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谷实类
谷实类的营养特点是淀粉含量高,一般占干物质的50%以上;粗纤维含量较低,为2%~6%,因而谷实类子实中各种成分的消化利用率高,可利用能值比较高。然而,谷实类的蛋白质含量低,且品质较差(主要表现在其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不平衡,尤其赖氨酸含量较低),蛋白质含量一般在10%左右(7%~13%),单纯依靠谷实类难以满足水禽的蛋白质要求。矿物质含量不平衡,钙一般低于0.1%,而磷高达0.3%~0.5%,但是其中主要是家禽利用效率很低的植酸磷。维生素含量不平衡,一般含维生素B1、烟酸、维生素E较多,而维生素B2、维生素D和维生素A较缺乏。在水禽生产中常用的谷实类饲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1)玉米 玉米是畜禽生产中使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饲料粮,世界上玉米的用途为:70%~75%作为饲料,15%~20%作为粮食,10%~15%作为工业原料。玉米是畜禽饲料中用量最大的饲料粮,因而被称为“饲料之王”。
玉米可利用能值在谷实类中居首位,以水禽生产为例其代谢能值达到14兆焦/千克;粗纤维含量少,仅有2%左右,而无氮浸出物高达72%,而且主要是淀粉,消化率高;脂肪含量高达3.5%~4.5%;其中亚油酸(必需脂肪酸)含量高达2%,在谷类子实中属于最高者,在配合饲料中使用50%的玉米就能够满足水禽对亚油酸的需要。
但是,玉米的蛋白质含量低(7%~9%),而且品质差,缺乏赖氨酸和色氨酸。含水溶性维生素B1较多,而维生素B2和烟酸少。玉米含钙极少,仅0.02%左右,含磷约0.25%,其中植酸磷占50%~60%。铁、铜、锰、锌、硒等微量元素含量也较低。黄玉米含色素较多,对蛋黄着色有显著影响,其效果优于苜蓿粉和蚕粪类胡萝卜素。
近几年来我国培育出了一些新品种,如高赖氨酸玉米(赖氨酸和色氨酸含量比普通玉米高50%以上)、高蛋白玉米(粗蛋白质达17.0%),高油脂玉米(脂肪含量比普通玉米高1%~4%)。这些玉米品种对改善配合料的品质,减少蛋白质饲料的用量有重要意义。
玉米子实外壳有一层釉质,可防止子实内水分的散失,因而很难干燥。在高温环境中,含水量高的玉米,不仅养分含量降低,而且容易滋生霉菌,引起腐败变质,甚至引起霉菌毒素中毒。入仓的玉米含水量应小于14%。随贮存期延长,玉米的品质相应变差,特别是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E和色素含量下降,有效能值降低。如果同时滋生霉菌等,则品质进一步恶化。
有些鸭饲养户习惯单纯用开水烫过的玉米碎粒作为雏鸭的开食料,这是很不科学的,因为玉米的营养成分很不平衡,必须与其他各种饲料原料配合使用。玉米在瘤头鸭配合料中用量为40%~70%。可根据鸭的大小将玉米粉碎成粗粉,用于生产配合料。
(2)小麦 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用小麦作饲料,但如果小麦的价格低于玉米,也可用小麦作饲料,而且在鸭生产中适当使用一些小麦或其加工副产品对其生产也是有利的。小麦和玉米一样,钙少磷多,且磷主要是植酸磷。与玉米相比,小麦中脂肪含量较低,粗纤维含量较高,因此其能值较低;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比玉米高,氨基酸的组成也优于玉米。
小麦等量取代玉米时,饲喂效果不如玉米,仅及玉米的90%左右,并容易产生饲料转化率下降、排黏粪、垫料过湿、氨气过多、生长受抑制、跗关节损伤和胸部水疱发病率增加,宰后等级下降、产脏蛋、蛋黄颜色浅等问题。其原因在于小麦中含有一定量的非淀粉多糖。目前,提高小麦饲喂效果的有效措施是:在小麦日粮中添加特异性的木聚糖酶,可减少食糜黏度,提高养分利用率和鸭的生产性能。
(3)大麦 大麦包括皮大麦(普通大麦)和裸大麦两种。裸大麦能值高于皮大麦,仅次于玉米。大麦的蛋白质平均含量为11%,最高可达20.3%,氨基酸组成中赖氨酸、色氨酸、异亮氨酸等含量高于玉米,大麦是能量饲料中蛋白质品质较好的一种。粗脂肪含量约2%,低于玉米的含量;脂肪酸中一半以上的是亚油酸。裸大麦的粗纤维含量为2.0%左右,与玉米差不多;皮大麦的粗纤维含量比裸大麦高1倍多,最高达5.9%。二者的无氮浸出物含量均在67%以上,主要成分是淀粉,能值较高。
大麦中存在的可溶性多糖在消化道中能使食糜黏稠度增加,好像形成一张渔网能网住食糜中的养分,而减少养分与消化酶接触的机全,从而降低饲料养分消化率。在大麦日粮中添加特异性复合酶制剂,就能明显降低前肠食糜黏稠度,消除大麦的负效应。饲料中大麦用量控制在10%以下一般不会影响饲喂效果。
大麦使用时一般都是带壳的,在配制瘤头鸭料时应粉碎成粗粉或进行压扁处理,但是粉碎过细既影响适口性,又影响消化率。
(4)稻谷、糙米及碎米 稻谷为带外壳的水稻子实。以稻谷加工程序而言,稻谷去壳后为糙米,糙米去米糠为大米,留存在0.2毫米及0.1毫米圆孔筛下的米粒分别为大碎米和小碎米。
除了用稻谷加工副产品如碎米、米糠作为饲料外,一般稻、米不作为饲料,但食用品质较差的稻米也可用作配制鸭饲料。
稻谷由于有一层坚硬的外壳,因而其中粗蛋白质和限制性氨基酸的含量均较低,粗纤维含量高,有效能值在各种谷实饲料中也是较低的一种,与燕麦子实相似。但是,相对于鸡而言,水禽对稻谷的消化率较高,这主要是因为水禽肌胃的收缩力大、内压高,破碎稻壳的能力强。但是糙米及碎米是经过脱去外壳的,故有效能值比稻谷高,稻谷的矿物质中含有较多的硅酸盐。
(5)次粉 次粉通常是指小麦加工中没有食用价值的面粉,包括含少量沙土的低值面粉。如果含土量较大,如扫地粉,则称之为土面。但也有将在精制面粉中出麸率很高的细麦麸称之为次粉,细麦麸中含有较多的面粉,有效能值及粗蛋白质介于小麦与麦麸之间。
次粉同样有与大麦、小麦相似的缺陷。目前我国不少养鸭户习惯于用次粉配制产蛋鸭配合饲料,认为是一种比较廉价的原料。事实上,次粉除了易形成黏性食糜、影响消化外,还有因加工原因,成分变异较大,用以配制饲料易造成鸭生产性能不稳定等问题。在传统肉鸭饲养法上,常用一部分次粉或土面配制填饲期饲料,能大大降低填饲期的饲料成本。
次粉在鸭饲料中的用量一般为10%~40%。
2.糠麸类
(1)米糠及米糠饼 米糠是糙米加工精米时分离出的种皮、糊粉层与胚三个部分的混合物。其营养价值视精制程度而异,加工精米越白,米糠的能值越高,一般每100千克糙米可出米糠7千克。米糠与砻糠有着本质的差别,后者主要是由稻子的外壳组成的,对于鸭来说营养价值极低。
米糠中含有17%左右的粗脂肪,因此代谢能比较高(约为11.34兆焦/千克),油脂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易被氧化酸败,不易保存,必须在新鲜的情况下使用。另外,米糠还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其活性很高,饲用量过大或贮藏不当均会抑制家禽正常生长。米糠榨油后,虽然能量有所降低,但有利于保存。
米糠在鸭饲料中应用不多,应避免在雏鸭饲料中使用,在育肥或产蛋鸭饲料中用量不宜超过7%,在非繁殖期的种鸭饲料中可以适当增大用量。
(2)小麦麸 小麦麸俗称麸皮,是以小麦子实为原料加工制粉后的副产品之一。若生产精白面粉,出麸率高,其麸的营养价值也高;若生产标准面粉,出麸率较低,这种麸子的营养价值也较低。出麸率高则其中所含的淀粉和蛋白质等易消化物的含量也高,粗纤维的含量则相应降低。目前面粉业小麦的出麸率在15%以上。
麦麸的粗纤维含量较高,有效能值较低,属于低能饲料。麦麸含有丰富的铁、锌、锰等微量元素,也富含维生素E、尼克酸和胆碱。麦麸中磷含量虽然高,但其质量不高,大部分是植酸磷,不能被鸭有效利用,而且还会妨碍其他矿物质元素(如锌、钙等)的吸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植酸酶则可以降解植酸以释放出其中的磷,供家禽利用。
由于小麦麸有效能值较低,在雏鸭饲料中不宜使用太多,成年肉种鸭和非繁殖期的鸭饲料中可以适当增加用量。
3.豆类作物子实饲料
包括豆类和油料作物子实及榨油副产品。豆类和油料作物子实多数直接被人类食用或榨油,只有少数用作饲料。它们的营养特点是:蛋白质含量丰富,品质较好,如大豆、蚕豆、豌豆的赖氨酸含量高。
(1)大豆 大豆是蛋白质含量和能量水平都比较高的一种豆类子实,其中粗蛋白质的含量约为35%、脂肪含量约为17%。但是,生大豆含有一些毒性物质,可通过热处理,使有害物质丧失活性。生大豆中的脲酶,会引起雏禽下痢,蛋禽产蛋率下降,会形成氨中毒,抗胰蛋白酶会妨碍蛋白质的消化。豆科子实不宜整粒饲喂,否则消化率低,有的甚至不能消化。若经粉碎或压扁,则消化率可显著提高。但粉碎后易氧化酸败,应及时饲喂,不宜久存。优质大豆呈黄色,粒为圆形、椭圆形,表面光滑有光泽。
目前,一些生产单位将大豆经过加热挤压处理后用于饲料配制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2)豌豆、黑豆 豌豆、黑豆的营养价值低于大豆,一方面它们的蛋白质含量较低,再者脂肪含量也少。豌豆中还含有较多的非淀粉多糖,其消化率较低。
(3)芝麻和油菜子 芝麻和油菜子在特殊情况下经过炒熟后加入饲料中,可以帮助鸭群提高羽毛的完整性和沥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