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科中对动物致病的包括两个属:即哺乳动物腺病毒属和禽腺病毒属。禽腺病毒属分为三个群:Ⅰ群是从鸡、火鸡、鹅和鹌鹑的呼吸道感染分离出的禽腺病毒,有共同的群特异性抗原;Ⅱ群包括火鸡出血性肠炎病毒、鸡大脾病病毒和雉大理石脾病毒,它含有与Ⅰ群腺病毒不同的群特异性抗原;Ⅲ群是从鸡产蛋下降综合征和鸭分离到的腺病毒,它仅含有部分的Ⅰ群腺病毒共同抗原,现已知禽腺病毒有12个血清型,能引起多种禽类的几种疾病。与Ⅱ、Ⅲ群病毒不同,Ⅰ群腺病毒作为病原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作为自然感染的原发性病原尚有争议。一般认为它可引起包涵体肝炎,它在IBD和CIA中起继发或协同致病作用。Ⅰ型腺病毒还可引起产蛋下降,饲料转化率下降,生长迟缓和呼吸道疾病等。在禽腺病毒感染中对鸡危害严重的有鸡包涵体肝炎、产蛋下降综合征,这两种病在世界上分布很广,对养禽业可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产蛋下降综合征
产蛋下降综合征(EDS76)是由腺病毒Ⅲ群中的病毒引起的以鸡产蛋下降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表现为鸡群产蛋下降,蛋壳颜色变浅,薄壳蛋、软壳蛋、无壳蛋和畸形蛋数量增加。病鸡其他方面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本病可使产蛋下降20%~40%,蛋的破损达20%~40%,被列为世界上危害养鸡业最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
1976年Van Eck首次报道本病,发生于荷兰,1977年分离到血凝性腺病毒。现在,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该病的发生,我国在1991年从发病鸡分离到该病毒,现流行广泛,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
(一)病 原
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是一种无囊膜的双股DNA病毒,在国内外分离到的毒株有10多个,国家标准毒株为EDS76-127。已知各地分离到的毒株同属一个血清型。该病毒具有很强的血凝性,能凝集鸡、火鸡、鸽子和孔雀的红细胞,其血凝滴度可达18~20 log 2以上,且稳定性很好,具有特异性。本病毒接种在7~10日龄鸭胚中生长良好,并可致死鸭胚。
EDSV有较强的抵抗力,60 ℃加热30 min丧失致病力,70 ℃加热20 min则完全灭活。在室温条件下至少存活半年以上。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本病易感动物主要是鸡,自然宿主为鸭、鹅和野鸭。有报道天鹅、海鸥、珍珠鸡存在有EDS76抗体。本病只在产蛋鸡中出现,其发生与鸡的品种、年龄和性别有一定关系,产褐色蛋鸡最易感染。本病主要侵害26~32周龄产蛋鸡,35周龄以上较少发病,幼龄鸡感染后不表现症状,血清中也查不出抗体,在性成熟开始产蛋后,血清才转为阳性。
2.传染来源
病鸡和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
EDS76可通过种蛋垂直传播,被病毒感染的精液和受精种蛋可以传播本病。经黏膜、口腔接种雏鸡和易感鸡可复制EDS76,证明该病可以发生水平传播。
4.流行特点
鸡感染病毒后,在性成熟前不表现致病性,在产蛋初期由于应激反应致使病毒活化而使产蛋鸡发病。产蛋高峰后发病率高,恢复期长,良种鸡多发,流行面广。
(三)症 状
本病发病日龄大多集中在产蛋高峰期,185~250 d,发病鸡无明显症状,突然出现群发性产蛋量下降20%~30%,甚至50%。发病后2~3周产蛋率降到最低,并持续3~10周,以后开始恢复,但产蛋量难达到正常水平。病鸡采食减少,下痢,有时粪便中混有无壳蛋。同时产出薄壳蛋、软壳蛋、无壳蛋、小蛋、蛋体畸形、蛋壳表面粗糙(一端为细颗粒状,一端为砂布样)、蛋壳颜色变浅、蛋白如水样、蛋黄色淡或蛋白中有血液等,异常蛋占15%以上。蛋的破损率增高。所产的正常蛋受精率和孵化率不受影响。
(四)病理变化
本病一般不发生死亡,无明显病理变化,剖检时个别鸡可见卵巢萎缩,子宫和输卵管黏膜出血和急性卡他性炎症,有的出血。输卵管腺体水肿,单核细胞浸润,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病变细胞中有核内包涵体。
(五)诊 断
1.临诊诊断
根据产蛋鸡群产蛋量突然下降,同时出现无壳软蛋、薄壳蛋及蛋壳失去褐色素的异常蛋,结合鸡群发病的年龄、发病前后产蛋量的统计、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排除其他因素之后,可作出EDS76的初步诊断。
2.实验室诊断
(1)病原分离和鉴定。取病鸡的输卵管、泄殖腔、肠内容物和粪便做病料,经无菌处理后接种于10~12日龄鸭胚尿囊腔,首次分离时鸭胚死亡不多,随着传代次数增加,鸭胚死亡数增多,无菌收集每代接种后72 h的尿囊液,用HA和HI试验进行病毒鉴定。
HA和HI试验:第三代尿囊液能凝集鸡的红细胞,HA效价为25,5代后HA效价可达216,此血凝性可被已知EDS76阳性血性抑制,而不能被ND阳性血清抑制。
(2)血清学试验。目前已经建立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有琼脂扩散试验、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是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如果鸡群HI效价在1∶8 log 2以上,证明此群已感染。谈建明等利用EDS76具有凝集红细胞的特性,建立了全血平板凝集抑制试验检测血清,认为该法具有比HI试验更快速、更方便易行的优点,用于基层单位的推广应用,尤其用于鸡群的净化。
(3)分子生物学检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PCR及核酸探针已用于EDS76病毒的检测。PCR能特异性地检出EDS76病鸡的粪便、输卵管、蛋清样品中的病毒。PCR法比血清学方法更灵敏。核酸探针检测EDS76病毒具有快速、准确、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易于判断、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大量抗原样品的检测。
3.鉴别诊断
该病注意与病毒性关节炎、禽脑脊髓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鉴别。
(六)防 治
本病主要经垂直传播,所以应从非疫区鸡群中引种,引进的种鸡要严格隔离饲养,产蛋后经HI检测,确认HI抗体阴性者,才能留作种鸡用。严格执行兽医卫生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鸡场和孵化房的消毒和带鸡消毒,在日粮配合中,必须注意氨基酸、维生素的平衡。免疫接种用油佐剂灭活苗,鸡在110~130日龄进行免疫接种,免疫后HI试验效价可达1∶8 log 2~1∶9 log 2,免疫后7~10 d可检测抗体,免疫期为10~12个月。试验证明以NDV与EDSV制备二联油佐剂灭活疫苗,对这两种病有良好的保护力。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给发病鸡群投服抗生素,以防止继发感染,补充电解多维,可促进病鸡康复。
二、鸡包涵体肝炎
鸡包涵体肝炎是由禽腺病毒Ⅰ群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鸡死亡突然增多,严重贫血、黄疸、肝脏肿大、出血和坏死灶,可见肝细胞核内有包涵体。该病又称贫血综合征。1951年美国首次报道本病,随后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也有此病发生,主要危害幼龄和青年鸡群,并能降低种蛋孵化率及雏鸡成活率。
(一)病 原
包涵体肝炎病毒属禽腺病毒Ⅰ群,迄今证明有12个血清型,各血清型的病毒粒子均能侵害肝脏。该病毒对热稳定,对紫外线、阳光及一般消毒药品均有一定抵抗力。甲醛和碘制剂对其有灭活作用。
(二)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3~15周龄的鸡,5周龄肉仔鸡最易感染,鸽子、鸭、火鸡等多种家禽也可感染发病,产蛋鸡却很少发病。主要通过种蛋垂直传播,导致种蛋孵化率下降并且雏鸡死亡率增高,一旦传入很难根除。也可经水平传播,病鸡、带毒鸡的病毒通过粪便、气管和鼻排出病毒而感染健康鸡。多突然发病,很快停止,呈一过性流行,也有持续2~3周的。死亡率在10%~30%,若有其他疾病混合感染时,病情加剧,病死率上升。本病多发于春、秋两季,发生过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群易发本病。
(三)症 状
自然感染的鸡潜伏期1~2 d,初期不见任何症状即死亡,2~3 d后少数病鸡精神沉郁、嗜睡、肉髯褪色、贫血,鸡冠苍白,黄疸,皮下有出血,偶尔有水样稀粪,3~4 d达死亡高峰,持续3~5 d后,逐渐停止。蛋鸡产蛋下降。鸡群如果有其他传染源污染时,如传染性支气管炎、慢性呼吸道病、大肠杆菌病和沙门氏菌病等,可使死亡率增加。
(四)病理变化
特征性的病理变化见于肝脏,即肝肿大,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黄白色点状或斑块状的坏死灶,质地松脆,呈淡褐色或灰黄色;病程稍长者可见肝脏萎缩、肝周炎;无症状病鸡的肝脏也比正常鸡大,色泽发黄。此外,管状骨骨髓颜色变淡,呈淡粉红色或发黄。胴体贫血。胸腿肌肉、皮下组织、心脏及肠道浆膜有出血点。脾脏肿大,斑点出血。肾脏轻度肿胀,色泽变淡。法氏囊和胸腺明显萎缩。
(五)诊 断
根据流行病学、典型症状和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分离和血清学等实验室诊断。取病鸡或病死鸡的肝脏,制备1∶5~1∶10悬液,3 000 r/min离心30 min,取上清液按每毫升加入青霉素、链霉素各500~1 000 IU,置37 ℃温箱作用30 min,接种于5日龄腺病毒阴性鸡胚卵黄囊内,5~10 d鸡胚死亡,见胚胎有出血,肝脏坏死,并有包涵体。若对鸡群进行抗体检测,可用ELISA、琼脂扩散试验、中和试验等,但应测定发病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才有现实诊断意义。也可用荧光抗体进行诊断。
(六)防 治
对于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药物,防治本病须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自测训练
1.产蛋下降综合征的症状和病理变化特点,与鸡类症病的鉴别要点。
2.禽腺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