黏膜发炎,产蛋下降。本病主要侵害育成鸡和产蛋鸡,严重影响鸡群生长发育和产蛋,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把其列为三类动物疫病。
传染性鼻炎最早于1920年首次在美国报道,1932年由De Blieck分离到病原。随后不少国家相继发现本病,现已分布于世界各养鸡国家,我国也有广泛流行。
【病原学】 副禽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gallinarum) 又叫副鸡嗜血杆菌,为巴氏杆菌科 (Pasteurellaceae) 嗜血杆菌属 (Haemophilus) 的成员。本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为球杆状或多形性,有时呈丝状,大小1~3μm×0.4~0.8μm,无鞭毛,不能运动,不形成芽孢。大多数有毒力的菌株在体内或初次分离时带有荚膜。在病料中以单个、成双或短链形式散在或呈丛存在。48~60 h的老龄培养物可呈现不完整的形态等退化状态,但若此时将这种培养物再移种至新鲜培养基上,又可培养出典型的球杆状细菌。
本菌为兼性厌氧,在5%~10%CO2的条件下生长较好。最适生长温度为34~42℃,通常培养于37~38℃。该菌对营养要求较高,多数菌株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V因子,即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由于葡萄球菌在生长过程中可以产生V因子,因此若将两者交叉画线于琼脂平板上进行培养,可在葡萄球菌菌落周围形成副鸡嗜血杆菌菌落。这是嗜血杆菌属成员的特有现象,叫做“卫星现象”。但是个别菌株可能不需要V因子,例如南非的NAD非依赖分离株。另外有些菌株需要添加1%鸡血清才能良好生长。本菌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培养24 h后,可形成灰白色、半透明、圆形、凸起、边缘整齐的光滑型小菌落,直径约0.3 mm。在加有裂解血或NAD的肉汤培养基中培养24 h呈均匀浑浊,静置后有少量沉淀。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
本菌可在鸡胚中生长,接种6~7日龄鸡胚卵黄囊后,24~48 h内致鸡胚死亡。细菌在卵黄和胚体中含量最高。
对分离培养的细菌,可通过涂片镜检、玻片凝集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琼扩试验及动物接种等方法进行检测,并可进一步做生化鉴定。
副鸡嗜血杆菌的血清型分类方法有多种,尚未完全统一,其中凝集反应、HI试验、琼扩试验应用较广。Page等人利用平板凝集试验将分离到的副鸡嗜血杆菌分为A、B和C3个血清型,A、C两型又各有4个亚型,又称Page血清型,目前已得到国际认可。同一血清型的菌株所制备的菌苗只能对同源菌株的攻击提供免疫保护。我国分离株主要是A血清型,并有少量C血清型。
另一种血清型分类方法是Kume等人建立的HI试验。该法将所有菌株分为Ⅰ、Ⅱ、Ⅲ3个群共9个血清型,其中3个群与Page法的3个血清型相对应,即将Page的A、B、C血清型变成了Ⅰ、Ⅱ、Ⅲ血清群。用此法对中国分离株进行分型仍多为Ⅰ群。最近国际上对Kume分型法进行了修正,以便容纳更多的新血清型,并将Ⅰ、Ⅱ、Ⅲ群改为A、B、C群,使新的血清型以数字递加的形式表示,如用Kume法目前已鉴定的3群、9个血清型依次为A1~A4、B1、C1~C4。Kume法的特点是对Page法中许多不能分型的菌株容易进一步分型。
除了血清分型外,人们还对型内不同菌株分类也进行了研究,其中利用DNA技术、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及单克隆抗体技术均取得了较好效果。
本菌主要存在于病鸡或带菌鸡的鼻腔、鼻窦、眶下窦及气管等器官黏膜和分泌物中。耐过本菌感染的鸡具有较强的免疫力,以体液免疫为主。
本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在宿主体外很快失活。病鸡排泄物中的病原菌在自来水中仅能存活4h。培养物在45~55℃于2~10min内死亡。在血琼脂平板上的培养物于4℃可存活1周,在鸡胚卵黄囊中的细菌于-20℃可存活1个月。真空冻干菌种于-20℃以下可长期保存。本菌对各种消毒药物和消毒方法均敏感。在体内和体外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尤其是磺胺类及广谱抗生素。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本病自然感染主要发生于鸡。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4周龄以上鸡最易感,尤其是初产蛋鸡,发病后较为严重。成年鸡感染后潜伏期短而病程长。雉鸡、珠鸡、鹌鹑偶然也能发病。人工感染时,火鸡、鸭、鸽、麻雀、乌鸦、兔、小鼠及豚鼠等均有抵抗力。
2.传染源 病鸡和带菌鸡是本病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 本病可通过污染的饮水、饲料等经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播。麻雀也能成为传播媒介。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秋、冬季节多发。除气候外,饲养管理条件、鸡群年龄等因素也与本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关,如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闷热或寒冷潮湿、氨气浓度偏高、不同年龄的鸡混群饲养、维生素A缺乏、某些疫苗接种引起的应激反应、其他传染病如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慢性呼吸道病或寄生虫病的存在等。
【临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1~3天,在鸡群中传播很快,几天之内可波及全群。病鸡颜面肿胀、肉垂水肿,鼻腔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可见结膜炎和窦炎。病初眼结膜发红、肿胀,流泪、眼睑水肿、打喷嚏、流浆液性鼻涕,后转为黏液性。病鸡不时发出快而短促的“哭、哭”声。由于炎性分泌物的不断增加和积蓄,病鸡眶下窦、鼻窦肿胀、隆起,上下眼睑粘连,闭合。病情严重或炎症蔓延至下呼吸道时,可见病鸡摇头、张口呼吸,有呼吸道啰音。未开产鸡表现发育不良,开产鸡群则产蛋明显下降(10%~40%)。病程一般1~2周,若无继发感染则很少引起死亡。若继发感染其他病,则病情加重,病程延长,死亡增多。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在鼻腔、鼻窦和眼睛。鼻腔、鼻窦黏膜有急性卡他性炎症,黏膜充血肿胀,被覆有黏液。病程较长者鼻腔、鼻窦内有鲜亮、淡黄色干酪样物。结膜充血肿胀,眼睑及脸部水肿,结膜囊内可见干酪样分泌物。有些急性病例可见口腔、喉头或气管有浆液或黏液性分泌物,另外可见气囊炎、肺炎和卵泡变性、坏死或萎缩。当有鸡毒支原体继发或合并感染时,上述病变更明显。
【诊断】 根据其流行特点和临诊症状做出初步诊断。若要确诊或有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时则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病料样品采集: 取急性发病期 (发病后1周以内)并未经药物治疗的病鸡,在其眶下窦皮肤处烧烙消毒,剪开窦腔,以无菌棉签插入窦腔深部采取病料,或从气管、气囊无菌采取分泌物。血清学检测采集病鸡血液分离血清。
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是最基本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取病料直接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划线接种,并用葡萄球菌在同一平板上作垂直划线接种,然后于含有约5%CO2培养箱或烛缸中37℃培养24~48 h。若葡萄球菌菌落旁边有细小卫星菌落生长,则有可能是副鸡嗜血杆菌,可通过染色镜检和生化试验等进一步鉴定。
也可用病料直接接种健康易感鸡,接种后24~48 h可出现本病的典型症状。但若病料中细菌含量较少时,潜伏期可能会延长至7天左右。
血清学诊断: 常用的方法是平板和试管凝集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抗体,包括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和菌苗免疫产生的抗体。此外,还可利用琼脂扩散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荧光抗体技术、补体结合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进行实验室诊断。
鉴别诊断: 注意应将本病与鸡的慢性呼吸道病 (CRD) 和传染性喉气管炎 (ILT) 相区别。慢性呼吸道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鸡,尤其幼龄鸡发病后症状严重,但传播较慢,病程长,可反复发生,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这些均与传染性鼻炎不同。传染性喉气管炎全身症状要严重得多,除了呼吸道啰音明显,可咳出带血黏液外,常有绿色或黄绿色下痢,鸡冠肉髯发紫,且产蛋率锐减并持续较长时间,死亡鸡喉头、气管多有出血,气管内有干酪样或血性分泌物,抗生素治疗无效。
【防控措施】 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包括带鸡消毒。防止鸡群密度过大,不同年龄的鸡应隔离饲养。在寒冷季节,既要搞好防寒保暖,又要注意通风换气,降低空气中粉尘和有害气体含量。
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之一。目前主要使用灭活菌苗,国内预防IC以A型单价灭活苗为主,但鉴于我国也存在由C型、B型菌引起的感染,为了能更全面、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已有学者开展了A、C二价疫苗的研究。如果A、C二价疫苗预防无效,可能是感染了B型菌,可考虑选用A、B、C三价疫苗。常规的免疫程序为4~6周龄时皮下注射0.3ml,开产前1个月皮下注射0.5ml加强免疫,保护期可达9个月以上。
多种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都可用于治疗本病,但应注意本细菌易产生耐药性,治疗中断后容易复发。常用药物包括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复合磺胺制剂 (磺胺类药物5份,磺胺增效剂1份),可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一般连续用药5~7天。对不吃料的鸡可肌肉注射链霉素每天2次,连用2~3天。同时还应做好隔离、消毒工作,以尽快控制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