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十、禽脑脊髓炎
    来源:辈宠网

禽脑脊髓炎(AE)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以主要侵害幼禽中枢神经系统为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又称流行性震颤。典型症状是共济失调、站立不稳和头颈震颤,病理变化为非化脓性脑脊髓炎;成年鸡感染后出现一过性产蛋下降,孵化率降低,并通过种蛋垂直传播,危害极大。

【病原】

禽脑脊髓炎病毒(AEV)为RNA病毒,属于微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AEV无囊膜和核芯,对氯仿、乙醚、胰蛋白酶和胃酶、热等有较强的抵抗力,很难从环境中消除。

AEV分离株与标准株Van Roekel(简称VR株)无明显差异,同属于一个血清型,但却有不同的致病性和对组织的趋向性,可分为嗜肠型和高度嗜神经型。嗜肠型以自然野毒为代表,该型毒株易通过口服途径感染,并在粪便中传播,通过垂直传播或出壳后早期水平传播容易使雏鸡发病,一般表现为神经症状。脑内接种SPF雏鸡也能产生神经症状。高度嗜神经型,脑内接种(发病率稳定)或经非肠胃途径如皮下或肌内注射(发病率不稳定),可引起严重的神经症状,口服一般不感染。

【流行病学】

自然感染见于鸡、雉、火鸡、鹌鹑、山鸡、珍珠鸡、日本鹌鹑和火鸡,各种日龄均可感染,但多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鸡,一般雏禽感染才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具有明显的日龄抵抗性。雏鸡、雏鸽均可被人工感染,但豚鼠、小白鼠、兔和猴对AEV的脑内接种有抵抗力。

AEV通过水平和垂直两种方式传播疾病。污染的垫料、孵化器和育雏设备等都是病毒传播的来源。一般不经空气、吸血昆虫传播,垂直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产蛋母鸡感染AEV后,常通过血液循环将病毒排入蛋内,至少可持续近20天。产蛋母鸡感染后的3周内所产的种蛋均带有病毒,在这些种蛋中的一部分鸡胚可能在孵化过程中死亡,另一些则可以孵化出壳。出壳的雏鸡在1~20日龄将陆续出现典型的AE临床症状。因此,此期种蛋应禁用。产蛋量恢复后,由于母鸡在感染后逐渐产生抗体,因而排毒程度随之减轻,一般在感染3~4周后,种蛋内母源抗体不仅保护雏鸡顺利出壳,并且所产的种蛋及孵出的雏鸡均含有较高的母源抗体,可保护后代雏鸡6周龄内不发病。一般2周龄以内鸡发病多与垂直传播有关,2周龄以上鸡感染多与水平传播有关。

不同日龄的鸡均可感染AEV,但表现各异,只有20天以内的雏鸡感染才会出现AE的典型神经症状,大日龄的鸡具有日龄抵抗性。原因是雏鸡不能建立一定程度的主动免疫来防止病毒在脑内的快速复制,而成鸡自然感染时,免疫系统能够阻止脑部重要区域广泛的病毒复制,因而看不到本病的临床症状。

本病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一年四季均发生,发病率、死亡率与家禽的易感性、病毒毒力和鸡群日龄有关。雏鸡发病率一般为40%~60%,死亡率10%~25%,甚至更高。

【症状】

通过蛋传递而感染的雏鸡,其潜伏期1~7天;通过接触或经口等水平感染的雏鸡,其潜伏期在11天以上(12~30天)。脑内接种1日龄雏鸡,潜伏期5~10天。雏鸡多于1~3周龄发病,极少数雏鸡至7周龄后发病。雏鸡最初表现两眼呆滞、精神沉郁、行动迟缓、站立不稳。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雏开始出现共济失调、头颈震颤,有些病雏翅膀和尾部出现震颤,最后发生瘫痪或衰竭;病雏不愿活动,常以跗关节和胫部着地行走。发病初期有食欲,常有啄食动作,但食入的料很少。当病鸡完全麻痹后,常因无法饮食及相互踩踏而死亡。病愈鸡常发育不良,生长迟缓,并易继发新城疫、大肠杆菌等疫病。

【病变】

无特征性剖检病变,个别病雏可见到脑部的轻度充血,少数病鸡的肌胃肌层出现散在灰白区,严重病死雏常见肝脏脂肪变性、脾脏肿大。

AE主要病变集中发生在CNS和某些脏器(肌胃、胰腺等),而周围神经系统无病变。CNS的特征性病变是非化脓性脑脊髓炎,尤其在小脑延脑和脊髓的灰质中比较明显;脑干延髓和脊髓灰质中,可见神经元细胞中央染色质溶解、胞体肿大、细胞核膨胀和胞核转向细胞体边缘等变化,整个细胞呈均质化或空洞状;小胶质细胞以增生变化为主,小脑皮质分子层、中脑、延脑、脊髓中可见弥漫性或结节性的增生灶;在脑和脊髓所有部分均出现显著的血管浸润,浸润的小淋巴细胞形成“血管套”。内脏器官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结节状增生,无规律分布在全身,集中在腺胃黏膜和肌层、胰腺、肌胃、肝和肾中。

【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规律和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组织学的特征性变化即可做出诊断,确诊应进行病原分离和血清学诊断,注意鉴别诊断。

1.有腿病、瘫痪等症状的疾病

(1)鸡新城疫:常伴有呼吸困难,拉绿粪,存活鸡有头颈扭曲,腺胃及消化道出血,HI抗体明显增高。

(2)维生素B1缺乏症:雏鸡主要表现为头颈扭曲,抬头望天的角弓反张,肌注维生素B1后,大多能较快康复。

(3)维生素B2缺乏症:常发生于2周龄雏鸡,主要表现为绒毛卷曲,脚趾向内侧屈曲,跗关节肿胀和跛行。幼雏维生素B2缺乏通常由于种鸡维生素B2缺乏引起的,每只鸡每天喂服维生素B25mg可得到改善,轻症病例可以康复。

(4)维生素E与微量元素硒缺乏:维生素E与微量元素硒缺乏也有头颈扭曲、前冲、后退、转圈运动等神经症状,但发病龄期大多在3~6周龄。有时可发现胸腹部皮下有蓝紫色胶样液体,常可见到特征性的小脑出血。另外,病鸡群口服或肌注维生素E和亚硒酸钠后,一般不再出现新病例,部分有症状的病鸡尚能康复。

(5)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引起的关节炎:可引起关节的红肿热疼等炎症,症状与AE不同。

(6)病毒性关节炎:自然感染多发于4~7周龄鸡,病鸡跛行,跗关节肿胀,鸡群中有部分鸡发育迟缓、嘴脚苍白、羽毛生长不良等,心肌纤维间有异噬细胞浸润。

(7)马立克病:发病日龄一般比AE晚,而且产生脏器肿瘤和周围神经病变,还有虹膜炎和消化道炎症等,而AE的外周神经系统均不受损伤。

(8)药物中毒:如抗球虫药拉沙星菌素使用时间过长或与氯霉素合用;莫能霉素或盐霉素与红霉素、氯霉素、支原净等同时使用,会使雏鸡脚软、共济失调等。另外,因使用含氟过高的磷酸氢钙而造成的氟中毒,雏鸡腿无力、走路不稳,严重时出现肢行或瘫痪,剖检见鸡胸骨发育与日龄不符,腿骨松软,易折而不断。

此外,还应与霉菌性脑炎等区分。

2.引起产蛋下降,无明显症状和不引起鸡死亡的疾病

(1)产蛋下降综合征:产蛋严重下降,持续时间长,恢复后产蛋很难达到原来水平,且蛋壳变白色,产无壳蛋、软壳蛋或畸形蛋。减蛋后1周取输卵管的刮落物作为病料接种鸭胚,可分离到能凝集鸡红细胞的腺病毒。

(2)传染性支气管炎:有呼吸道症状,产蛋下降,畸形蛋增加,蛋的品质变化,蛋清稀薄如水。

(3)非典型新城疫:只有产蛋下降,鸡无明显的症状,减蛋1周后,HI抗体明显上升。

(4)低致病力毒株引起的禽流感:只引起产蛋下降,通过血清学及病原分离进行鉴别。

【防治】

AE发生后,尚无有效药物可以治疗。对于本病,应采取预防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不从疫区或疫场引进种雏或种蛋,杜绝外来的病原进入。慎用弱毒苗免疫接种,以免向外界散毒。由于该病可垂直传播,故在引进鸡群时要了解鸡群父母代的背景,同时应做好防疫工作,防止雏鸡的发病。

疫苗接种。活疫苗有AE1143株、AEV与鸡痘弱毒二联苗。AE1143株可通过自然扩散感染,常通过饮水法接种,适宜于10~16周龄的种母鸡,接种后1周即可产生抗体,3周后达到较高水平。该苗具有一定的毒力,接种疫苗后1~2周排出的粪便中能分离出AEV,故小于8周龄的鸡不可使用此苗,以免引起发病;处于产蛋期的鸡群也不能接种这种疫苗,否则可能使产蛋量下降10%~15%,且种蛋中携带病毒,持续时间10~14天。3周以下雏鸡对本疫苗较为易感,应禁用。此外,对育成鸡免疫时,要防止病毒污染雏鸡环境。建议免疫时间在10周以上,但不能迟于开产前4周。在接种后不足4周所产的蛋不能用于孵化,以防仔鸡因垂直传播而导致发病。

AE与鸡痘弱毒二联苗,一般于10周龄以上至开产前4周之间进行翼膜刺种。接种后4天,在接种部位出现微肿,结黄色或红色肿起的痘痂,并持续3~4天,第九天于刺种部位形成典型的痘斑为接种成功。因制苗的种毒为鸡胚适应毒株,病毒难以在个体间扩散,没接种的鸡就会处于易感状态。为了避免遗漏接种鸡,应至少抽查鸡群中5%的鸡只进行痘痂检查,无痘痂者应再次接种。使用这种胚适应苗,疫苗在鸡胚连续传代会发生神经适应性,故偶见部分后备鸡群翼翅接种AE苗后2周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的副反应。注意事项同AE1143株。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