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禽流感(AI)
    来源:辈宠网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急性败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可表现为低致死率的呼吸道感染型和高致死率的急性出血性感染型,以发病突然、头面部水肿、轻重不一的呼吸道症状、产蛋率严重下降及全身败血性病变为特征。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发生了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流感病毒(AIV)对氯仿、乙醚、丙酮等脂溶剂敏感,20%乙醚、40 ℃处理2小时可使病毒裂解,但血凝效价不受影响,反而出现升高。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常用的消毒药、热、紫外线等,均可迅速破坏其感染性。但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自然条件下,存在于鼻腔分泌物和粪便中的病毒,由于受到有机物的保护,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如粪便中的病毒,其传染性可保持30天左右,堆积发酵10~20天后,方可将其灭活。

(一)流行病学

病禽及带毒的禽、鸟均为其主要传染源,已从许多国家的家禽、野禽及野生鸟中分离到了多种A型流感病毒,且多数为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另外,一些观赏鸟类的国际贸易往来也是禽流感病毒的一个来源。

病毒存在于机体内,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结膜排出,污染饲料、饮水、设备、用具等周围环境,健禽则以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的方式,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损伤的皮肤和眼结膜而感染。也可通过吸血昆虫、带毒蛋、带毒鸟而传播。

多种禽类和动物均可感染,以鸡、火鸡最易感。该病常为突然发生,传播迅速,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发生。

(二)临床症状

禽流感的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长的3~5天,其长短与病毒的致病性高低、感染强度、传播途径和易感禽的种类有关。

临床上因感染禽的种类、性别、年龄、并发感染情况及所感染毒株的毒力和其他环境因素等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一般可分为最急性型和急性型两种类型。

最急性型常突然暴发,往往见不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

急性型患禽体温急剧上升,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饮欲增加,鼻窦肿胀,分泌出黏液性鼻液;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打喷嚏、啰音、呼吸困难,重者伸颈张口并发出叫声,头颈部、眼睑及肉髯常发生水肿,眼结膜发炎、流泪或有干酪样物质,水肿严重的可以瞎眼,头部变色呈紫红色,两眼突出,肉髯张开,呈金鱼头(眼)状,无毛部可见皮肤发绀;产蛋率、受精率和孵化率严重下降,持续时间1~2周或更长,有的病禽可出现神经症状和下痢。

以上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能几种同时出现,症状轻重不一,由于感染毒株毒力的不同,死亡率从0~100%不等。

(三)病理变化

禽流感的病理变化,因感染病毒株的毒力强弱、病程长短和禽种的不同而变化不一。参见彩图1~7。

如果感染高致病性毒株,因死亡较快,可能见不到明显的病变。但有些毒株可引起各种各样的充血性、出血性及局部坏死等病变。剖检可见病禽的肉髯、冠水肿,发绀,病程稍长时可见冠内有黄色干酪样物积聚;各黏膜、浆膜及内脏有出血性变化,在十二指肠,尤其是腺胃乳头出血更为严重,肌胃角质层下也常有出血点;肝、脾、肾、心脏上还常见有黄灰色的变性坏死性病灶,心包肥厚、积液,心肌弛缓、柔软,还可见到气囊、腹膜和输卵管中有灰黄色的渗出物积聚。

由低致病性毒株引起的最显著的病变是在泌尿生殖系统。可见卵泡畸变,发育停止、出血、坏死及破裂,卵巢绝大多数严重萎缩,几乎见不到成熟的卵泡,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停顿的卵泡,有的停滞在输卵管内被包裹成大的结块,有的脱落在腹腔内,形成不同程度的卵黄性腹膜炎。或在气囊内有大量黄色渗出液及纤维素性渗出物积聚,形成气囊炎,表现囊部增厚,覆有大量渗出物。输卵管黏膜皱襞顶点充血、出血乃至坏死,且常发生水肿,内有似豆腐脑样、蛋清样或干酪样渗出物。公鸡常见睾丸充血肿大乃至出血。

(四)诊断

由于禽流感症状和病变轻重不一,变化较大,且无典型性,同时还有与本病相类似的鸡病甚多,再加上并发感染和继发感染的存在,所以确诊必须依靠病毒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

1.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分离病毒用的病料多从气管、泄殖腔及输卵管采取,黏液及内容物以灭菌的棉拭子采取,然后置于加有青霉素、链霉素的生理盐水中浸泡30~60分钟,离心沉淀,其上清液为分离病毒用的接种材料;气管组织及输卵管组织应先剪碎、研磨,以加有青霉素、链霉素的生理盐水制成5~10倍稀释的乳剂,反复冻融三次,然后离心沉淀,取其上清液为接种材料。

取已制备好的接种材料0.2毫升,以尿囊腔途径接种于9~11日龄鸡胚,于35 ℃下继续孵育。24小时内死亡的胚弃去不用,在2~3天内死亡的鸡胚,无菌收取其尿囊液和羊水,进行血凝试验(HA),如接种4天后仍未死亡,可取其尿囊液或羊水,继续盲传数代,每代均应进行血凝试验。

当确定尿囊液或羊水具有血凝活性后,还要鉴别是否由副黏病毒鸡新城疫病毒(NDV)所致。因此,首先要用ND抗血清进行血凝抑制试验,以排除NDV的存在,如果NDV血凝抑制阴性,方可进行下一步鉴定工作,即应用双向扩散、免疫电泳、中和试验等方法来检测禽流感病毒的型特异性核心抗原(NP,A型流感病毒都具有相同的型特异性核心抗原)。

如果对分离出的流感病毒需进一步进行亚型的鉴定,可应用一系列已知的抗不同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血清,以血凝抑制试验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来分别测定其HA型别和NA型别。

2.血清学试验:

(1)血凝(HA)试验和血凝抑制(HI)试验:应用HA试验和HI试验可证实流感病毒的血凝活性及排除新城疫病毒。HI试验除常量法和微量法外,还可以用最简单的平板法,即取1∶10稀释的鸡血清(最好是SPF鸡)和新城疫阳性血清各1滴,分别滴于瓷板上,再各加1滴已证实有血凝活性的鸡胚尿囊液,混合后各加1滴5%的鸡红细胞悬液,若两份血清均出现血凝现象,则表明尿囊液中不含有新城疫病毒,若新城疫阳性血清出现血凝抑制现象,则表明尿囊液中含新城疫病毒。

许多禽类血清(包括其他多种动物血清)均含有非特异性的抑制素,这是一种与红细胞表面受体相似的黏蛋白物质,能与红细胞表面受体竞争性地吸附病毒表面的血凝素。因此,在进行HI试验时,最好要除去这些非特异性的血凝抑制素,常用的处理方法有受体破坏酶(RDE)法(霍乱滤液)和高碘酸钠法。

(2)琼脂扩散试验(AGID):对于流感病毒型的鉴定,应用琼脂扩散法要比血凝抑制试验简便和快速。

由于所有的流感病毒(AIV)亚型都具有特异性共同抗原(即AIV的核心抗原NP或MP,其保守性很强,基本上不发生变异),所以,可用一种AIV的抗原或抗血清对所有A型流感病毒的抗体或抗原进行鉴定。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目前由于AIV全病毒作为包被抗原建立的ELISA方法存在生物安全性问题,应用AIV 型特异性蛋白及其单抗建立ELISA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证明,基于此建立的ELISA可对不同鸡群的AIV做出敏感快速诊断。

除血凝、血凝抑制试验、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外,对于禽流感的诊断,还可应用中和试验、荧光抗体试验以及RT-PCR检测方法。

另外,由于禽种类的差异,其免疫反应是不一致的,在进行血清学试验时应注意。

(五)防治

由于禽流感病毒变异频繁,对病毒的动物宿主范围变化规律不清楚,人、禽和猪等混杂和接触危险持续存在,因此产生全球大流行的病毒株的危险性依然存在。目前禽流感的防治均按照《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GB/T 1942—2004)实施。

主要采取扑杀、强制性免疫和生物安全相结合的扑灭措施,同时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专家建议,免疫接种可作为扑杀的补充手段。

1.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是提高机体特异性抵抗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接种同亚型的禽流感油乳剂灭活疫苗,对禽流感的感染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对于禽流感来说,由于AIV有十几个血清型,毒力差异很大,且极易发生抗原变异,各型与亚型之间不存在交互免疫性,故给疫苗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有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研制的H5N1亚型重组禽流感灭活疫苗和H5亚型重组禽痘病毒活载体疫苗,达到国际水平。H5N1亚型重组禽流感灭活疫苗对禽类和哺乳动物高度安全,抗原针对性强,免疫效力高,对鸡的免疫保护期长达10个月以上。H5亚型重组禽痘病毒活载体疫苗免疫接种后不产生针对流感病毒核蛋白的抗体,不影响疫情监测,具有安全、高效、免疫效力产生快、免疫保护期长及免疫接种成本低等特点。

2.控制扑灭措施:严格按照《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判断及扑灭技术规范》(NY/T 764—2004)处理。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及时上报疫情。组织专家到现场诊断,对怀疑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及时采集病料送省级实验室进行血清学检测(水禽不能采用琼脂扩散实验),诊断结果为阳性的,可确定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对疑似病例必须派专人将病料送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并将结论报农业部;农业部最终确认或排除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