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孢子虫病又名微粒子病,是由蜜蜂微孢子虫引起的一种成年蜂消化道传染病。以下痢、中肠浮肿无弹性呈灰白色为特征。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本病流行广泛,世界上许多养蜂国家都有发生,如美国、加拿大、巴西、德国、英国、前苏联、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澳大利亚等。在我国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和危害,它不仅危害西方蜜蜂 (Apis melli fera),而且也危害东方蜜蜂 (Apis cerana),例如在广东、广西和江西等地饲养的中华蜜蜂也已发现孢子虫病。蜜蜂孢子虫与蚕孢子虫虽然属于同一个属,但两者有着明显不同。蜂孢子虫可以感染工蜂、雄蜂和蜂王,但对卵、幼虫和蛹不感染,两者之间未见互相感染现象。20世纪60年代初期又发现蜜蜂幼虫孢子虫病,主要分布在南非,是由类孢子虫目的小孢子虫 (Microsporidian-like spores) 寄生在蜜蜂幼虫体内引起的。它只感染5~6日龄的大幼虫和蛹,而不感染成年蜜蜂。
蜜蜂孢子虫寄生于中肠上皮细胞内,破坏机体的正常消化机能造成蜜蜂死亡。据文献报道,1975年苏联哈萨克地区的9万群蜜蜂由于遭受孢子虫危害而死亡1.5万群,病死率达16.7%。据1976年对我国20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 部分蜂场调查,发病率为10%~20%,由于患病蜜蜂寿命缩短,采集蜂蜜和分泌蜂王浆能力降低,而影响蜂蜜和蜂王浆的产量。试验证明,患孢子虫病的蜂群比健康群的产蜜量通常降低14%~39%,蜂王浆产量降低17%~28%。
【病原学】 蜜蜂孢子虫 (Nosema apis zander) 系单细胞原生动物,属原生动物门孢子虫纲微孢子虫目微孢子虫属。在蜜蜂体外以孢子形态生存,孢子长椭圆形,在显微镜下可见具有淡蓝色折光的孢子,做不规则运动,长4.6~5.5 μm,宽1.8~2.6μm,孢子内有双核细胞质,细胞质内有明显的双液泡和细长盘曲的极丝,外壳前端有一胚孔,遇适宜的环境时,极丝便从此释放出来。孢子虫具有两种生殖形态,即孢子生殖 (有性生殖) 和无性裂殖。孢子虫经蜜蜂口器进入中肠,在消化液作用下,释放极丝,固定在中肠上皮细胞,游走体经极丝槽进入,进行分裂繁殖,其中有单核、双核和多核裂殖体,发育为初生孢子,最后进入孢子体阶段。在31~32℃,孢子虫完成一个发育周期需2~3天。
孢子虫的孢子体对外界不良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蜂尸中可保持5年,在蜂蜜中保持1年,在巢脾上保持1~2年,在蜜蜂中肠内4℃条件下能存活7年,在58℃温水中存活10 min,60℃蜂蜜中存活15 min,在福尔马林溶液中 (25℃) 能活1h,在2%氢氧化钠溶液中 (37℃) 能活15 min,直射阳光下15~82 h可杀死孢子虫。
【流行病学】
1.易感蜂 西方蜜蜂和东方蜜蜂均易感。主要感染蜜蜂成蜂,幼虫和蛹不感染,雌性蜂比雄性蜂易感,尤其是蜂王易感。
2.传染源 病蜂是本病的传染源。孢子虫不仅在病蜂肠道内寄生,而且也可以附着在蜂体、巢脾和蜂箱壁上。被污染的巢蜜中含有大量孢子,病蜂的粪便里孢子数量更多。
3.传播途径 经蜜蜂口器感染,孢子虫进入蜜蜂的中肠繁殖。每只病蜂体内有数百万个微孢子虫孢子,可通过粪便污染蜂箱、巢脾、蜂蜜、花粉、水等。蜂群间的传染往往是由于迷巢蜂和盗蜂所造成。此外,养蜂员在换箱、换脾和合并蜂群时也会造成蜂群间传染。
4.流行形式及因素 孢子虫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江浙一带3~4月,华北、西北、东北5~6月为发病高峰期,广东、广西、云南、四川2~3月为发病高峰,7~8月病情急剧下降,秋冬降到最低程度。
【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 以下痢、中肠浮肿无弹性呈灰白色为特征。
蜜蜂发病初期病状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行动呆滞,体色暗淡,后期则完全失去飞翔能力。病蜂多集中在巢脾框梁上面和边缘及箱底处,翅膀常出现小缺刻,前胸背板暗黑色,腹部1~3节背板呈棕黄色略透明,末端3节暗黑色。
病蜂中肠灰白色,环纹模糊并且失掉弹性,而健康蜂中肠淡褐色,环纹清楚,弹性良好;中肠石蜡切片并经姬姆萨染色液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病蜂中肠上皮细胞围食膜被破坏并充满着大量孢子,而健康蜂中肠上皮细胞和围食膜完好。
【诊断】 根据蜂尾变黑、下痢等症状,结合剖检所见中肠病变可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验。
1.蜜蜂的检验 从蜂群中抓取10只病蜂,拉取消化道,剪中肠放入乳钵内研磨,加5 ml蒸馏水制备成悬浮液,然后取1滴放于载玻片上,加盖片,在显微镜450~600倍下观察,如发现长椭圆形孢子即可确诊为孢子虫病。如为干的病蜂标本,则可去掉头和胸部,取腹部研磨,再加5 ml蒸馏水制成悬浮液,以2 000~3 000 r/min离心5 min,取沉淀物涂片镜检。雄蜂也用此法检验。
2.蜂王的检验 采用活体检验法。抓取蜂王,将其扣在小玻璃杯或纱笼内,底部铺张白纸,待蜂王排泄粪便后,再将蜂王送回原群,取少许粪便涂片,镜检。
3.蜂蜜的检验
(1) 涂片检验 (直接法) 取待检蜂蜜,用水稀释1倍,涂片镜检。
(2) 沉集检验 (间接法) 取待检蜂蜜1份加水9份,以2 000~3 0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取沉淀物少许涂片镜检。
4. 蜜蜂孢子虫及其类似物的鉴定
(1) 酸处理 将混有孢子虫孢子和真菌孢子的涂片加1滴浓盐酸,置室温或30℃温箱内静置10~30min,孢子虫孢子外壳破裂,有的则完全被酸溶解消失,而真菌孢子保持原状。
(2)酒精乙醚等量混合液处理 将混有孢子虫孢子和脂肪球的涂片加几滴酒精乙醚等量混合液,待蒸发干后,再加1滴蒸馏水,则脂肪球消失,孢子虫孢子尚存。
(3) 苏旦Ⅲ染色液染色镜检 将混有孢子虫孢子和真菌孢子、脂肪球与花粉粒的涂片加几滴苏旦Ⅲ染色液,数分钟后镜检,结果孢子虫孢子不着色,真菌孢子呈浓淡不等的红色,脂肪球橙黄色,花粉粒蓝黑色。
【防控措施】
1.药物预防 根据蜜蜂孢子虫在酸性溶液中受到抑制的特性,选用柠檬酸、米醋、山楂水分别制成酸性糖浆,其浓度是1kg糖浆内加柠檬酸1g,米醋50ml,山楂水50ml。早春任选其中一种喂蜂,不仅有预防孢子虫病的作用,而且有助于蜜蜂的消化。
2.消毒 为了消灭传染源,对蜂箱、巢脾及其他养蜂用具进行彻底消毒。在消毒之前,首先要将消毒用具上的蜂胶及蜡渣等脏物清除。
(1) 4%福尔马林溶液消毒 配制方法是1份38%的福尔马林溶液加水9份,用来浸泡空巢脾或喷脾,然后将其消毒过的巢脾放入空蜂箱内密闭,20℃室温下4h以上。浸泡的巢脾,将溶液用摇蜜机摇出,再过1次清水,去除水后,晾干备用,如气味太大,可用2%的氨水去味。
(2)福尔马林蒸气消毒 可用一瓷壶盛放38%的福尔马林溶液3份加热水1份,壶嘴上接1根橡皮管,加热至沸腾,蒸气通过橡皮管进入蜂箱 (箱内盛放待消毒的巢脾,脾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消毒30min以上; 也可在38%的福尔马林溶液里加少量热水,再投入高锰酸钾,产生蒸气进行消毒。福尔马林:热水:高锰酸钾为2:1:2。
(3) 80%的醋酸蒸气消毒 将预备消毒的巢脾放入蜂箱内,然后在巢脾的框梁上放层草纸或棉垫,将醋酸倒在其上,密闭熏蒸1周。
(4) 火焰消毒 用火焰喷灯灼烧蜂箱及其他木制、竹制的蜂具。
(5) 2%氢氧化钠消毒可用来刷洗蜂箱及其他木制蜂具。
3.加强饲养管理 采用优质的饲料作为蜂群的越冬饲料。秋季如发现巢脾内有甘露蜜结晶,则需要换以优质蜜脾或将其摇出,喂以糖浆或经煮沸消毒的蜂蜜; 更换老劣蜂王或病蜂王,增强蜂群的繁殖力。春天打扫蜂箱和场地,清除粪便和死蜂,并将其污物及蜂尸集中烧毁以减少传染源。
一旦发病,可采用下列药物进行治疗。
(1) 灭滴灵 灭滴灵对孢子虫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先用温开水溶解后,再加入一定量的糖水,待傍晚蜜蜂回巢后喷喂,每隔5~7天1次,连续3~4次为一个疗程,间隔10~15天可进行第2个疗程,每千克药液可喷50~80脾蜂,可饲喂4群蜂 (10框群)。若使用蜜水配药液糖浆,则必须将蜂蜜煮沸20 min,以杀死孢子虫。0.2g/片规格的灭滴灵使用浓度为0.2%~0.5%。
(2) 黄色素糖浆 1kg糖浆加入黄色素1~2g,调匀。每群每次喂0.3~0.5kg,3~5天喂一次,连喂4~5次。
(3)抗生素糖浆 1 kg糖浆溶解四环素10片 (50万IU) 或土霉素1片 (0.5 g) 配成一群一次量,每天一次,连喂2~4天。
(4)酸饲料1kg糖浆或蜜液中,加入1g柠檬酸或50g米醋调制均匀; 或1kg山楂煮成1kg山楂汁,每群每次喂0.5kg,2天喂一次,连喂4~5次。
国外多采用烟曲霉素治疗。该药对孢子虫有抑制作用,保护蜜蜂的消化机能不受破坏,并能延长蜜蜂寿命。将20g烟曲霉素溶于100 ml温水后,倒入20kg糖浆,每群蜂 (10框蜂)给药500ml,每次间隔7天,连续3次为一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