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一)规模化鸭鹅场的防疫管理和疫病综合防疫体系
    来源:辈宠网

肉鸭鹅生产、肥肝生产均具有饲养周期短的特点,一旦生产期间发生疾病,进行药物治疗容易导致屠体药物残留,无法达到绿色鸭鹅产品的标准。而且随着现代集约化养殖的发展,大型鸭鹅场逐渐增多及规模扩大,鸭鹅病对鸭鹅业的威胁越来越大,绿色鸭鹅养殖中加强疫病的综合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在鸭鹅的疾病防治工作中应注意贯彻 “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 的方针,在注重引进鸭鹅种品质的前提下,既要杜绝生活环境中致病因素的存在和发展,又要加强鸭鹅的营养和体质锻炼,以增强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确保鸭鹅场生产的顺利进行。

1.鸭鹅场址选择与布局要合理

场址选择应考虑: 一是绿色养禽场要求新建家禽饲养场不可位于传统的新城疫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疫区内; 二是地理位置要有利于卫生防疫工作,水源充足,水质优良,环境条件要符合《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 391—2001),供电及交通方便; 三是距离公路、铁路、旅客集散地、畜禽交易市场等应有适当距离; 四是不容易受到现代工业污染; 五是场地的地势要有利于防涝排水、污水处理及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 六是场内建筑物的布局要合理,生产区和生活区要严格划分,而且要有适当距离,彼此间应用围墙隔离,严防闲杂人员随意进出而传播病原,人员、动物和物质运转应采取单一流向,防止污染和疫病传播,同一养禽场内原则上只能饲养一种类型的家禽。建立兽医室、检验室、解剖室和尸体处理室等必要的设施和设备。建立污物处理和净化的必要设备,对鸭鹅场的粪便应合理处理,防止污染周围环境。场内需设置必要的专用饲料运输车辆及中转站和缓冲区,外来运送饲料的车辆不能直接进入场内。

2.把好入口关

大门口严格标示 “防疫重地,谢绝参观”,设专人把守,严禁外来车辆和人员进场; 进入生产区时必须洗手消毒并经消毒通道 (有消毒水池和紫外线) 方可进入。养禽场大门口设消毒池和消毒间,消毒池为水泥结构,要宽于门,长于车轮一圈半,即池长6米、宽3.8米、深0.5米,池内存积有效消毒液。所有人员、车辆及有关用具等均须进行彻底消毒后方准进场。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出生产区,特别情况下,外来人员经淋浴和消毒后并穿戴消毒过的工作服方可进入,同时要做好来访记录。本场人员进场前,要遵守生物防疫程序,经洗澡淋浴、更换干净的工作服 (鞋) 后方可进入生产区。在生产区内,工作人员和来访人员进出每栋禽舍时,必须清洗消毒双手和鞋靴等。

3.防止疫病的交叉感染

养禽场内要分设净道和污道,防治发生污染和疫病传播。场区环境应保持干净无污,要采取措施防止野鸟进入场区,做好灭鼠和灭蚊蝇工作,严防其粪便污染饲料和运动场; 每栋禽舍要实行专人管理,各栋禽舍用具也要专用,严禁饲养员随便乱窜和互相借用工具。饲养管理人员每年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 后才能上岗。养禽场内禁止饲养其他禽类或观赏鸟等动物,以防止交叉感染。采用 “全进全出” 的生产方式,分栋、分单元、分批次、分阶段、分群饲养,以减少不同日龄个体之间接触,避免疾病的垂直传播或横向传播。坚持定期的全场和带鸭鹅消毒,发病期间要天天消毒; 病死鸭鹅和剖解病料必须做无害化处理,不得任其污染环境,造成人为的疾病传播。

养禽场卫生是非常重要的,清洁卫生是控制疾病发生和传播的有效手段,包括禽舍卫生和养禽场环境卫生。保证禽舍卫生,要做到定期清除舍内污物,房顶粉尘、蜘蛛网等,保持舍内空气清洁。保证环境卫生,要做到定期打扫禽舍四周,清除垃圾、散落的饲料和粪便,及时铲除禽舍周围15米内的杂草,平整和清理地面,设立“开阔地”。饲养场院内、禽舍等场所要经常投放符合《农药管理条例》 规定的聚酯类杀虫剂和抗凝血类杀鼠剂等高效低毒药物,灭鼠、灭蚊蝇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4.建立科学严格的消毒制度

做好环境消毒工作是预防疫病发生的前提。对鸭鹅生产的相关环境要建立定期消毒制度。消毒的范围应包括鸭鹅舍、生活环境、孵化室、育雏室、饲养工具、储藏室等。修建鸭鹅舍时,应考虑并实施在进出口处设立进场用的消毒池、洗手间、更衣室等。

(1) 确保有效的消毒效果: 鸭鹅养殖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消毒防腐剂对饲养环境、厩舍和器具进行消毒,但不准对动物直接施用。应选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 规定的百毒杀、漂白粉和卤素类等消毒剂,不能使用酚类消毒剂。要注意定期更换消毒池和消毒盆中的消毒液,防止过期失效。各生产加工场所要统一配备地面冲洗消毒器、火焰消毒器等消毒器械。对舍内带禽消毒,每两天1次,在免疫期前后两天不做。消毒时,要定期轮换使用腐蚀性小、杀菌力强、杀菌谱广、无残毒、安全性强的消毒药。消毒前先要做物理性的清扫冲洗,以防有机物 (如粪、尿、脓血、体液、羽毛等) 的存在,然后再进行喷洒药液消毒。

目前用于养殖场环境消毒的药物有: 醛类 (甲醛、戊二醛)、碱类 (如氢氧化钠、生石灰)、卤素类 (氯制剂有漂白粉、消毒王、灭毒威等,碘制剂有碘三氧)、过氧化物类 (如过氧乙酸)、季铵盐类 (如百毒杀)。消毒前先要做物理性的清扫冲洗,以防有机物 (如粪、尿、脓血、体液、羽毛等)的存在,然后再进行喷洒药液消毒。

(2) 消毒先后要有顺序: 鸭鹅场消毒时要遵循先净道(运送饲料等的道路),后污道 (清粪车行驶的道路); 先后备鸭鹅场区,后成鸭鹅场区; 鸭鹅舍内的消毒桶严禁借用或混用。

(3) 消毒次数: 鸭鹅场内的环境消毒,一般应该每个月消毒1次,在传染病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措施随时消毒。孵化室在孵化前和孵化后各进行1次彻底消毒。育雏室消毒应在入雏前及出雏后各彻底进行1次。一般情况下,鸭鹅舍、运动场、水池,夏季每3天消毒1次,冬季每周消毒1次,半个月饮水消毒1次。垫料粪便勤换勤出。水槽、料槽勤洗勤消毒。遇有疫病,坚持每天带鸭鹅消毒。

5.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鸭鹅群抗病能力

对鸭鹅群进行良好的管理,可以增强鸭鹅自身的抗病能力,是预防各种疾病的重要措施和使疫苗获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注意鸭鹅群的饲养密度,可有效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注意日粮的合理配合,促进鸭鹅的良好生长发育和减少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对饮水器和料槽应定期和及时清理,避免被鸭鹅群践踏和粪便污染,从而有效防止水及饲料污染。

6.切实做好预防接种是预防鸭鹅病流行的关键

绿色养禽场要求任何禽群不得患有鸡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鸭瘟、小鹅瘟和禽衣原体病 (NY/T 473—2001) 附录C。预防接种是有效控制一些严重传染病的最好方法,如预防小鹅瘟、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鹅巴氏杆菌病等。为了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必须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以保护鸭鹅群健康。一个地区鸭鹅群可能发生的传染病不止一种,而可以用来预防这些传染病的疫苗 (菌苗) 的性质不尽相同,因此在鸭鹅体内所产生的抗体能足够抵抗病原微生物侵袭的期限 (免疫期)也不同。

一个合理的免疫程序能够很好地预防疾病的发生,并尽量减少因为疫苗免疫给鸭鹅群造成的应激反应。给鸭鹅群打的预防针既要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又要提高免疫质量,关键要看免疫效果。鸭鹅场可根据疫病的发生种类、特点及当地动物防疫机构制定的免疫程序再结合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疫苗免疫,对鸭鹅群本身也是一种应激,为了减小这种应激,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多维电解质。不同季节,免疫接种要注意必要的细节问题。

7.加强疫病监测管理和疾病的科学防治

养禽场要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及其配套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好本场的疫病监测方案。常规监测的疫病有: 禽流感、鹅副黏膜病毒病、鸭瘟等。监测过后,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处理措施,并将结果报送所在地区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备案。按照 《绿色食品 动物卫生准则》(NY/T473—2001) 附录C要求,任何禽群都不得患有的疾病为鸡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鸭瘟、小鹅瘟、禽衣原体病。

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鸭鹅群的情况,如鸭鹅的精神状态、饮水、食欲、粪便颜色的变化等。如发现异常或怀疑发生疫病时,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立即向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疫情。如经确诊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饲养场应积极配合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对鸭鹅群实施严格的隔离、捕杀措施,对鸭鹅场清洗消毒。病死或淘汰鸭鹅的尸体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并且同群未发病的鸭鹅不得作为绿色食品销售。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