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的临床检查法主要包括:问诊、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这些方法简单、方便、实用,不需要特殊的器械,因此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1. 问诊 就是以询问的方式,听取畜主或饲养管理人员关于病畜发病情况和经过的介绍。问诊的主要内容包括病畜登记、了解病史以及饲养管理情况。
(1)病畜登记 是系统地将病畜所属单位、畜别、品种、性别、毛色、用途等与诊疗有关的特征记录下来。
(2)了解病史 病畜登记后,立即向畜主询问病畜的发病经过情况。询问的重点是发病的时间、地点,发病后表现的症状;目前与开始发病时疾病程度的比较,是减轻还是加重,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症状等;是否经过治疗,用的什么药,采取何种方法,治疗效果如何等;畜群中同种牲畜是否有类似疾病的发生,发病多少,死亡情况如何,死后尸体怎样处理的,在附近场、户有什么疾病流行等。
(3)饲养管理情况 了解病畜日粮种类、数量与质量。如饲料品质不佳与口粮配合不当,常是营养不良、消化紊乱、代谢病的根本原因;饲料发霉,加工或调制方法的失误,可成为饲料中毒的条件。畜舍的卫生和环境条件、运动场、牧场的地理情况、附近厂矿的“三废”(废水、废气及污物)的处理等,在推断病因上,应给予特别注意。此外,对牲畜的使役、奶牛的泌乳量、运动情况,以及畜群组成和繁育方法,都需通过问诊的方式了解。
问诊的内容是很广泛的,要有针对性的询问。问诊的态度要诚恳热情,对问诊材料的评估应客观,并取其有用的部分。
2.视诊 视诊是接触病畜,进行客观检查的第一个步骤。用肉眼直接观察或利用内窥镜等器械而间接地观察病畜的状态和病变,经常可搜集到很重要的症状资料。
(1)观察其整体状态 如体格的大小,发育的程度,营养的状况,体质的强弱,躯体的结构,胸腹及肢体的匀称性等。一般急性病,如急性瘤胃鼓气、急性炭疽,病畜体况仍然肥壮;而一般慢性病,如代谢性疾病、寄生虫病等,病畜体多表现瘦弱。
(2)判断其精神及体态、姿势、运动和行为 如精神沉郁或兴奋,静止时的姿势改变或运动中步态的变化,是否有瘸腿、腹痛不安等病理性行为等。
(3)发现被毛和黏膜的病变 健康动物被毛平整,富有光泽,不易脱落,结膜粉红色;而患病后,被毛粗乱蓬松,失去光泽,结膜出现蓝紫、潮红、发黄以及出血点或出血斑。
(4)了解体表的创伤、溃疡、疹疱、肿物等 外科病变的位置、大小、形状和特点,以及皮肤的颜色及特性。
(5)检查某些与外界交通的体腔 如口腔、鼻腔、咽喉及阴道等。注意其黏膜的颜色改变及完整性的破坏,确定其分泌物、渗出物的数量、性质及其混杂物。
(6)注意某些生理活动的异常 如呼吸是否正常,有无喘气或咳嗽,采食、咀嚼、吞咽、反刍等有无障碍,了解有无呕吐、腹泻,排粪、排尿的状态及粪便、尿液的数量、性质与混有物。
视诊应在光线充足的适宜场地进行。一般来说是先群体后个体,先整体后各部,逐渐缩小诊断范围。意思就是,对群居家畜来说,要先观察整个群体,发现其中的患病个体;对于单个病畜进行视诊时,首先要整体观察,然后再对发病部位认真仔细地检查。具体的方法是,检查者站在病畜左前1~2m的地方,观察病畜的精神、营养、姿势、被毛,然后由前向左后方边走边看。走到正后方时,特别应注意观察尾部、会阴部,并对照观察胸部、腹部及臀部状态和对称性,再由右侧到正前方。最后牵遛、观察步样,然后详细观察病畜被毛、皮肤、黏膜、粪尿等情况。视诊观察力的敏锐性及判断的准确性,必须在经常不断的临诊实践中,加以锻炼与提高。
3. 触诊 主要是用于直接触摸、并稍加压力,以便确定被检查的各个器官或组织是否正常。
(1)检查动物的体表状态 如体表的温度、湿度,皮肤与皮下组织的厚度、弹性、硬度;浅在淋巴结及局部病变(肿物)的大小、形状、位置、温度、移动性和疼痛反应等。
(2)感知动物心搏动 反刍兽瘤胃的生理性或病理性冲动。如在心区检查心搏动(大家畜以浅在动脉的脉搏代替),判定其强度、频率及节律;对反刍兽检查瘤胃,判定其蠕动次数及力量强度。
(3)腹部触诊 除可判定腹壁的紧张度及敏感性外,牛或其他中小动物,可通过软腹壁进行深部触诊,感知腹膜状态(如腹水),胃的内容物与性状,肝、脾的边缘及硬度,肾脏、膀胱以及母畜子宫与妊娠情况;对马属动物,通过直肠进行内部触诊,这对后部腹腔器官与盆腔器官的疾病诊断十分重要,特别在马、骡腹痛病的诊断及产科学上的应用尤具特殊意义。
(4)触诊也是一种机械刺激 根据动物对此刺激所表现的反应,来断定其感受力与敏感性,借此确定疾病发生的部位。如检查胸壁、网胃或肝区的疼痛反应,腰背与脊髓的反射,体表局部病变的敏感性等。
检查体表的温、湿度,应以手背进行;检查局部与肿物的硬度和性状,应以手指进行轻压或柔捏;以刺激为目的而欲判定病畜的敏感性时,在触诊的同时须注意病畜的反应及头部、肢体的动作;内脏器官的深部触诊包括按压触诊法(把手掌平放于被检部位,轻轻按压,以感知其内容物的性状与敏感性;适用于胸、腹壁及中小动物腹腔器官和内容物的检查),冲击触诊法(以拳或手掌在被检部位连续2~3次用力冲击,以感知腹腔深部器官的性状与腹膜腔的状态),切入触诊法(以一个或几个并拢的手指,沿一定部位进行切入,以感知内部器官的性状,适用于肝、脾边缘的检查)。
为了检查某些管道(如食管、瘘管等)的情况,可借助探管或探针来进行间接触诊。
小知识
触诊可能表现的病理变化
1. 捏粉样感觉 触之稍软、弹性降低,指压留痕,如生面团状,可见于皮下水肿。
2. 波动感 行间歇性触诊有液体波动的感觉,可见于体腔积液及体液在组织间蓄积时,如腹腔积液、血肿、脓肿、淋巴外渗、蜂窝织炎等。
3.捻发音 触诊柔软且稍有弹性,并感到有气体向邻近组织窜动,同时能听到类似用手捻转头发的声音,这是由于组织间隙聚集有气体之缘故。见于皮下气肿、气肿疽及恶性水肿等。
4. 坚实感 触诊有坚实、致密、硬固的感觉。见于肠便秘、瘤胃积食、蜂窝织炎的早期、慢性皮炎及结缔组织增生时。
触诊时注意,应做到先健区后病区,先周围后中心,先浅后深,先轻后重。
4. 叩诊 叩诊是对动物体表的某一部位进行叩击,借以引起其振动并发生音响,根据产生音响的特性,去判断被检查的器官、组织的物理状态的一种方法。叩诊可分为直接叩诊与间接叩诊法。
(1)直接叩诊法 即用一个或数个并拢且呈屈曲的手指,向动物体表的一定音位轻轻叩击。可用于检查肠鼓气时的鼓响音及弹性,诊查鼻窦、喉囊时也可用之。
(2)间接叩诊法 其特点是在被叩击的体表部位上,先放一振动能力较强的附加物,而后向这一附加物体上叩击。间接叩诊的具体方法,主要有指指叩诊法及槌板叩诊法。前者以检查者左手的中指代替叩诊板;后者的叩诊锤一般是金属制作,在它的顶端嵌有软硬适度的橡胶头。小动物常用指指叩诊,大动物使用叩诊器叩诊。根据被叩组织是否含有气体以及含气量的多少,可分为以下几种:
1)清音 叩击健康动物的肺呈清音。其特征是音响强、音调低、清晰而持续时间长。
2)浊音 叩击不含气体组织(臀部肌肉)呈浊音。其特征是音调低、音响弱而钝,肺部大面积炎症浸润时叩诊呈浊音。
3)半浊音 介于清音和浊音之间的声音。其特征是音响较弱,稍带清音调叩打肺缘时呈半浊音。
4)鼓音 叩击含有多量气体而组织弹性稍松弛的空腔呈鼓音。其特征是振动有规则,类似敲鼓的声音。健康牛、羊的瘤胃及马的盲肠基底部呈鼓音。
叩诊时宜在肃静场地进行。叩击时间间隔均等。叩诊力量大小要一致,必要时要对照叩诊。
小知识
叩诊的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
叩诊板和用做叩诊板的手指要密贴动物体表,毛长者要分开被毛,体瘦者叩诊板要沿肋间竖放,使板与体壁间不留空隙。
叩诊板不应过于用力压迫。除作叩诊板的手指外,其余不应接触体壁,以免影响组织振动。
叩诊锤要垂直叩在叩诊板上,用力轻重,应视病变的深浅及范围的大小而灵活掌握。病变深、范围大的可重叩,反之应轻叩;但不论什么情况,都不能过于重叩,尤其在判定病健组织界限时,要轻重适当。
叩诊时要以腕关节为轴,用手腕的力量,有节奏地短促而有间歇地叩击,每处叩击2~3次。
当发现异常叩诊音时,应与健康部位及相对称的部位进行比较叩诊。
5. 听诊 听诊就是听取动物心、肺、胃肠等器官在生理、病理情况发生的音响,根据音响的性质以判断发病器官的病理变化。直接用耳听取音响的,称为直接听诊,主要用于听取病畜的喘气、咳嗽、嗳气、磨牙等声音。用听诊器进行听诊的称为间接听诊,主要用于心、肺及胃肠的检查。
听诊应选择安静的场所进行,检查时注意力集中,应熟悉正常的各种声音、以区别各病理音响。
6.嗅诊 嗅诊是用鼻嗅闻患畜的排泄物、分泌物、呼出气味以及深入畜舍了解卫生情况,检查是否发霉等的一种方法。肺坏疽,鼻液带有腐败性恶臭;酮血病时呼出气体带有丙酮味;胃肠炎时,粪便腥臭或恶臭;尿毒症时皮肤及汗液有尿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