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圆环病毒感染是由猪圆环病毒引起猪的一种多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出现严重的免疫抑制。临诊上以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CT)、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PDNS)、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和PCV2相关性繁殖障碍为其主要的表现形式; 与猪圆环病毒感染有关的病近年报道还有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增生性坏死性肺炎(PNP)、PCV2相关性肠炎、PCV2相关性中枢神经系统病 (CNS) 等。
该病病原是1982年由Tischer等发现并鉴定的,当时将其描述为一种猪肾细胞系 (PK -15,ATCC-CCLL33)的污染物。随后的血清学调查表明,德国、加拿大、新西兰、英国、北爱尔兰和美国等国家成年猪中也广泛存在着该病毒感染。1994年,人们对猪圆环病毒作为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的病原进行了报道,加拿大、北爱尔兰等发现该病毒是断奶猪的一种新病,即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Postweaning 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PMWS)有关。仔猪先天性震颤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已存在多年,但PMWS却是新出现的传染病。1999年我国首次进行的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在许多猪群中也存在着猪圆环病毒感染,此后从国内发病猪中分离并鉴定了2株野毒。
【病原学】 猪圆环病毒 (Porcine circovirus,PCV) 属于圆环病毒科 (Circobiridae)、圆环病毒属 (Circovirus) 的成员,病毒粒子直径14~25 nm,呈20面体立体对称,无囊膜,基因组为单分子单股双向或正股DNA,大小1.76 kb。病毒粒子在氯化铯密度梯度中的浮密度为1.37g/cm3。PCV可感染猪源原代或传代细胞,病毒DNA利用宿主细胞的酶可自动复制。
通常将传统的能感染PK15细胞的PCV称为PK-15 PCV或PCV1,有病原性的PCV称为PMWS PCV或PCV2。PCV1与PCV2的血清学交叉反应有限,其基因组序列相似性小于80%。
该病毒可抵抗pH3的酸性环境和56℃、70℃的高温环境,经氯仿处理也不失活。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该病的易感动物是各种日龄的猪,PCV2主要感染哺乳期的仔猪、育肥猪和母猪。传染性仔猪先天性震颤(CT)常见于出生后第1周内仔猪;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PMWS) 的易感动物是断奶仔猪,常见于6~8周龄,也分布于5~16周龄仔猪; 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PDNS)通常散发于哺乳期至生长发育期的猪; PCV2相关性繁殖障碍主要发生于母猪等。
2.传染源 PCV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猪群血清阳性率达20%~80%。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成年猪通常呈亚临诊状态,是重要的带毒者。
3.传播途径 本病的传播途径有待进一步研究。
4.流行形式及因素 在感染猪群中仔猪的发病率差异很大,发病的严重程度也有明显的差别。发病率通常为8%~10%,也有报道可达20%左右。
【临诊症状】 仔猪先天性震颤 (CT)、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PMWS)、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 (PDNS)、PCV2相关性繁殖障碍等临诊表现各异:
传染性仔猪先天性震颤 (CT): 该型在临诊上的表现可变性很大,震颤从中度到严重程度不等。同窝仔猪的发病数量也不等。通常表现为双侧性震颤,可影响到骨骼肌,当仔猪休息或睡眠时震颤可得到缓和至消失。但突然的噪声或寒冷等外界刺激时,震颤可重新激发或加重。出生后第1周内出现严重震颤的仔猪由于不能得到哺乳而引起死亡,1周龄以上的仔猪常常能耐过。有时仔猪的震颤症状始终不消失,直到生长期或育肥期还不时表现出来。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PMWS):主要发生于5~13周龄的猪,很少影响乳仔猪。主要的临诊症状包括体重下降,生长缓慢,消瘦,被毛粗乱,贫血,可视黏膜苍白,呼吸急促,呼吸困难,黄疸。严重者下痢或腹泻、咳嗽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康复猪常成为僵猪。该型的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
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 (PDNS):最早在英国记述,被认为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水疱性病,影响皮肤和肾。最常见的临诊症状为,皮肤发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隆起,呈现红色或紫色中央为黑色的病灶。病灶常融合成条带和斑块。病灶通常在后躯、后肢和腹部最早发现,有时也可扩展到胸肋或耳。发病温和的猪体温正常,行为无异,常自动康复。发病严重者可能显示跛行、发热、厌食或体重减轻。
PCV2相关性繁殖障碍: 表现母猪的返情率增加,流产,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 在后备母猪或初产母猪多的猪场,其流产或产木乃伊胎的情况更严重。PCV2经常与伪狂犬病毒(PRV)、细小病毒 (PPV)、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PRRSV) 等病毒混合感染。
【病理变化】
先天性震颤: 尚未见眼观剖检病变,组织学变化主要是脊索神经的髓鞘形成不全。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病猪营养不良,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和严重消瘦,皮肤中度苍白,部分病猪出现黄疸。所有淋巴结均增大3~4倍,淋巴结切面呈均质白色。肺呈弥漫性间质性肺炎病变,质地硬如橡皮,肺表面一般呈灰色到褐色的斑驳样外观,有些病例肺小叶出血,在肺的上部和中部常见灰红色的膨胀不全或实变区。病猪肾脏肿大、苍白,体积可增大到正常体积的5倍 (见彩图120)。肝脏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或退化 (见彩图121)。脾脏肿大、坏死 (见彩图122)。胃肠道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性变化。
组织学病变是肺、肾、肝、胰腺和所有淋巴组织均出现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肺表现为部分或全部上皮脱落,淋巴器官和组织显示B细胞滤泡消失,T细胞区由于组织细胞和多核细胞浸润而扩张膨大。肾脏皮质和髓质萎缩,肾盂周围组织水肿。肝细胞肿大和不同程度的坏死。
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 典型的皮肤损害,在猪的躯体发生淤血、淤点或淤斑,呈紫红色(见彩图123); 肾肿大、苍白,常被出血小点覆盖 (见彩图124); 可视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可肿至3~4倍,可出现黄色胸水或心包积液。特征性的显微损害为全身性坏死性脉管炎和纤维蛋白坏死性肾小球性肾炎。这种病损是Ⅲ型过敏反应的特征,属免疫介导性障碍,由免疫复合物在脉管和肾小球微血管的管壁上沉淀引起。
【诊断】 一般性诊断要了解该病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病理变化等特点,实验室诊断包括对PCV病毒的分离和鉴定、PCV抗体的检测等。该病的确诊需要一般性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相结合。
1.病原学检测方法 包括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组化法、PCR等。
2.血清学检测方法 包括以下几种:
(1) 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 (IPMA)。
(2) 间接免疫荧光(IFA),但用此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时应慎重,因PCV1与PCV2间有轻度的抗原交叉反应性。
(3) ELISA检测PCV2特异性抗体,可进行大规模的血清学调查。
3.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其他疾病相区别,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脑心肌炎等。
【防控措施】 目前尚无特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应采取全进全出饲养的管理制度,保持良好的卫生及通风状况,确保饲料品质和使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以及淘汰发病猪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等综合性防控措施。生产实践中,要因地制宜、分阶段采取针对性措施:
1.分娩期
(1)仔猪全进全出,两批猪之间要彻底清扫消毒。
(2)分娩前要清洗母猪和驱除体内外寄生虫。
(3)限制交叉哺乳,如果确实需要也应限制在分娩后24h之内。
2.断乳期 (保育期)
(1) 原则上一窝一圈,猪圈分隔坚固 (壁式分隔)。
(2) 坚持严格的全进全出制度(进猪时间上要求同一猪舍内的进猪先后严格控制在一周之内,并有与邻舍分割的独立的粪尿排污系统)。
(3) 降低养猪密度,不少于0.33 m2/猪。
(4) 增加喂料器空间,大于7 cm/仔猪。
(5) 改善空气品质,NH3<10ml/m3,CO2<0.1%,相对湿度<85%。
(6) 猪舍温度控制和调整,3周内仔猪控制在28℃,每隔一周调低2℃,直至常温。
(7) 批与批之间不混群。
3. 生长/育肥期
(1) 各育肥圈猪不混群、减小猪圈,壁式分隔。
(2) 坚持严格的全进全出,坚持空栏、清洗和消毒制度。
(3) 断奶后从猪圈移出的猪不混群。
(4) 降低饲养密度: 不少于0.75m2/猪。
(5) 改善空气质量和温度。
4.其他
(1) 适宜的疫苗免疫接种程序。
(2) 保育舍内要有独立的饮水加药设施。
(3) 严格的保健措施 (断尾、断齿、注射时的严格消毒)。
(4) 将病猪及早隔离或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