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季种鹅的饲养管理
春季(2~4月)是种鹅主要的繁殖季节,这个时期内种鹅的产蛋量最高,种蛋的受精率和雏鹅的质量都很好。在饲养管理方面重点要做好的工作有:
(1)科学搭配饲料 保证每只种鹅每天喂饲150~200克的精饲料(精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16%~17%,钙含量为3%,能量水平约为11兆焦/千克),对于每只种鹅来说,平均每天精饲料的摄入量约为平均每天产蛋量的3倍左右,这样才能够保证高产所需营养物质的供给。
春季虽然温度不断回升、光照时间逐渐延长,但是青草还是处于萌发阶段,青绿饲料的可提供量十分有限。这个时期可以使用的青绿饲料主要是黑麦草和专门作为青绿饲料使用的大麦和小麦苗、青菜等。如果有条件,让每只种鹅每天能够吃到100克左右的青绿饲料,对于提高种鹅的产蛋量将是十分有益的。
春季所使用的粗饲料主要是米糠、麦麸、草粉、青贮饲料、作物秸秆粉等,这些饲料主要作为精饲料和青绿饲料的补充饲料。由于鹅的采食量比较大,在规定数量的精饲料和青绿饲料不能满足其采食需要的前提下用粗饲料作为填充。
(2)预防倒春寒 春季气温变化较大,在气温由寒冷变向温暖的过程中鹅能够很好适应。但是,一旦温度突然下降,则会造成鹅的产蛋量下降。因此,要留意天气预报,一旦出现明显的降温天气,要提前采取预防性措施。
(3)适当增加室外运动 在没有大风和雨的日子里,应该让鹅群到室外运动场活动,每天在室外活动的时间不应少于4小时。也可以将鹅群赶到牧草地或林地、果园内放牧,在运动的同时能够采食一些青绿饲料。放牧产蛋鹅要慢行,快赶易跌伤造成残废,或卵黄落入腹腔引起腹膜炎。初产母鹅有些不会回栏产蛋,如果发现在草丛中产蛋,应连鹅带蛋一起放回栏中,经过1~2次,鹅便会习惯回栏产蛋了。
(4)早晚补光 早春时节,自然光照时间比较短,需要对鹅舍进行人工补光,要求早晨6时开灯,晚上8时关灯,每天光照时间不少于14小时。
(5)解除抱窝 抱窝是鹅的重要习性,一般的鹅种在繁殖季节内都要表现出1~4次抱窝行为。鹅的抱窝时间每次可持续3~4周,由于抱窝次数多、持续时间长直接影响到种鹅的产蛋时期,这也是大多数鹅种繁殖力低的根本原因。减少抱窝出现的次数和及时终止抱窝行为是提高种鹅繁殖力的主要措施。一般当发现鹅有抱窝行为表现的时候,将其从大群中隔离出来,放到一个空圈内(圈内不铺垫草)并填喂1片氯丙嗪或0.5片溴隐亭,也可以肌内注射雄激素。
2.夏季种鹅的饲养管理
夏季(5~7月)由于气温不断升高,种鹅的产蛋逐渐减少并在5月中旬停止产蛋,进入休产期。
(1)活体拔毛 进入夏季,种鹅停止产蛋并逐渐开始换毛。这个时期要进行活体拔毛以增加收入。当种鹅群停产后要尽早开始活体拔毛,如果迟于停产后3周,则一部分鹅就开始自然换毛,而自然换毛不容易收集毛绒。一般可以在5月中旬对种鹅进行第一次拔毛,7月上旬进行第二次拔毛。拔下的毛和羽绒要分别存放,每次每只鹅所拔取的毛绒可以获得15元左右收入。
(2)延长产蛋期 一些条件良好的种鹅场在3月就开始为延长种鹅产蛋期作准备,主要是为鹅群提供一个比较凉爽的环境。因为,种鹅对高温的适应性比较差,当环境温度超过27 ℃(当天最高温度)连续5天就会引起种鹅的停产。延长产蛋期主要是让鹅群在阴凉的林地活动,加强鹅舍的通风管理,保证精饲料的喂饲量,早晚多在水中洗浴,减少阳光直接照射等措施。这样,在夏季鹅群的产蛋率依然能够保持在20%左右,尽管产蛋率低,但是由于绝大多数的鹅都已经停产,此时的种蛋和雏鹅价格要比春季高许多。
(3)充分利用野生青绿饲料 夏季是野生饲料资源非常丰盛的时期,青草、草子很多,能够为种鹅提供充足的饲料。因此,在夏季可以充分地进行放牧以节约饲养成本。尤其是对于停产的种鹅群,在这个时期野生的青草或人工种植的牧草能够满足其营养需要,除了在拔毛后7~10天需要适量补饲一些精饲料外,基本不使用精饲料。
(4)鹅群调整 进入夏季,鹅群停产后要及时淘汰病弱残的个体、淘汰抱窝性强的个体、淘汰配种能力差的公鹅,淘汰的种鹅可以经过育肥后作为商品鹅处理。调整后的鹅群,及时进行合群处理,使它们尽早熟悉,为下个产蛋期作好准备。
(5)洗浴与运动场防潮 夏季气温高,适当增加鹅的下水洗浴次数与时间有助于缓解热应激。洗浴时间要避开太阳照射最强烈的时间,安排在上午10时之前和下午4时之后。如果在水池周围栽种有高大的乔木,则可以灵活掌握洗浴时间。由于鹅在夏季的洗浴时间比较长,每次出水后会把身上的水抖落在池边的场地上,因此在运动场一侧设置水池的情况下要注意辟有专门供鹅出水后集中晾羽毛的场地,避免整个运动场潮湿、泥泞。
(6)缓解热应激 鹅具有耐寒怕热的生理习性,夏季的高温气候会给鹅造成明显的热应激。在生产中可以考虑采取的缓解措施有:夜间在运动场露宿(通往鹅舍的门要打开),饮水温度要低,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或碳酸氢钠,中午前后要注意在树荫下乘凉等。
3.秋季种鹅的饲养管理
秋季(8~10月)在华北大部分地区种鹅仍然处于休产阶段,在饲养管理方面的要求与夏季比较相似。
(1)活体拔毛 秋季可以进行活鹅拔毛。但是,为了不影响种鹅的产蛋,最后一次拔毛应该在9月底之前,这样当进入11月的时候,种鹅的羽毛已经长齐。如果在10月还要拔毛,则鹅的开产时间会推迟到11月底或12月。
(2)充分进行放牧饲养 利用秋季野生杂草、草子进行放牧,减少精饲料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
(3)存贮越冬饲料 利用秋季农作物收获后的秸秆做青贮饲料和秸秆粉,为种鹅冬季提供足够的粗饲料。
(4)整顿鹅群 在秋末,对1年以上的种鹅进行选留,淘汰病弱残个体和就巢性严重的个体,留作种用的个体要合群;对当年早春孵化并选留的新的后备种鹅要做好分群管理。新的种鹅群公母比例要搭配合适,留一定数量的后备公鹅。
(5)疫苗接种 10月中上旬就需要对种鹅接种疫苗,包括禽流感疫苗、鸭瘟疫苗、小鹅瘟疫苗、鹅副黏病毒病疫苗等。前两种疫苗主要是保护种鹅,后两种疫苗主要是保护雏鹅。
(6)提早催产 一些种鹅养殖场通过采取措施使1年以上的鹅在9~10月开始产蛋,比正常的产蛋时间提早2个月,即生产反季节鹅。这个时期孵化出的鹅苗价格高,养成的仔鹅在春节前上市,也能够以高的价格销售。生产反季节鹅要注意及时补饲精饲料,做好防寒保温工作,即上午晚放鹅、下午早圈鹅、雨雪寒潮天不放鹅;每昼夜确保15小时的光照时间,自然光照不足的部分由早、晚两次加以补充。保持种鹅群中公母的适宜配比。小型鹅1∶(5~6)、中型鹅1∶(4~5)。经常观察公鹅的交配情况,随时调整公鹅,以保证种蛋的受精率达到理想水平(85%以上)。
(7)防止鹅舍潮湿 秋季多雨,空气湿度大,容易造成鹅舍内垫料的潮湿问题。在管理上要注意提早做好运动场的排水处理,保证雨后运动场不积水。提前把鹅舍内地面垫高,并注意及时更换垫料。使用的垫料要干燥不发霉。
4.冬季种鹅的饲养管理
在北方,进入冬季(11月至翌年1月)是种鹅开始繁殖的时间。然而,冬季气温低、青绿饲料缺乏、水面结冰等问题又不利于种鹅的繁殖。因此,在冬季种鹅的生产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防寒保暖 冬季气温低、风雪天气多,尽管鹅具有耐寒怕热的习性,但是冬季的恶劣气候会对种鹅的产蛋性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冬季做好鹅舍的防寒保暖工作对提高产蛋率有帮助。防止冷风直接吹向鹅体,尤其是从尾向头将羽毛吹翻的情况更容易使鹅受凉而影响产蛋。
(2)适量的室外运动 只要不是雨雪和大风天气都可以让鹅群到室外活动,运动和接受阳光照射有助于增强种鹅的体质。在有人工种植牧草条件的地方,可以每周让鹅群在牧草地放牧活动1~2次。
(3)饮温水 母鹅在冬季消耗的热能多,不能饮过冷的冰雪水,无论白天、夜晚都应给饮温水(水温25 ℃左右),以减少体能的消耗。
(4)供足营养 鹅在冬季自身消耗增加,要提高饲料营养标准,平衡鹅体的消耗,增强其御寒能力。一般应适当增加稻谷、玉米等能量饲料,补喂优质青绿饲料。每只鹅日喂混合精料170~210克,分3次饲喂,其中一次宜在晚上喂给,对提高产蛋率更为有益。
(5)补充光照 在母鹅临产时,延长光照时间,以刺激母鹅早开产,因为光照时数短会推迟母鹅的开产时间。所以,母鹅临产前要用6周的时间,逐渐增加每日的光照时间,使种鹅开产时的光照时数达到14小时(自然光照时数不足,可用人工光照进行补充),此后一直维持到产蛋结束。
(6)合理放水 合理的下水洗浴对于提高种鹅的体质和繁殖性能都有帮助。但是,在冬季要注意根据天气特点控制鹅下水的次数,缩短放水的时间。放水宜在温暖无风的晴天下一次水,一般以在上午10时到下午2时赶鹅下水为好,每次放水10~20分钟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