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以气管啰音、咳嗽、打喷嚏、肾脏病变等为特征;产蛋鸡感染后出现产蛋量减少和蛋的品质下降等症状。患病鸡常因呼吸道或肾脏感染而引起死亡。IB在临床上以支气管型和肾型最为常见,近年来还出现了腺胃型、肠型及生殖道型等。
1930年,在美国首次发现本病,目前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常有流行。IBV传染性强,而且血清型众多,新的变型又不断出现,给IB的诊治带来极大困难,对养鸡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OIE将其列为B类法定报告疾病名录,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
一、病 原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为单股RNA病毒。多呈球形,有囊膜,直径约为90~204 nm,表面有杆状纤突,长约20 nm,呈放线状排列。IBV血清型已多达30种以上,而且新的血清型仍在不断出现。IBV抗原异常复杂,不同毒株在毒力、致病性和组织嗜性上存在很大差异,不同血清型毒株之间的交叉保护率较低或完全不能交叉保护。
该病毒对一般消毒剂比较敏感,如1%来苏尔、0.01%高锰酸钾、1%福尔马林、75%乙醇等均能在3~5 min内将其杀死。但对酸、碱有较强的耐受性。
二、流行病学
(一)易感动物
本病仅发生于鸡。各种年龄和品种的鸡均易感,但以雏鸡最严重,其中呼吸型以6周龄以下易感性最高,肾型则多于20~40日龄内发病,而腺胃型以10~90日龄的雏鸡和育成鸡最易感。
(二)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和康复后带毒鸡,康复鸡可带毒35 d。
(三)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病鸡咳出的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和用具等间接地经消化道传播。
(四)流行特点
本病发生无季节性,但以秋冬季多发,以气候寒冷的季节较为严重。腺胃型传支以夏秋多发。病毒的传染力极强,特别容易通过空气在鸡群中迅速传播,数日内即可波及全群。鸡群拥挤、鸡舍通风不良、冷应激、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饲料供应不足或配合不当,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三、症 状
(一)呼吸型
本型多在5周龄以下发病,除衰弱、精神不振等一般症状外,4周龄以下鸡常表现为伸颈、张口呼吸、咳嗽、打喷嚏、气管啰音等。5~6周龄以上的鸡症状较轻,表现气管啰音、气喘和微咳。产蛋鸡呼吸道症状温和,但会出现产蛋率下降,产软壳蛋、畸形蛋,蛋清稀薄如水并黏着于壳膜表面,蛋清与蛋黄分离。
(二)肾 型
本型多于20~40日龄内发病,10日龄以下、70日龄以上比较少见,临床上初期2~4 d有轻微呼吸道症状,随后表面康复,7 d左右开始排白色稀粪,迅速消瘦,饮水量增加。
(三)腺胃型
本型主要发生于20~80日龄,患鸡精神不振,重者沉郁,拉黄或绿色稀粪,有呼吸道症状,随病程发展,病情加重,中后期饮食明显减少,高度沉郁,消瘦,最后衰竭死亡。出现死亡时呼吸道症状变得相对较轻。随日龄增长,其易感性和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
(四)生殖道型
本型发生于产蛋鸡群,初期以呼吸道有“呼噜”声为主,可持续5~7 d,混合感染时出现咳嗽及甩鼻音。同时出现采食量下降,排稀软或水样粪便,产蛋下降,康复后也不能恢复至正常产蛋水平,同时蛋品质下降,壳变薄变粗糙,出现小型蛋、软壳蛋、畸形蛋及蛋壳褪色等。
(五)肠 型
本型病鸡主要表现为脱水、剧烈水泻,还可出现呼吸道症状。对产蛋鸡致病力因毒株而异,可以是仅见蛋壳颜色变化而无产蛋量下降,也可以是产蛋量下降至10%~50%。
四、病理变化
(一)呼吸型
本型主要病变是气管、支气管、鼻腔和窦内有浆液性、黏液性和干酪样渗出物,气管下部黏膜充血、肿胀,有出血点,管腔内有透明黏稠液体;肺淤血,气囊混浊。产蛋鸡卵泡充血、出血、变形。18日龄内感染可造成输卵管发育异常,并造成永久性损伤。
(二)肾 型
本型主要病变为肾肿大、苍白,为间质性肾炎变化,呈斑驳状的“花斑肾”。输卵管扩张,并和直肠、泄殖腔一样有多量尿酸盐沉积。
(三)腺胃型
本型初期病变不明显,病鸡极度消瘦,气管内有黏液。中后期腺胃明显肿大,约为正常时的3~5倍,腺胃乳头平整融和,轮廓不清,可挤出脓性分泌物,腺胃壁增厚,黏膜有出血和溃疡。十二指肠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变化及出血,盲肠扁桃体肿大。还可见肾脏肿大,法氏囊、胸腺萎缩等。
(四)生殖道型
本型初期气管内有黏液,卵泡充血、出血、变形,输卵管萎缩、变短,肠道卡他性炎症;恢复期输卵管则充血、水肿,卵巢萎缩,蛋清稀薄如水样。
(五)肠 型
本型普遍脱水,气管中存在过多的黏液、血液,表皮肿胀,黏膜水肿。部分病例可见气管下部和支气管出现干酪样阻塞物、肾脏尿酸盐沉积、肿大、输卵管发育不全等病变。少见肠组织的明显病变,进一步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有些肠组织特别是直肠组织出现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局灶性浸润为特征的炎症变化,在肠道组织还可见绒毛顶端上皮细胞脱落和黏膜下层充血病变。
五、诊 断
(一)临诊诊断
根据雏鸡或幼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感染、肾脏或腺胃病变、高度病死率和母鸡产蛋量显著下降、产出畸形蛋等病史及剖检所见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二)实验室诊断
1.病毒分离
取病鸡支气管分泌物或组织(其他型可相应取肾脏或腺胃)做悬液,每毫升加青霉素和链霉素1万IU,置4 ℃冰箱过夜。经尿囊腔接种于9~11日龄鸡胚,经几次继代后可致死鸡胚并出现特异性的卷曲胚或用上述悬液接种于鸡胚气管组织培养物中,发现气管纤毛运动停止即可证明有病毒存在。用原始样品或第1代组织培养液接种于易感小鸡,18~36 h可出现典型的呼吸道症状。
2.血清学试验
分别采集病初和2~3周后的双份血清,同时检测血清中对IB病毒的中和抗体,如果第2次(康复期)血样抗体效价高于第1次血样4倍以上,即可确诊为本病。将气管上皮涂片用荧光抗体法可检出IB病毒抗原。其他检测抗体方法还有琼脂扩散、血凝抑制、间接血凝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三)鉴别诊断
在临诊诊断上应注意与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慢性呼吸道病、禽流感和减蛋综合征等疾病相区别。
六、防 治
(一)预防措施
防止病毒的侵入,对鸡进行隔离饲养,限制管理人员出入鸡舍。对鸡舍、用具、衣鞋等物进行严格消毒。由于病毒可随风传播,所以不仅要对本鸡群、鸡舍进行卫生管理,而且还要在周围地区建立卫生管理体制,对鸡群进行预防接种。
目前国内常用的IB疫苗包括弱毒苗和灭活苗,其中弱毒苗主要是使用由M41株致弱的血清型如H52、H120和Ma5等,已得到广泛使用。H120株毒力较弱,对雏鸡安全;H52毒力较强,适用于20日龄以上鸡;Ma5用于肾型IB,1日龄及15日龄各免疫1次。活苗能有效地激发体液和细胞免疫,使用方便,成本低,但有出现毒力返强或变异强毒株的隐患;H52、H120对变异型IB(肾型、腺胃型)的交叉免疫保护比较差,因此在养鸡生产中要注意使用相应型的IB灭活疫苗,才能有效控制相应型的IB。此外IB灭活疫苗安全性好,不存在散播病原和毒力返强的问题,且能激发良好的体液免疫反应。其中油乳剂灭活苗和组织灭活油剂苗较为常用,可用于各种日龄鸡,多价油乳剂灭活苗及和其他病毒的联苗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其应用,如ND-腺胃型IB、ND-肾型IB、肾型IB、ND-IBD-AI等。灭活苗的缺点是使用剂量大,需与佐剂配合使用,成本较高。由于IBV血清型众多,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疫苗,实施合适的免疫程序,以取得好的预防效果。
参考免疫程序:5~7日龄,采用H120滴鼻点眼,同时可用IB多价苗油苗注射;25~35日龄,用H52二免;种鸡在2~4月龄用H52苗再接种一次。100~140日龄种鸡用ND-IBD-IB(多价)三联苗加强免疫;220~280日龄种鸡用ND-IBD-IB(多价)三联苗加强免疫。产蛋鸡在产蛋期间注意安排时间进行H120弱毒苗免疫,以增强呼吸道黏膜对IBV的保护力。
(二)发病后处理措施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一旦发现应及时隔离患病鸡,并对鸡舍和其他饲养用具进行严格消毒。同时对发病鸡群视情况而定,可采取紧急免疫或一些综合性措施,以缓解病情。如对因治疗,可以在饮水里加入黄芪多糖,并用干扰素作肌肉注射,对干扰IBV的复制有一定的作用。对症治疗可采取如下措施:如发生肾型IB时,为了消除肾脏炎症,可在饮水中加入肾肿解毒药和电解多维;发生呼吸道型IB时,为了缓解鸡的呼吸道症状,可在饮水中加入一些止咳平喘的药物。
自测训练
1.雏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典型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治措施。
2.传染性支气管炎与其他鸡呼吸道传染病的鉴别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