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球虫病
鸡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的一种或几种球虫所引起的雏鸡原虫病。15~50日龄的雏鸡最易感染,发病率很高,死亡率达80%以上。本病的主要特征是患鸡消瘦、贫血和下痢。病愈的小鸡发育受阻,成鸡感染此病多为带虫鸡,使产蛋和增重受到严重影响。
1.病原和流行病学 球虫是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品种较多,多为混合感染。其中以柔嫩艾美耳球虫和毒害艾美耳球虫毒力最强,寄生于消化道,常引起发病。
鸡感染球虫病主要是吃了被虫卵污染的饲料、饮水而引起的。此外,野禽、昆虫、家禽用具或工作人员也能机械传播此病。虫卵抵抗力较强,对潮湿而温暖的条件比较喜好,对干燥和高温比较敏感。不良的饲养管理条件也是球虫病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如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K,鸡舍及运动场潮湿,鸡只饲养密度大、卫生条件差等都是诱发因素。各个品种的鸡对球虫病都有易感性,其中以15~50日龄的雏鸡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2个月以上的鸡发病率较低,成年鸡更低,多为带虫者。鸡球虫病的流行季节多在春夏,尤其是春季正是育雏旺季,气候温暖,雨水较多,最易造成流行。其他季节则较少发生。
2.致病作用及症状 球虫在肠道大量繁殖,引起肠道的炎性变化和肠壁血管破裂,造成出血,很容易被细菌感染。病鸡可见消瘦、贫血和血痢等症状,如果发生自体中毒,临床上表现精神委顿,昏迷,足、翅轻瘫等全身中毒现象。
本病的临床特征主要是引起病鸡的卡他性出血性肠炎,根据病程不同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1)急性型:病程为2~3周,雏鸡多发,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乱、食欲减退或废绝、饮水增加。鸡冠、肉髯及可视黏膜苍白,日渐消瘦,排出水样稀便,并带有少量血液。如由柔嫩艾美耳球虫引起的盲肠球虫病,潜伏期为4天,从第五天开始突然排出棕红色血便。如毒害艾美耳球虫所致的小肠球虫病,感染后4~5天发病,排出大量黏液性血便,1~2天死亡。雏鸡的死亡率通常在50%以上。
(2)慢性型:多发于2~4月龄幼鸡或成年鸡,临床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但主要是病程较长,长达数周到数月。病鸡消瘦,足和翅呈轻瘫,成年母鸡产蛋量减少,间歇性下痢,但死亡较少。
3.剖检及诊断
(1)剖检:尸体消瘦,黏膜、冠髯苍白或发绀,泄殖腔周围被粪、血污染,羽毛逆立散乱,体内的病变主要在肠道,其性质与部位和球虫的种类有关。
1)鸡盲肠球虫:主要侵害盲肠,急性病例两侧盲肠明显肿大,肠内充满凝固血液,盲肠上皮变厚,被侵蚀。
2)毒害艾美耳球虫:主要侵害小肠中部,使肠壁扩张、松弛、增厚,有严重坏死,肠黏膜上有许多小出血点,有时有淡白色斑点。
3)堆型艾美耳球虫:主要侵害十二指肠和小肠前段,出现淡灰色斑点,横过肠管,汇成带。
4)其他艾美耳球虫:布氏艾美耳球虫主要引起卡他性肠炎;哈氏艾美耳球虫主要在十二指肠和小肠前段引起肠壁上出现大针头样红色出血圆斑点;巨型艾美耳球虫侵害肠管中央,使肠内容物呈黏性淡灰色、褐色或淡红色,有时混有细小血块。
(2)诊断:对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及粪便检查等结合各方面的材料,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诊断方法如下:①在临床症状上,雏鸡排出新鲜血便或黑色血便,应怀疑此病。②剖检病鸡,在盲肠和直肠有出血性病变,小肠中部肿胀,有许多出血点,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细胞坏死,小肠为灰白色,无弹性。③治疗性诊断。将典型病鸡挑出,然后用抗球虫药物进行治疗。如见痊愈可确诊此病。④用显微镜检查粪便或肠管内坏死灶,发现卵囊即可确诊。
4.防治 实践证明,球虫病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1)预防:①发现有排血便的雏鸡或幼鸡,应马上隔离,尽快确诊及早治疗,同时将鸡舍和运动场等彻底清扫和消毒。②将雏鸡和成鸡分开饲养,减少感染机会。③鸡舍要通风干燥,鸡粪要常打扫,发酵消毒,死鸡和淘汰鸡远离鸡舍处焚烧或深埋。④加强饲养管理,提倡科学养鸡,增强雏鸡的抵抗力,尤其是要多喂一些含有维生素A的饲料。暴发球虫病时要尽量限制日粮中麸皮及贝壳粉的含量。⑤鸡舍的地面、用具定期消毒,最好用火焰或1%~2%热碱水定期消毒。⑥在温暖潮湿季节,提前做好药物预防工作,可在饲料中按120×10-6,饮水中按66×10-6加入磺胺喹啉,或在饲料中加入0.01%~0.02%的球痢灵,或每千克饲料中加入30毫克氯苯胍,能预防本病。⑦防治本病最好的方法是用弱毒虫苗。
(2)治疗:治疗球虫病的药物很多,其中疗效较好的有以下几种:①硝苯酰胺(球痢灵)。它具有高效低毒等优点,治疗病雏可用0.025%~0.030%球痢灵混入饲料内,连用3~5天。②磺胺噻唑钠。用0.25%的溶液代替饮水,连用5天,停药3天,重复用药3次。③氯苯胍。为广谱抗球虫药。对急慢性球虫病均有效。每吨饲料加入33克氯苯胍,拌匀,喂服1~2个月,起预防和治疗作用。④用敌菌净磺胺合剂及克球粉,疗效也很好。⑤据报道,抗菌物质A3329(蒙乃辛)对防治鸡球虫病有很好的效果,用量是按0.02%比例拌入饲料中喂服。⑥常山柴胡合剂。30日龄左右的雏鸡用量每只喂服10毫升,连喂3天,大群治疗可以用此量拌入饲料中自食(常山500克、柴胡75克的比例,加清水500毫升,煎汁。灭菌后可贮存)。
(二)鸡蛔虫病
鸡蛔虫病是一种最常见的蠕虫病,寄生于鸡的小肠内,常常抑制雏鸡的生长发育,严重时使雏鸡大批死亡。
1.病原和流行病学 鸡蛔虫是鸡体内最大的一种线虫,虫体呈黄白色或乳白色,表皮有横纹,头端有3片唇围绕,唇边的游离缘有小齿,每片唇上还附有2个齿状块。
本病主要侵害雏鸡,1年以上的鸡为带虫鸡,虫卵在外界环境中有很强的抵抗力,喜温暖、潮湿、凉爽,对干燥和高温敏感。雏鸡采食被虫卵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引起感染。特别是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蛋白质、钙和磷等,容易感染此病。
2.致病作用及症状 雏鸡一般发生慢性卡他性肠炎。表现精神不振,行动缓慢,站立不动,羽毛蓬松,鸡冠和肉髯贫血、苍白,两翅下垂,发育不好,食欲减少,消化不良,下痢和便秘交替,有时稀便中带有血液,日渐消瘦,如不及时治疗,体质衰弱而发生死亡。成虫大量寄生时,可引起肠阻塞,严重时可引起肠管破裂和腹膜炎。成年鸡在轻度感染时,不表现临床症状,个别严重感染时,表现日渐消瘦、贫血、下痢、母鸡产蛋量下降。
3.剖检及诊断 剖检病雏,可见肠黏膜出血、发炎,如继发感染,可见肠壁上有颗粒状化脓性病灶,或形成结节。严重时,可看到肠管阻塞和肠管破裂,肝脏也常见淤血。
此病在临床上不易确诊,必须结合粪便检查和尸体解剖。可取病鸡粪便直接涂片检查,也可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检查,即可发现蛔虫卵。将病死鸡剖检,检查肠道蛔虫寄生情况最易确诊。治疗性诊断:直接选出几只典型病鸡,用驱虫药如噻苯唑或噻咪唑混入饲料中,让鸡自由采食,然后收集粪便,用眼检查虫体即可确诊。
4.防治 要有计划地预防驱虫。在有此病的鸡群,每年可进行2次驱虫,雏鸡在孵化后2个月左右驱虫,第二次在冬季。成鸡第一次在10~11月,第二次在春季产蛋前1个月进行。提倡科学养鸡,将成鸡与雏鸡分开饲养;每天要收集粪便,堆积用生物热发酵处理。加强对雏鸡的饲养管理,注意使用全价饲料,尤其维生素A、维生素B的含量更要充分满足需要。
本病的治疗选用驱蛔灵,配成1%的水溶液让其自饮,或每千克体重200~300毫克;四咪唑(驱虫净),粉碎后拌料喂服,每千克体重40~50毫克,效果良好;用硫化二苯胺(酚噻嗪),拌料喂给成年鸡,每千克体重300~500毫克。
(三)鸡羽虱、鸡刺皮螨
羽虱是鸡常见的一种体表寄生虫,主要寄生于鸡体表或附入羽毛上,引起奇痒。由于啄痒造成羽毛断折、消瘦、产蛋减少。鸡虱形体很小,呈淡黄色或黄色,感染方式主要是直接感染,此外亦可通过公共用具而间接传播。羽虱的寄生引起病鸡逐渐消瘦,产蛋量下降,奇痒,雏鸡和幼鸡不安,影响采食和休息。有时皮肤上出现小结节、小出血点及坏死灶,严重时,可引起化脓性皮炎,出现脱皮、脱毛现象。
常用的防治方法有撒粉法或喷粉法和药浴法,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及时检查,发现后及时治疗;二是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鸡舍卫生;三是用0.5%~1%的敌百虫水溶液,喷洒地面;四是冬季采用撒粉法,即用5%氟化钠粉撒在鸡的羽翼下、两腿内侧、胸腹、颈部等羽虱寄生部位。
鸡刺皮螨也是鸡体上常见的体外寄生虫,虫体呈长椭圆形,后部略宽,体表密被着短绒毛,呈淡灰色或棕灰色,足很长,有吸盘,有1对呈针状的螯肢,用以穿刺宿主皮肤而吸取血液。鸡刺螨白天离开鸡体,隐藏在墙壁、栖架或产蛋箱的缝隙里,夜间出来咬刺鸡群,引起鸡日渐消瘦、贫血、产蛋率下降,可能使小鸡致死,消灭此病可用1%敌百虫溶液、0.1%溴氰菊酯。具体方法是把药物喷洒或涂抹到栖架、板壁、产蛋箱等缝隙中去,产蛋箱最好用沸水浇烫后,再在阳光下暴晒,以彻底杀灭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