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九章 痒病
    来源:辈宠网

痒病又称驴跑病、瘙痒病、震颤病或摇摆病,是成年绵羊 (偶尔发生于山羊) 的一种由痒

病朊病毒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慢性、进行性、传染性、致死性疾病。其特征为潜伏期长、中枢神经系统变性、剧痒、肌肉震颤、衰弱、委顿、进行性运动失调和最终死亡。被OIE列入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本病早在18世纪中叶就发生于英格兰,随后传播到欧洲许多国家以及北美和世界其他地区。目前,广泛分布于欧洲及北美,亚洲和非洲散发。1983年我国四川从英国苏格兰引进的边区莱斯特羊群中发现疑似病例,根据病羊症状并通过脑组织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本病。由于采取严格的扑灭措施,及时消灭了疫情。

【病原学】 本病的病原属于朊病毒 (Prion),有人译为朊粒或朊蛋白。目前,对其本质尚有“类病毒” (Viroid)、“缺损病毒” (Defective virus)、“包有黏多糖的小分子核酸”和“与宿主亚细胞膜紧密接合的核酸片段”等不同认识。尚未正式命名,也未确定其分类学地位。

朊病毒是一种特殊传染因子,它不同于一般病毒,也不同于类病毒,它没有核酸,而是一种有传染性的特殊的糖蛋白。许多种正常动物和人的脑细胞及其他细胞也有这类朊蛋白,用PrP代表 (Pr代表Prion,P代表Protein)。

PrP有两类,一类是正常细胞的一种糖蛋白,对蛋白酶敏感,易被其消化降解,存在于细胞表面,无感染性,用PrPc代表; 当结构异常时,就成为另一类有致病性的PrP,对蛋白酶K有一定抵抗力,用PrPsc代表。两者在mRNA和氨基酸水平无任何差异,但生物学特性和立体结构不同。

PrPsc (致病性朊病毒) 大小为20~50nm,因与正常机体细胞膜成分结合在一起,不易为机体免疫系统所识别,因而用一般的抗原—抗体反应很难检测出来。

痒病因子是一种弱抗原物质,不能引起免疫应答;无诱生干扰素的性能,也不受干扰素的影响; 抵抗力很强,对热、辐射、酸碱和常规消毒剂有很强的抗性。在pH2.1~10.5酸碱环境中稳定,能耐受2mol/L的氢氧化钠达2h; 可被丙酮、90%石炭酸、0.52%次氯酸盐、0.02mol/L高锰酸钾、0.01 mol/L偏碘酸钠灭活。可耐受80℃30min,在100℃或以上被显著致弱,但是仍保持一定感染力; 121℃高压30min被灭活,但是也有在经受121℃高压处理30min后,绵羊脑内接种,仍有致病力的报道。病畜脑组织匀浆经134~138℃高温1h,对实验动物仍有感染力; 用含有PrPsc的组织制成的饲料(肉骨粉)或用于人类食品或化妆品的添加剂,干热180℃1h仍有部分感染力;病畜组织在10%~20%福尔马林中室温放置6~28个月仍有感染性。

PrPsc单个无侵袭力,3个相结合后才具有侵袭力,在脑组织中大约1 000个PrPsc可形成100~200 nm大小的纤维状物,即痒病相关纤维 (Scrapie associated fibrils,SAF),在电镜下可检出。SAF发现于自然感染和人工感染痒病的绵羊脑组织内,也见于牛海绵状脑病和人类克一雅氏病的脑组织内,因其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因此可作为各种海绵状脑病的病理学诊断指标。

PrPsc在感染动物的各种组织中的含量不同,按感染滴度高低,以脑为最高,脊髓次之,其他如脾脏、淋巴结、骨骼、肺、心、肾、肌肉、胎盘等的感染滴度均甚低。脑内所含的病毒比脾脏多10倍以上。

PrPsc能引起人和动物多种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流行病学】 1935年英国人用绵羊跳跃病羊脑组织福尔马林灭活疫苗接种羊群,引起1 500多只绵羊发生痒病,首次证实此病具有传染性。

1.易感动物 绵羊最易感,偶尔发生于山羊。不同性别、不同品种的绵羊均可发生痒病,但品种间的易感性有很大差异。在品种内某些受感染的谱系发病率高,可能与垂直传播有关;或表明痒病可能是一种受隐性基因控制的具有遗传性的疾病。一般发生于2~4岁的羊,18月龄以下的幼羊很少表现临诊症状,绵羊与山羊间可以接触传播。

2.传染源 病羊是本病的传染源。痒病因子大量存在于受感染羊的脑、脊髓、脾脏、淋巴结和胎盘中; 血液、尿液、乳汁、唾液中的病原较少。实验表明,痒病病羊骨肉粉饲喂牛和水貂等动物可使之发生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3.传播途径 关于痒病的传播途径,还不完全清楚,但已知可垂直和水平传播。普遍认为痒病可经口腔或黏膜感染,也可在子宫内直接感染胎儿。已证实感染母羊的胎膜和胎盘内含有痒病病毒,可从母羊垂直传染胎羊和羔羊。皮下、腹腔或静脉接种痒病病毒可发病,脑内接种不仅发病,而且潜伏期大为缩短。取病羊血液和血清接种易感绵羊,均可使之发病。病羊的脑脊髓悬浮液经脑内甚至皮下注射,均能在易感绵羊复制本病。将感染的脑组织经非肠注射(或经口服) 于小鼠、大鼠、仓鼠、水貂和猴都能引起实验性的痒病。实验表明,肠、扁桃体、脾、淋巴结首先出现PrPsc,继而从肠淋巴样组织侵入中枢系统,出现海绵样脑病,无炎症反应,无免疫应答。此外,被病毒污染而又消毒不当的手术刀和注射针头等,在传播本病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4.流行因素及形式 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在首次发生痒病的地区,发病率为5%~20%; 有时可达40%。病死率极高,几乎100%。在已受感染的羊群中,以散发为主,常常只有个别动物发病。

【临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1~5年或更长,因此,1岁半以下的羊极少出现临诊症状; 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0.5~1年。经过潜伏期后,神经症状逐渐发展并渐加剧。临诊症状以剧痒、肌肉震颤、进行性运动失调为特征。

病初可见病羊表现沉郁和敏感、易惊、有癫癎症状。抓提病羊时,这些症状更易发生,表现剧烈。或表现过度兴奋、抬头、竖耳、眼凝视,以一种特征的高抬腿的姿态跑步 (似驴跑的僵硬步态),驱赶时常反复跌倒。随着病程的进展,运动时共济失调逐渐严重。耳部颤动,头颈部发生震颤,在兴奋时肌肉震颤加重,休息时减轻。

在发展期,病羊靠着栅栏、树干和器具不断摩擦其背部、体侧、臀部和头部,一些病羊还用其后肢搔抓胸侧、腹侧和头部,并自咬其体侧和臀部皮肤。由于摩擦的作用,在颈部、体侧、背部和荐部大面积的皮肤表面出现秃毛区。除机械性擦伤外,没有皮肤炎症。如果触摸发痒的皮肤,可因反射性的刺激引起病羊伸颈、摆头、咬唇和舔舌。当视力丧失时可与栅栏和器具之类的物体相碰撞。

病的后期,机体衰弱,出现昏睡或昏迷,卧地不起。

在整个患病期间,体温正常,虽有食欲但采食量减少,体重下降。病程从几周到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所有病羊终归死亡。

【病理变化】 尸体解剖,除摩擦和啃咬引起的羊毛脱落、皮肤创伤和消瘦外,内脏常无肉眼可见的病变。病理组织学变化仅见于脑干和脊髓,特征性的病变包括神经元的空泡变性与皱缩,灰质的海绵状疏松,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等。神经元的空泡形成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的空泡出现在胞质内。典型的空泡呈圆形或卵圆形,界限明显,它代表液化的胞质团块。海绵状疏松是神经基质的空泡化,使基质纤维分解而形成许多小孔。

【诊断】 依靠临诊症状观察与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确诊。潜伏期长、发展缓慢、剧痒、唇和舌反射性咬舔运动以及共济失调等可作为诊断本病的重要指征。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脑和脊髓灰质部分的神经元变性与空泡形成,兼有星状胶质细胞增生,可作为确诊的依据。但在新疫区或新发病群,为确诊还必须进行有关的实验室诊断,如动物感染试验、PrPsc的免疫学检测、痒病相关纤维 (SAF) 检查和单克隆抗体检测等。

近年来,单克隆抗体技术在朊病毒病诊断上已广泛应用,用各种特异的单克隆抗体可以区分小鼠、仓鼠和人的PrPsc。最近又制备了只和各种动物PrPsc共有位点而不和PrPc反应的特异单克隆抗体,应用此单克隆抗体时,标本无需蛋白酶K处理即可检测。

本病应与螨病、虱病、梅迪一维斯纳病相区别,前两种病也可表现擦痒、脱毛及皮肤损伤,但不表现脑炎症状,且可发现螨与虱加以排除。梅迪—维斯纳病具有与痒病相似的脑炎症状及缓慢的发展过程,但缺乏痒病的表现,且可通过血清学方法区别。

【防控措施】 由于本病具有潜伏期长、发展缓慢、无免疫应答不能用血清学检疫、检验等特殊性,一般的消毒、隔离等防控措施效果不大。因此,在没有发生本病的国家,引进种羊时应加强检疫,将其在规定的期限内隔离饲养,限制其活动。如发现本病应将患病羊及同群羊全部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羊舍、器具等可用次氯酸钠等有效药物彻底消毒。禁止用可疑动物源性饲料饲喂反刍动物或水貂、猫等。

【公共卫生】 痒病病原可使人致病。据报道1967年国外7名研究绵羊神经系统疾病的人中有4人发生一种称为多发性脑脊髓硬化的疾病。将死于此病的人脑组织接种于冰岛绵羊,发生一种与绵羊痒病无法区别的疾病。另外,人类库鲁病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也与痒病病变非常相似。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