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蛋鸡生物安全体系具体措施,包括改善环境条件、隔离消毒控制病原及降低鸡群的易感性。
(一)环境及设施控制
通过良好的建筑及设施配备,防止鸡舍外的有害病原进入鸡群。
1.重视场址选择 距离是传染病传播的天然屏障。在家禽养殖密集地区很难防止某些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不传入邻近养禽场,因此,养禽场最好应远离其他养殖场和交通要道的距离内,并建在上风区,同时应处在地势高燥、采光充足、空气清新、水质良好、土壤未被污染的生态环境地区,远离生活居民区、其他工厂、屠宰场、禽产品加工厂等,这样有利于避免外界与场、场与场之间的疾病传播。
2.场内布局与设计要科学合理 鸡场的布局要根据场区的自然条件、地势地形、主导风向和交通道路等具体情况合理分区规划,应分为生产区、生活区、病畜管理区,间距为100米,并设立有隔离墙和专用门,便于对人员、鸡群、设备、运输、粪污等进行严格控制。对于一条龙企业,应尽量将种鸡场、孵化场、商品代鸡场、饲料场、屠宰加工场等生产环节安排在不同的地方,距离500米以上,并有隔离设施。不同饲养时期的鸡群要分小区规划,区间间距50米,并设置隔离林带。
鸡舍建筑应注意相对密闭性,以便对影响鸡群生产性能和传染病防治的因素(如温度、湿度、通风、光照、气流大小及方向等)进行控制和调节,同时要求鸡舍应具有防鸟、防鼠和防虫的功能。办公和生活场所尽量不受饲料粉尘、粪便气味和其他废弃物的污染。为杜绝各类传染源对鸡群的危害,依地势、风向排列各类禽舍顺序,育雏舍位于上风,顺风向依次为育成舍和成年禽舍。成年禽舍中以种禽为主。种禽舍可与育雏舍并排,但在下风。根据禽场条件,可用林带相隔,拉开距离,使空气自然净化。对人员流动方面的管理,可建隔墙和专门进出口。禽场分区规划的总原则是:人、禽、污三者以人为先,污为后;风与水以风为主的排列顺序。
根据生产流程,饲料库、蛋库和粪场均要靠近生产区,但不能在生产区内,因三者须与场外联系。饲料库、蛋库和粪场为相反的两个末端。
合理设计场内道路。道路是场区之间、建筑物与设施、场内与场外联系的纽带。场内道路应净、污分道:鸡苗车和饲料车走净道,物品一般只进不出,毛鸡车、出粪车和死鸡处理走脏道,两道互不交叉,出入口分开。场区道路要硬化,道路两旁设排水沟,沟底硬化,不积水,有一定坡度,排水方向从清洁区向污染区。
完善禽场的场址环境、场内环境、舍内环境、禽体环境是家禽生物安全的重要措施。
(二)严格的人员、物流控制
人员、物资流动是鸡病传播最大的潜在危险因素,是最难防范和极易忽略的传播媒介,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人、物在鸡病传播中的影响和作用,防止因人、物流动带来的危害。
人员、物流控制主要应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全部生产安排、全体人员的活动,都应服从生物安全要求,减少病原体及其媒介同鸡群接触的可能性。
第二,严格管理,非生产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维修人员须经严格的消毒后方可进入。
第三,严把入口关,在鸡场入口、生产区入口、鸡舍入口、配料间入口,都应设有消毒更衣设施,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贯彻实施。所有进入鸡场的人员要严格遵守卫生安全,经淋浴消毒、更衣后方可入内。如无法进行淋浴,必须更换洁净并经消毒的工作服和工作靴、帽。鸡舍门口设脚踏消毒池或消毒盆,消毒剂每天更换一次。工作人员进入鸡舍必须洗手,脚踏消毒剂,穿工作服、工作靴。工作服不能穿出鸡舍,饲养期间每周至少清洗消毒一次。不同鸡舍的饲养员之间不应串舍,不同功能区人员尽量避免流动。兽医等主管人员进入各类鸡舍时,一定要按场区内走访鸡群的次序按饲养日龄由小到大走访。
第四,饲养人员远离外界禽群,禁止携带与饲养家禽有关的物品进入场区,尤其禁止家禽及其产品进入场内。搞好个人环境卫生。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经常进行生物安全培训,提高防范疾病的卫生意识。对人员流动要做好详细的登记、统计记录,并作为档案保留一定时间。
第五,物品及工具应清洗和消毒,防止在产品流通环节交叉感染。携带入舍的器具和设备都是潜在的病原,所有物品入舍前都必须彻底消毒。场内公用蛋箱、孵化箱、饲料车、运鸡工具,若受污染就会波及全场,所以场内应设各类专用车,舍内各种工具专用固定,严禁串用。进鸡舍的用具必须消毒后方可入舍。
(三)鸡群控制
杜绝鸡群入场前的病原携带,减少鸡群在场内各环节各阶段的病原侵袭,降低鸡群的易感性。鸡群控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从管理水平高、质量信誉好、具有种禽经营许可证、没有垂直传播疾病(鸡白痢、新城疫、禽流感、支原体、禽结核、白血病等)的种鸡场引入种蛋和雏鸡,最好不要同时从两个以上种禽场引种,防止交叉感染。新进鸡群经隔离检疫、健康检查,经兽医确认安全后方可入场继续饲养。
第二,同一场内最好饲养同品种、同日龄的鸡群。
第三,实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最低以栋为单位“全进全出”,最好以场为单位“全进全出”。当鸡群淘汰后,至少有15~20日的清洗、消毒、空圈时间以切断病原体的循环感染和交叉感染。
第四,给鸡群创造一个安静、稳定、舒适的生活环境条件,尽可能减少日常饲养管理中的应激反应,防止生产操作中的污染和感染。做好鸡群的日常观察和健康检查及病情分析,建立免疫和检查档案。减少生产性转群,对物品、设施、工具进行严格清洁消毒处理,减少流通环节的交叉污染。
(四)严格的消毒卫生措施
彻底消毒,从根本上消灭病原并切断疫病传播的“链条”,将病原拒之门外,从而控制疫病的发生。对于鸡场而言,消毒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日常管理工作,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措施。
1.场区内卫生要求 场区内无杂草、无垃圾,不准堆放杂物,每月用3%的热氢氧化钠水泼洒场区地面3次,生活区的各个区域要求整洁卫生,每月消毒2次。
2.鸡舍的清洗和消毒 消毒过程必须按一定程序进行。据资料报道,如进行彻底打扫,可减少约90%的病毒含量;如喷洒常规的消毒药,可降低95%以上病毒:如进行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熏蒸,病毒和细菌的杀灭率达99.9%;如同时使用,则可基本杀灭环境中的病原。因此,禽场消毒的基本程序是:清扫—水冲—喷洒消毒药液—熏蒸。新建鸡场进鸡前,要求舍内干燥后,屋顶、地面用消毒剂消毒一次。饮水器、料桶、其他用具等充分清洗消毒。使用过的鸡场进鸡前,彻底清除一切物品,包括饮水器、料桶、网架或垫料、支架、粪便、羽毛等。清洁是发挥良好消毒作用的基础,因此,一定要彻底清扫鸡舍地面、窗台、屋顶以及每一个角落。然后用高压水枪由上到下,由内向外冲洗。要求无鸡毛、鸡粪和灰尘。待鸡舍干燥后,再用消毒剂从上到下整个鸡舍喷雾消毒一次。撤出的设备,如饮水器、料桶垫网等用消毒液浸泡3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置阳光下暴晒2~3天,再搬入鸡舍。进鸡前一周,封闭门窗,用3倍量的高锰酸钾和福尔马林(每立方米用高锰酸钾21克,福尔马林42毫升)密闭熏蒸24小时(舍内温度22~26 ℃、湿度75%~80%时消毒效果最佳)后,通风2天。此后人员进鸡舍,必须换工作服、工作鞋,脚踏消毒液。
3.环境消毒 禽舍周围每2~3周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消毒或撒生石灰1次,场周围及场内的污水池、排粪坑、下水口每月用漂白粉消毒1次,场及禽舍进出口要设消毒池,放入2%的氢氧化钠溶液,每日更换1次,或放0.2%的新洁尔灭,每3天更换1次,生产区道路每日用0.2%的次氯酸钠喷洒1次。
4.饮水和饲料的消毒 饮水消毒的目的就是彻底杀灭饮用水中的细菌和病毒,尤其是在夏季。家禽的呼吸道疾病除通过空气传播外,还可通过饮水传播。饮水中添加的药物必须对病毒和细菌都有效,长时间使用也不产生耐药性。水中含有大肠杆菌时可用氯进行消毒,水中加漂白粉,使水中含氯量达2~3毫克/千克即可。另外,许多饮水系统无法彻底清洗,尤其是在使用饮水系统投药之后,很多沉积物滞留在系统中很难被清除。所以清除禽舍时,饮水系统的清洁十分重要。
饲料总是被认为是危害家禽健康的可能来源。饲料的污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动物饲料原料,特别是鱼粉、肉粉、骨粉及蛋壳粉;二是来自啮齿类动物及鸟类的粪便;三是来自饲料的加工和运输等。目前对饲料消毒的方法是制成颗粒料,利用加工过程中的高温杀死病原体。防止污染主要是加强饲料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管理措施:配料人员在进饲料厂时,淋浴更衣消毒,换工作服、鞋,脚踏消毒池,饲料运输车辆定期消毒,采用一次性饲料袋等。
条件具备的鸡场,要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和评估。
(五)废弃物及污物处理
粪便、污水、尸体及其他废弃物是防止疾病传播的主要控制对象,是病原体的主要集存地。粪便应及时运到指定地点,进行堆积生物热处理或干燥处理后做农业用肥,不得作为其他动物饲料,所有的废弃物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病死禽严禁食用或乱扔,更不能出售(严禁鸡贩子进场收购),要在离开禽场较远的地方进行高温处理、焚烧或深埋,病禽的毛、血和粪便都应深埋。禽场污水的处理可根据情况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