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雏鸡和雏火鸡呈急性败血性经过,以肠炎和灰白色下痢为特征; 成鸡以局部和慢性感染为特征。OIE将其列入B类动物疫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本病发生于世界各地,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除能引起动物感染发病外,还能因食品污染造成人的食物中毒。
【病原学】 鸡白痢沙门氏菌,又叫雏沙门氏菌 (S.pullorum),属肠杆菌科 (Enterobac-teriaceae)沙门氏菌属 (Salmonella)。该细菌菌体两端钝圆、中等大小、无荚膜、无芽孢、无鞭毛,不运动,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能分解葡萄糖、甘露醇和山梨醇,并产酸产气,不分解乳糖,也不产生靛基质,不发酵麦芽糖。
本菌主要有O、H两种抗原,少数菌中还有一种表面抗原,功能上与大肠杆菌的K抗原类似,一般认为它与毒力 (virulence) 有关,故称为Vi抗原。沙门菌血清定型是用O、H和Vi单因子血清作玻板凝集试验来鉴定待检菌株的血清型。沙门氏菌具有一定的侵袭力,并产生毒力强大的内毒素,细菌死亡后释放出内毒素,可引起宿主体温升高、白细胞数下降,大剂量时导致中毒症状和休克。
本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环境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水中能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在冰冻土壤中可存活过冬,在潮湿温暖处虽只能存活4~5周,但在干燥处则可保持8~20周的活力。该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60℃ 15 min即可被杀灭。对于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不强,常规消毒剂及其浓度均能达到消毒目的。
随着多种抗药菌株的产生,该类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也愈来愈低,多数菌株对土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和磺胺类药物等产生了抵抗力,但目前大部分菌株仍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乙酰甲喹、硫酸黏杆菌素、喹诺酮类等药物敏感。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各种品种的鸡对本病均有易感性。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幼年鸡较成年鸡易感,其中以2~3周龄内的雏鸡发病率与病死率最高,呈流行性。鸭、雏鹅、鹌鹑、麻雀、鸽、金丝雀等也有发病的报告,这些禽类感染多数与病鸡接触有关。在哺乳动物中,兔特别是乳兔有高度易感性,豚鼠、小鼠和猫有易感性,大鼠则有很强的抵抗力,也曾在狗、狐、水貂和猪体内分离到本菌。人偶有发病,但只有通过食物一次摄入大量本菌才有可能引起发病。
2.传染源 病鸡和带菌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鸡的分泌物、排泄物、蛋、羽毛等均含有大量的病原菌。
3.传播途径 禽沙门氏菌病常形成相当复杂的传播循环。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或眼结膜水平传播,但经卵垂直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感染的小鸡大部分死亡,耐过鸡长期带菌,而后也能产卵,卵又带菌,若以此作为种蛋时,则可周而复始地代代相传。病原菌污染环境、水源和饲料,能在其中存活较长时间,从而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 隐性感染者的自然交配或用其精液进行人工授精也是该病水平传播的重要途径。同时,沙门氏菌也可通过带菌鸡蛋垂直传递给子代而引起发病。此外,潜藏于隐性感染者消化道、淋巴组织和胆囊内的病原菌,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也可激活而使鸡发生内源性感染。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性。在育雏季节可表现为流行性。卫生条件差、密度过大可促使本病的发生。种鸡场若被该菌污染,种鸡群中即有一定比例的病鸡或带菌鸡,这些鸡产下带菌的种蛋,在孵化过程中可以造成胚胎死亡,或者孵出弱雏、病雏。这些弱雏和病雏又不断排出病菌感染同群的鸡。本病所造成的损失与种鸡场鸡白痢的净化程度、饲养管理水平以及防控措施是否适当有着密切关系。
【临诊症状】 不同日龄的鸡发生白痢的临诊表现有较大的差异。
雏鸡白痢: 潜伏期4~5天,经卵垂直感染的雏鸡,在孵化器或孵出后不久即可看到虚弱、昏睡,继而死亡。出壳后感染的雏鸡,多于孵出后3~5天出现症状,第2~3周龄是雏鸡白痢发病和死亡高峰。污染严重的种鸡场,其后代雏鸡白痢的病死率可高达20%~30%,甚至更高。病雏表现为不愿走动,聚成一团,不食,羽毛松乱,两翼下垂,低头缩颈,闭眼昏睡。排白色糨糊样粪便,肛门周围的绒毛被粪便污染,干涸后封住肛门周围,影响排粪。由于肛门周围炎症引起疼痛,故病雏排便时常发出 “嘀嘀”的叫声。有的病雏表现呼吸困难、喘气。有的可见关节肿大、跛行。病程4~7天。3周龄以上发病的极少死亡,耐过鸡生长发育不良,成为慢性病鸡或带菌鸡。
育成鸡白痢: 多见于40~80日龄的鸡,地面平养的鸡群发病率比网上和笼养鸡高。鸡群密度大、环境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差及饲料营养水平低等对发病率有很大的影响。本病发生突然,全群鸡食欲精神无明显变化,但鸡群中不断出现精神、食欲差和下痢者,常突然死亡。死亡不见高峰而是每天都有鸡死亡,数量不一。该病病程较长,可拖延20~30天,病死率可达10%~20%。
成年鸡白痢: 多呈慢性经过或隐性感染。一般无明显症状,当鸡群感染比例较大时,可明显影响产蛋量,产蛋高峰不高,维持时间短,死淘率增高。部分病鸡面部苍白、鸡冠萎缩、精神委顿、缩颈垂翅、食欲丧失、产卵停止,排白色稀粪。有的感染鸡可因卵黄性腹膜炎而呈“垂腹” 现象。
【病理变化】 雏鸡白痢可见尸体瘦小、羽毛污秽,泄殖腔周围被粪便污染。病死鸡脱水,眼睛下陷,脚趾干枯。剖检可见肝脏、脾脏和肾脏肿大、充血,有时肝脏可见大小不等的坏死点。卵黄吸收不良,内容物呈奶油状或干酪样黏稠物。有呼吸道症状的雏鸡肺脏可见有坏死或灰白色结节。心包增厚,心脏上可见有坏死或结节,略突出于脏器表面; 肠道呈卡他性炎症,盲肠膨大。
育成鸡白痢的突出变化是肝脏肿大,有的比正常肝脏大数倍,淤血、质脆,极易破裂,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坏死点 (见彩图103)。脾脏肿大,心包增厚,心肌可见有数量不一的黄色坏死灶,严重的心脏变形、变圆。有时在肌胃上也可见到类似的病变。肠道呈卡他性炎症。
成年鸡最常见的病变在卵巢,有的卵巢尚未发育,输卵管细小。多数卵巢仅有少量接近成熟的卵子。已发育正常的卵巢质地改变,卵子变色,呈灰色、红色、褐色、淡绿色,甚至铅黑色,卵子内容物呈干酪样。卵黄膜增厚、卵子形态不规则。变性的卵子有长短粗细不同的卵蒂(柄状物) 与卵巢相连。脱落的卵子进入腹腔,可引起广泛的腹膜炎及腹腔脏器粘连。产蛋鸡患病后输卵管内充满炎性分泌物 (见彩图104)。
成年公鸡的病变常局限于睾丸和输精管,睾丸极度萎缩,同时出现小脓肿。输精管腔增大,充满浓稠渗出液。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作初步诊断。确诊需采取肝、脾、心肌、肺和卵黄等样品接种选择性培养基(必要时,应先进行增菌培养) 进行细菌分离,进一步可进行生化试验和血清学分型试验鉴定分离株。
在国际贸易中,尚无指定诊断方法,替代诊断方法为凝集试验 (Agg) 和病原鉴定。
病料样品采集: 病原分离鉴定可采取病、死禽的肝、脾、肺、心血、胚胎、未吸收的卵黄、脑组织及其他病变组织。成年鸡采取卵巢、输卵管和睾丸等。
病原分离与鉴定: 分离培养可选择普通肉汤、营养琼脂平板、SS或麦康凯琼脂平板、鲜血琼脂平板等培养基培养,观察菌落形态、生化反应、动物接种试验。
血清学检验: 成年鸡感染多呈慢性和隐性经过,可用凝集反应进行诊断。凝集反应分试管法和平板法,平板法又分为全血平板凝集反应和血清平板凝集反应,以全血平板凝集反应较为常用。也可用血清、全血或卵黄进行琼脂扩散试验进行检测。具体的操作程序和结果判定方法见诊断试剂说明书。
【防控措施】 防控鸡白痢的原则是杜绝病原菌的传入,清除群内带菌鸡,同时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和隔离制度。
1.加强严格的卫生检疫和检验措施 通过严格的卫生检疫和检验,防止饲料、饮水和环境污染。根据本地特点建立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慎重引进种禽、种蛋,必须引进时应了解对方的疫情状况,防止病原菌进入本场。
2.定期检疫,及时淘汰阳性鸡和可疑鸡 健康鸡群应定期通过全血平板凝集反应进行全面检疫,淘汰阳性鸡和可疑鸡; 有该病的种鸡场或种鸡群,应每隔4~5周检疫一次,将全部阳性带菌鸡检出并淘汰,以建立健康种鸡群。
3.加强消毒 坚持种蛋孵化前的消毒工作,可通过喷雾、浸泡等方法进行,同时应对孵化场、孵化室、孵化器及其用具定期进行彻底消毒,杀灭环境中的病原菌。
4.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育雏室、养禽舍及运动场的清洁、干燥,加强日常的消毒工作。防止飞禽或其他动物进入而散播病原菌。
发现病禽,迅速隔离 (或淘汰) 消毒。全群进行抗菌药物预防或治疗,可选用的药物为头孢噻呋、磺胺类、喹诺酮类、庆大霉素、硫酸黏杆菌素、硫酸新霉素、土霉素等,但是治愈后的家禽可能长期带菌,故不能作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