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8.禽白血病
    来源:辈宠网

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AL)是由一种常见的反转录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病毒引起的,以成年鸡中产生淋巴样肿瘤和产蛋下降为特征。临诊上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ymphoid Leukosis,LL),其次是成骨髓细胞性白血病、成红细胞白血病、骨化石病、肝癌、结缔组织瘤等。自从Roloff1868年首次报道淋巴白血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严重危害养禽业的最重要的禽病之一。特别是2000年以后,在肉种鸡和部分蛋鸡发生的J-亚型白血病肿瘤危害极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征:经卵垂直传播是ALV的主要传播方式,其次是经污染的生物制品传播,水平传播主要是经粪、飞沫、皮肤脱落的上皮经消化道感染。

对商业鸡群调查表明,各地鸡感染率多在50%以上,但发病率仅3%左右,个别的鸡群可达10%以上。禽白血病病毒在雏鸡中广泛传播,但多发生于18周龄以上的成鸡,且呈慢性经过。当鸡感染REV、MDV、CIAV时会促进该病发生,死亡率相对较高。

(2)临床特征:禽白血病病鸡无特异的临床症状,有的病鸡可能完全没有症状。患鸡表现消瘦,头部苍白,由于肝部肿大而导致腹部增大。禽白血病感染率高的鸡群产蛋量很低。

(3)病变特征: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肿瘤病灶常见于肝、脾和法氏囊,其次是肾、肺、性腺(卵巢)、骨髓、胸腺和肠系膜。肝脏肿大,比正常增大几倍,是本病的主要特征,所以过去也把本病称作“大肝病”。肿瘤组织灰白色、致密,肿瘤病灶同MD,但该病法氏囊常见肿大,剖面皱襞有白色隆起或结节状增生,随瘤体发育法氏囊也增大,失去原有结构。坐骨神经不受侵害。血管瘤型白血病全身尤其是体表有血管瘤,常因血管瘤破裂死亡。J-亚型白血病骨骼发生肿瘤。

【预防原则】无特效药物和疫苗,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1)禽白血病病毒亚群间交叉免疫力很低,而且本病可垂直传播。先天感染的鸡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对疫苗不产生免疫应答。因此,药物治疗及免疫接种效果不佳。

(2)该病的防治策略是通过对种鸡检疫、淘汰阳性鸡,以培育出无ALV感染的健康鸡群,也可通过选育对鸡白血病有抵抗力的品种。鸡白血病的净化重点在原种鸡场,也可在祖代鸡场进行。通常采用的程序和方法是鸡群在8周龄和18~22周龄时,将种鸡分别编号,用ELISA方法检查泄殖腔拭子中ALV抗原。然后在开产期即22~24周龄检查种蛋蛋清中和雏鸡胎粪中的ALV抗原,阳性鸡及其种雏一律淘汰。经过持续不断地检疫,并将假定健康的非带毒鸡严格隔离饲养,最终达到净化种群的目的。

(3)加强综合防治措施,严格实行全进全出、封闭式生产;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合理调节饲养密度,提供优质全价饲料等;切实做好IBDV、MDV和ARV等的免疫,结合使用免疫增强剂等,提高鸡群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相对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4)完善卫生消毒制度,将卫生消毒工作贯穿于养鸡生产的每个环节,最大限度地降低鸡场内污染的病原微生物,减少或杜绝鸡群继发感染的几率。特别是每两批鸡之间孵化器、出雏器、育雏室要彻底清扫消毒,以减少出雏来自先天感染种蛋的感染。

(5)从没有疫病流行地区并经过详细了解的健康鸡场引种,经隔离30~50天,严格抽血检疫确认为无特定病原鸡群,方可作为种鸡使用。

(6)加强疫苗使用前的检测,杜绝鸡痘(FP)、马立克病(MD)等疫苗携带ALV,是防止ALV蔓延行之有效的措施。同时应严格免疫操作,防止在免疫接种实施过程中引起污染。

【误区实例】

(1)某养鸡场饲养1 300只乌鸡,鸡群140日龄开始发病,陆续死亡,每天死亡1~2只,7天共死亡11只。病鸡腹泻、精神沉郁、消瘦,鸡冠、肉髯苍白;腹部明显膨大,用手触压,有明显波动感,有的可摸到肿大的肝脏。剖检,大多数病鸡肝脏都有不同程度的肿大,表面和切面都有弥漫性灰白色到淡黄色、大小不等的结节;脾脏肿大,表面和切面都有弥漫性黄白色、大小不等的结节;肾脏肿大,色淡;法氏囊已萎缩消失,未见肿瘤。怀疑马立克病,找种鸡场索赔,种鸡场不认可,双方发生争执。

(2)石家庄郊县的某养殖户饲养2 300只海兰灰商品蛋鸡,已133日龄,刚刚开产。主诉:早晨喂鸡时仔细观察鸡群,发现有个别鸡不爱吃食,瘦弱,下痢,出现零星死亡。观察发现:大群鸡精神状态良好,采食正常,但全群营养欠佳,体形较小,未达到标准体重。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废绝,鸡冠和肉髯苍白、皱缩,下痢,体质消瘦,极度虚弱。触摸腹部膨大,产蛋率不升。剖检变化:共剖检5只死鸡,3只活鸡,病鸡极度瘦弱,打开腹腔,可见肝脏肿大,上面布满大大小小的结节状肿瘤,单个存在或密集成群,灰白色,肿瘤结节外观柔软平滑有光泽,切面呈脂肪样。其中有2只鸡肝脏呈弥漫性肿大,不见明显的肿瘤结节,整个肝脏变灰、质地变脆;脾脏、肾脏肿大,法氏囊弥漫性肿大;有的鸡肠系膜上有肿块。初步诊断为淋巴细胞白血病,病鸡群应用病毒唑、干扰素,并配合多种抗生素、福尔康、多维葡萄糖和烟酸等药物治疗,未见明显效果。

(3)贵州某养殖场于2005年10月31日从四川某种鸡场引进1日龄尼克珊瑚蛋鸡6 000只,饲养至2006年3月24日,即144日龄时开始出现零星死亡,每天平均死亡5~6只,高峰期达10只,4月10日送检时已死亡100余只。临床症状与剖解病变:开产后,鸡群的产蛋量提升缓慢,至送检时(160日龄)产蛋率只有72.5%。病鸡表现为渐进性消瘦,鸡冠逐渐苍白,颈部、翅及背侧等处皮肤常常出现点状出血,且不容易止血,出血点逐渐扩大,直至死亡。怀疑中毒病或营养缺乏症,并尝试各种办法未见明显效果。

【纠误分析】

(1)实例1将禽白血病易误诊为鸡马立克病,鸡马立克病常发生于2~3月龄的小鸡,有时见外周神经、眼虹膜、肌肉和皮肤肿瘤侵害,法氏囊萎缩,肝脏和脾脏肿瘤为浸润性增生,偶尔呈弥漫性增生。淋巴细胞白血病常发生于16周龄以上的鸡,不侵害外周神经、眼虹膜、肌肉和皮肤,肝脏、脾脏肿瘤一般呈结节性增生,尽管法氏囊常见肿瘤,但也常见萎缩。二者区别还必须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鸡马立克病肿瘤细胞为成熟或未成熟的多形态淋巴样细胞。坐骨神经、法氏囊淋巴虑泡周围有瘤细胞浸润。淋巴细胞白血病肿瘤组织主要是淋巴母细胞。

(2)实例2诊断正确,但治疗有误,白血病患鸡无法治疗,更无治疗价值,不要花费治疗。关键是种鸡净化,淘汰发病鸡。

(3)实例3误把血管瘤型白血病当成了中毒病、营养缺乏症。若遇到此病例,一定要进行剖检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注意事项】

(1)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加强包括禽免疫抑制病在内的各类病毒性传染病的疫苗免疫和抗体监测工作,重视分析免疫效果不确实的原因。加强对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免疫预防工作。

(2)严格执行隔离措施,保证鸡场和居民区有一定的隔离区,并在鸡场与外界环境之间建立生物安全保护屏障,限制人员、车辆、物品等流动,最大限度地降低外界病原体传入鸡舍;把隔离舍设在远离健康鸡群的地方,将病鸡及时集中隔离并淘汰;坚决做到隔离育雏,这对避免雏鸡被REV及其他免疫抑制病病毒的早期感染非常重要。

(3)早在20世纪初,欧美各国各大型育种公司已先后开展了对ALV-J的净化计划,并已取得了相当成效。我国因从不进行ALV-J检疫,每年不断从欧美进口种鸡,ALV-J早已带入中国。因此,我国现有肉用型鸡群中J-亚群白血病肿瘤病已经很普遍,我们现在不可能要求祖代鸡场提供完全没有ALV-J的父母代鸡,但毫无疑问,祖代鸡场有责任逐年减少所提供的父母代鸡中的ALV-J的阳性率。

要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对我国包括原种代、祖代和父母代的种鸡ALV-J的感染现状做一个摸底的调查。在这个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实事求是地建立相应的ALV-J感染状态的卫生标准,并逐年降低卫生标准中所允许的ALV-J的阳性率。对于不断引进祖代鸡的品系,需要在我国建立ALV-J感染方面的健康标准,以政策法令的方式由海关强制对进口祖代鸡执行这一标准,从而逐年降低进口祖代鸡中ALV-J的阳性率。对于早期引进的原种鸡自繁自养的品种,则进行自我净化。

培育无ALV鸡群,需首先建立假定健康的种鸡群。将普通母鸡编号,从每只母鸡取3组鸡蛋,每组4个蛋,用前述方法进行病毒检查,把所有样品检查结果均为阴性的母鸡集中在一起,即为假定健康鸡群。只从这样的鸡群中取得种蛋,并在鸡的生长期、性成熟期分别采集样品,进行病毒和抗体的检查,随时剔除阳性鸡。为了减少或排除水平传播,所有的饲养设备如孵卵器、育雏舍等都应在每次使用前彻底消毒。不同年龄的鸡不应混群。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