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肠道传染病。临诊上以病猪呕吐、严重腹泻和失水为特征。不同品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发病,2周龄内仔猪死亡率高;架子猪、成年猪感染率、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一般呈良性经过。主要病变为卡他性胃肠炎。近年来发现,某些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基因缺失毒株还可导致猪只出现严重程度不等的呼吸道感染。
1946年美国首次报道该病目前分布于世界许多养猪国家,其猪群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9%~100%不等。我国许多地区也有该病的流行,我国将其列为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
一、病 原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该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80~120 nm,有囊膜,其表面附有纤突。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发现了该病毒的变异株,即猪呼吸道冠状病毒。
TGEV不耐热,加热56 ℃45 min或65 ℃10 min即全部灭活。病毒在pH4~9时稳定,而低温条件下,pH值为3.0时也较为稳定。病毒对光敏感,在阳光下6 h即可灭活。在冻结保存时极为稳定,冻干毒在-20 ℃时保存2年滴度不发生明显改变。该病毒对许多消毒剂也较敏感,可被去氧胆酸钠、福尔马林、氢氧化钠等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易感动物
本病仅发生于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均可感染发病。在新疫区,在短期内能引起各种年龄的猪100%发病,日龄越小,病情愈重,死亡率也愈高,2周龄内的仔猪死亡率达90%~100%。康复仔猪生长迟缓,在疫区的猪群中,患病仔猪较少,但断奶仔猪有时死亡率达50%。母猪及成年猪症状轻,多可自然康复,可长期带毒。
(二)传染源
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
(三)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在猪群中水平传播。猪群的传染来源多数是引入的带毒猪或处于潜伏期的感染猪。另外,其他动物如猫、犬、狐狸、燕、八哥等也可携带病毒,能够间接地造成本病的传播和蔓延。
(四)流行特点
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从每年的11月份至次年的4月份发病最多。本病的流行形式有两种,新疫区通常呈流行性发生,传播迅速,使各年龄组的猪群发病;在老疫区则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性,发病率低。
三、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短,一般为15 h至3 d。
该病主要发生于易感猪只数量较多的猪场或地区,不同年龄猪都可迅速感染发病。仔猪感染后的典型症状是短暂呕吐后,很快出现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绿色或白色,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严重脱水,病猪极度口渴,体重快速下降。2周龄以内仔猪发病率、死亡率极高,多数7日龄以内仔猪在首次出现临床症状后2~7 d死亡;而超过3周龄哺乳仔猪多数可以存活,但生长发育不良;架子猪、育肥猪和母猪的临床表现比较轻,可见食欲不佳,偶见呕吐,腹泻1~8 d可康复,有应激因素参与或继发感染时死亡率可能增加;哺乳母猪则可表现为发热、无乳、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这可能是因其与感染仔猪接触过于频繁有关。
四、病理变化
尸体脱水明显,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眼观胃内容物呈鲜黄色(仔猪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整个小肠气性膨胀,肠管扩张,内容物稀薄,呈黄色,泡沫状,肠壁菲薄呈透明状,弹性降低。部分病例肠道充血、胃底黏膜潮红充血、小点状或斑状出血,并有黏液覆盖。有时日龄较大的猪只胃黏膜有溃疡灶,且靠近幽门区有较大的坏死区。脾脏和淋巴结肿大,肾包膜下偶尔有出血变化。
特征性变化主要见于小肠,解剖时取一段,用生理盐水轻轻洗去肠内容物,置平皿中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在解剖镜下观察,健康猪空肠绒毛呈棒状,均匀,密集,可随水的振动而摆动,而患本病的猪小肠绒毛变短,粗细不均,甚至大面积绒毛仅富有痕迹或消失。
五、诊 断
(一)临诊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可作出初步诊断。
(二)实验室诊断
1.病原诊断
可用免疫荧光(IF)或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检测病毒抗原,其中以前者最为常用。此外,可通过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的双夹心ELISA、核酸探针技术检测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抗原。
2.血清学试验
常用的方法包括血清中和试验、ELISA、间接血凝抑制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检测血清中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抗体。
(三)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感染、仔猪白痢、仔猪黄痢、仔猪红痢、仔猪副伤寒和猪痢疾等作区别诊断。见表3-3。
表3-3 猪8种腹泻病状类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病名 | 病原 | 流行特点 | 主要症状 | 主要病变 | 实验室 诊断 | 防 治 |
猪瘟 | 猪瘟病毒 | 仅猪发病,不分年龄、性别、品种,无季节性,感染、发病、死亡率都高,流行广,流行期长,易继发、混合感染,传播途径多;因免疫压力,多为温和型表现 | 高热(41 ℃以上)不退,先便秘、后腹泻;站立不稳;颈部、皮下、四肢内侧皮肤发绀、出血;公猪包皮积尿;脓性结膜炎;个别有神经症状;孕猪可有流产 | 皮肤、黏膜、浆膜、喉头、肾、膀胱和大肠黏膜有出血斑点;淋巴结切面大理石样;脾边缘梗死;大肠有纽扣状溃疡;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等 | 分离病毒,测定抗体,接种家兔 | 无法治疗,主要依靠疫苗预防和免疫接种 |
猪副伤寒 | 沙门氏菌 | 2~4月龄猪多发,地方流行性,发病与气候、环境、饲养管理等有关,流行期长 | 高热,腹痛,腹泻,耳根、胸前、腹下发绀,慢性者皮肤坏死 | 胃肠道卡他、出血及坏死性炎症,实质器官和淋巴结出血坏死 | 涂片镜检,分离鉴定 | 广谱抗生素有效,疫苗预防 |
仔猪黄痢 | 大肠杆菌 | 1周龄内仔猪多见,地方流行性,产仔季节多见,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 发病突然,排黄色水样稀粪,带气泡,凝乳块,有恶臭,脱水,消瘦,病程1~2 d,来不及治疗,病死率90%以上 | 脱水,小肠有黄色液体和气体,肠壁变薄,有出血点,胃底有出血点,淋巴结出血 | 分离细菌 | 广谱抗生素有效,疫苗预防 |
仔猪白痢 | 大肠杆菌 | 10~30日龄多见,地方流行性,发病率高,病死率低 | 白色浆糊状稀粪,有恶臭,发育迟滞,易继发其他疾病 | 小肠卡他性炎症,结肠充满糊状内容物 | 分离细菌 | 广谱抗生素有效,疫苗预防 |
仔猪红痢 | 魏氏梭菌 | 3日龄内仔猪多发,多由母猪乳头传播,病死率高 | 红色血痢,带有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组织碎片,脱水,消瘦,迅速死亡 | 小肠鼓胀,内容物红色,有气泡,肠黏膜出血坏死 | 分离细菌,接种动物 | 治疗无效,疫苗预防 |
猪痢疾 | 螺旋体 | 2~4月龄猪多发,传播慢,流行期长,发病率高,病死率低 | 腹泻,粪便呈胶冻状,带多量黏液及血液 | 大肠黏膜出血性、坏死性、纤维素性炎症 | 分离细菌,涂片镜检 | 广谱抗生素有效,疫苗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