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任务5 猪链球菌病
    来源:辈宠网

链球菌病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动物链球菌病中以猪、牛、羊、马、鸡较常见。人链球菌病以猩红热较多见。链球菌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以引起种种化脓创和败血症,也可表现为各种局限性感染。

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致病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以败血症、化脓性淋巴结炎、脑膜炎以及关节炎为该病的主要特征。猪链球菌2型可导致人类的脑膜炎、败血症和心内膜炎,严重时可导致人的死亡。猪链球菌病在养猪业发达的国家都有发生。在我国该病已成为养猪生产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其发病率不断升高,成为一些病毒性疾病的继发病,给我国养猪生产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我国将猪链球菌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

一、病 原

链球菌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小于2.0 μm,常排列成链,链的长短不一,成双或由4~8个菌组成,长者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在固体培养基上常呈短链,在液体培养基中易呈长链。菌落小,呈灰白色透明。大多数链球菌在幼龄培养物中可见到荚膜,不形成芽孢,多数无鞭毛,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多数致病菌的生长要求较高,在加有血液、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菌落周围形成α型(草绿色溶血)或β型(完全溶血)溶血环,α型致病力较低,β型致病力强,常引起人和动物的多种疾病。

根据兰氏血清学分类法,将链球菌分为20个血清群(A、B、C…V,I、J除外)。

链球菌对热和普通消毒药抵抗力不强,多数链球菌经60 ℃加热30 min,均可杀死,煮沸可立即死亡。常用的消毒药如2%石碳酸、0.1%新洁尔灭、1%煤酚皂液,均可在3~5 min内杀死。日光直射2 h死亡。0~4 ℃可存活150 d,冷冻6个月特性不变。

二、流行病学

(一)易感动物

猪、马属动物、牛、绵羊、山羊、鸡、兔、水貂以及鱼等均有易感性。猪则不分年龄、品种和性别均易感,仔猪多发败血症和脑膜炎,化脓性淋巴结炎型多发于中猪。3周龄以内的犊牛易感染牛肺炎链球菌病。4月龄至5岁以内的马驹易感染马腺疫,特别是1周岁左右的幼驹易感性最强。

(二)传染源

患病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带菌动物也可成为传染源。

(三)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和受损的皮肤及黏膜感染。猪链球菌自然感染部位是猪的上呼吸道(主要是扁桃体和鼻腔)、生殖道和消化道。幼畜可因断脐时处理不当引起脐感染。

(四)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常因气候炎热(7—10月份)引起大面积流行。新疫区多呈爆发,发病率、死亡率均高。各种应激因素可诱发本病,加重病情。

三、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3 d,长的可在6 d以上。

(一)急性败血型

急性败血型病原为C群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及类马链球菌,D群(即R、S群)及I群链球菌也能引发本病。仔猪多发,架子猪次之。

1.最急性型

发病急、病程短,往往不见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或突然减食或停食,精神萎顿,体温升高(41~42 ℃),卧地不起,呼吸促迫,口、鼻流出淡红色泡沫样液体,多在6~24 h内死亡。

2.急性型

常突然发病,病初体温升高达40~41.5 ℃,继而升高到42~43 ℃,呈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喜饮水。眼结膜潮红,流泪。呼吸促迫,间有咳嗽。流出浆液性、脓性鼻汁。颈部、耳廓、腹下及四肢下端皮肤呈紫红色,并有出血点。个别病例出现血尿、便秘或腹泻。病程稍长,多在3~5 d内,因心力衰竭死亡。

(二)脑膜炎型

脑膜炎型主要由C群链球菌所引起,是以脑膜炎为主症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哺乳仔猪的发病常与母猪带菌有关。较大的猪也可能发生。急性型病初体温40.5~42.5 ℃,停食,便秘,流浆液性或粘液性鼻汁。迅速表现出神经症状,表现为运动失调、盲目走动、步态不稳或作转圈运动、磨牙、空嚼。当有人接近时或触及躯体时,发出尖叫或抽搐,或后躯麻痹,侧卧于地、四肢划动,似游泳状,继而衰竭或麻痹,多在30~36 h死亡;亚急性或慢性型病程稍长,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逐渐消瘦衰竭死亡或康复。

(三)淋巴结脓肿型

淋巴结脓肿型多由E群链球菌引起,断奶仔猪和育肥猪多见,发病率低。以颌下、咽部、颈部等处淋巴结化脓和形成脓肿为特征。受害淋巴结局部显著隆起,触之坚硬,有热痛。病猪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由于局部受害淋巴结疼痛和压迫周围组织,可影响采食、咀嚼、吞咽,甚至引起呼吸障碍。脓肿成熟后自行破溃,流出带绿色、稠厚、无臭味的脓汁。此时全身症状显著减轻。脓汁排净后,肉芽组织生长结痂愈合,逐渐康复。病程3~5周,一般不引起死亡。

(四)慢性型

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化而来。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一肢或多肢关节发炎。关节周围肌肉肿胀,高度跛行,有痛感,站立困难。严重病例后肢瘫痪,最后因体质衰竭、麻痹死亡。

此外,C、D、E、L群β型溶血性链球菌也可经呼吸道感染,引起肺炎或胸膜肺炎,经生殖道感染引起不育和流产。

四、病理变化

(一)急性败血型

急性死亡猪天然孔流出暗红色血液,凝固不良。胸腔积液,含微黄色纤维素絮片样物质。心包液增量,心肌柔软,色淡呈煮肉样。右心室扩张,心耳、心冠沟和右心室内膜有出血斑点。心肌外膜与心包膜常粘连。脾脏明显肿大,呈灰红或暗红色,质脆而软,包膜下有小点出血,边缘有出血梗死区,切面隆起,结构模糊。肝脏边缘变钝,切面结构模糊。胆囊水肿,胆囊壁增厚。肾脏稍肿大,皮质髓质界限不清,有出血斑点。胃肠黏膜、浆膜散在点状出血。全身淋巴结水肿、出血。

(二)脑膜炎型

本型患畜脑脊髓可见脑脊液增量,脑膜和脊髓软膜充血、出血。个别病例脑膜下水肿,脑切面可见白质与灰质有小点状出血。

(三)慢性型(关节炎型)

慢性型见患病关节多有浆液纤维素性炎症。关节囊膜面充血、粗糙、滑液混浊,并含有黄白色奶酪样块状物。有时关节周围皮下有胶样水肿,严重病例周围肌肉组织化脓、坏死。

五、诊 断

(一)临诊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

(二)实验室诊断

1.涂片镜检

可取病猪的肝、脾、淋巴结、血液、关节液、脓汁等病料经涂片后染色镜检,观察有无典型的链球菌。

2.动物接种

将采取的病料或细菌培养物接种家兔、小鼠和鸽子,观察试验动物的发病情况,从死亡动物体内回收、鉴定细菌。

(三)鉴别诊断

该病主要应与李氏杆菌病、猪丹毒、猪副伤寒和猪瘟相区别。

六、防 治

(一)预防措施

平时应建立和健全消毒隔离制度。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及通风,经常清除粪便,定期更换褥草,保持地面清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引进动物时须经检疫和隔离观察,确定健康时方能混群饲养。经常有本病流行和发生的猪场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抗菌药物如磺胺嘧啶,会收到一定的预防效果。

应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对防治本病效果显著。应用化学药品致弱的G10-S115弱毒株和经高温致弱的ST-171弱毒株制备的弱毒冻干苗,猪皮下注射2亿或口服2亿或3亿(后者)菌,保护率可达60%~80%和80%~100%。也可应用本场分离菌株制备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效果更好。福氏佐剂甲醛灭活苗或氢氧化铝甲醛灭活苗,猪皮下注射3~5 mL,保护率均能达到75%~100%,免疫期均在6个月以上。另外,猪链球菌2型灭活疫苗,妊娠母猪可于产前4周进行接种,仔猪分别于30日龄和45日龄各接种1次,后备母猪于配种前接种1次,也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二)扑灭措施

当发现本病疫情时应尽快作出确诊,划定疫点、疫区,隔离病畜,封锁疫区,禁止畜群调动,关闭市场。对被污染的圈舍、用具进行消毒,粪便和褥草堆积发酵。对全群动物进行检疫,发现体温升高和有临床表现的动物,应进行隔离治疗或淘汰。对假定健康群动物可应用抗菌类药物作预防性治疗或用疫苗作紧急接种。合理处理死亡尸体。

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有效。当分离出致病链球菌后,应立即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出具有特效作用的药物进行全身治疗。可选用青霉素、头孢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如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等进行治疗。

局部治疗时先将皮肤、关节及脐部等处的局部溃烂组织剥离,脓肿应予切开,清除脓汁、清洗和消毒。然后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以悬液、软膏或粉剂置入患处。必要时可施以包扎。

七、公共卫生

链球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可存在于人畜的正常皮肤、黏膜及肠道内,遇有机会就侵入体内引起疾病,可由人传染给人,或由动物传染给人。引起人类感染发病的主要是A群(占90%),其次为G、L群链球菌,引起猩红热、扁桃体炎、丹毒、风湿热、心内膜炎及局部感染等。饲养人员、兽医、屠宰工人及检疫人员接触病猪时,要预防感染。病死猪要深埋,做好无害化处理。近年来,猪链球菌2型造成特定人群的感染并致人死亡的事件,更赋予链球菌病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自测训练

1.猪链球菌病的临诊类型和剖检特点。

2.猪链球菌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要点。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