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贮饲料的加工制作
饲料青贮是将新鲜牧草、饲料作物的茎叶及青玉米秸秆等饲料进行厌氧发酵处理的一种饲草料加工技术。青贮饲料具有以下特点:①能够保存青绿饲料的营养特性,养分损失一般不超过10%,晒制干草养分损失一般达20%~40%;②可以四季供给家畜青绿多汁饲料;③消化性强,适口性好,单位容积内贮量大,1立方米青贮饲料重量为450~700千克,其中含干物质为150千克,而1立方米干草重量仅70千克,约含干物质60千克;④调制方便,可以扩大饲料资源。
(1)青贮饲料制作基本方法:青贮原料应洁净、无霉变、无污染,含水量应在65%~75%,过湿则要晾晒1~2天,过干则要适量喷水加湿后再进行青贮。青贮原料还应有适当的含糖量。在青贮过程中,要创造厌氧环境。
先将物料铡成3~5厘米长的草节,逐层装填在青贮窖(图5.4)、水泥池或抽气塑料袋等容器内,每层厚度为30~50厘米。装好一层后,可用人工踩踏的方法反复压踏,注意勿留边角空隙,尽量减少原料间的空气存留。如此反复,直到原料高出池口,将顶部整理成拱形,使原料高出池深的15%~20%。在装填完成后,用塑料薄膜盖顶,在薄膜顶部再盖上湿土以排出膜下空气,盖土的厚度宜在20厘米以上,也可用其他适宜的重物均匀压在塑料薄膜上面。最后,在池的四周挖出排水沟。封埋后经常检查池顶,保持池顶略高出池口边缘,以防雨水流入。青贮成败的关键是无氧、密闭、压实、防雨水。
封池后1个月即可成熟。取料时应从一端开口,并逐段切取。每取用1次后,要立即盖严出料口。每只羊每天可消耗1~3千克的青贮饲料。若饲喂精料,则青贮饲料的采食量会显著减少。品质良好的青贮饲料呈茶绿色或黄绿色,具有弱酸香味和酒香味;品质中等的呈黄褐色或暗绿色,有较浓的醋酸味;品质低劣的呈褐色或黑色,多有霉味和酸臭味,不能用于饲喂。青贮能保持植物青绿时的鲜嫩多汁,适口性好的特点,营养成分损失少,消化率可提高20%。一般牧草晒干后养分损失10%~30%,而青贮后仅损失3%~5%,尤其是能保存饲料中的胡萝卜素。青贮后菌体蛋白比青贮前提高20%~30%。青贮饲料在青贮后1个月左右即可成熟。如果厌氧条件没有改变,则青贮料可长期保存下去。
图5.4 地面青贮窖
(2)整株玉米青贮:多种牧草和饲用作物可以作为青贮原料,但玉米以产量高、适口性好等特点而成为最常见的青贮原料。成熟玉米各部分重量比例分别为:籽实45.9%,茎秆27.5%,叶片11.45%,玉米棒8.2%,苞叶7%。除切碎外,还可直接将整株玉米进行青贮。整株青贮玉米也能被羊很好地利用,不会出现过多剩料。基本方法是:将刈割后的玉米相向并排填入青贮窖内,每填30~50厘米,向窖内撒上一层玉米面或低等级面粉等,再用喷雾器喷上少量清水,使面粉充分吸水潮湿,从而有利于发酵产酸,然后压实。如果青贮量大,可用载重机械(如拖拉机等)压实,这样不仅可达到满意的排气效果,还可省时省力。如此逐层填装,最后封严。
青贮玉米营养丰富,以干物质计,粗蛋白含量平均为8%(6%~17%),酸性洗涤纤维平均28%(20%~40%),中性洗涤纤维平均48%(30%~58%),总可消化养分平均67%(55%~75%),钙平均0.26%(0.10%~0.40%),磷平均0.30%(0.10%~0.40%)。无论是切碎的还是整株的青贮玉米,都要控制饲喂量,不可多喂。25~50千克肉用绵羊,每天1~2千克;70~80千克羊,每天2~3千克。每日饲喂量宜分2~3次饲喂。由于青贮玉米含有大量有机酸,具有轻泻作用,因此妊娠后期母羊不宜多喂,产前15天应完全停喂;在泌乳期,青贮玉米喂量可适当加大;4月龄以下羔羊不宜饲喂青玉米。
(3)特种青贮:
1)半干青贮(低水分青贮):对于含水量40%~60%的原料,可以进行半干青贮。任何用于制作青干草的原料,如豆科牧草、一年和多年生禾本科牧草,都可以用于半干青贮。半干青贮对水分要求最为严格,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半干青贮失败。在半干青贮前,首先要通过自然风干或机械吹干等方法将原料的含水量调整到适宜水平。
2)加酸青贮:添加甲酸、丙酸等物质,可抑制酵母和霉菌生长,青贮时在每吨青贮玉米料中加2千克丙酸。
3)添加尿素青贮:尿素是重要的非蛋白氮,可以增加青贮饲料的蛋白质水平。可在每吨湿玉米青贮料中加4.5千克左右的尿素,能使蛋白水平增加4%。
4)添加石灰石青贮:为提高青贮玉米钙含量及加快发酵过程,可在每吨湿料中添加4.5~9.1千克的石灰石(碳酸钙)。
2.秸秆饲料的加工调制
秸秆饲料可作为肉羊枯草季节的粗饲料,但秸秆饲料粗蛋白水平和消化率低,使用前需加工处理。一般而言,植株较短细、柔软的作物秸秆适口性相对较好,而植株较粗的秸秆更需要加工处理。秸秆饲料经加工调制,其营养价值可达到中等质量牧草的水平。
(1)微贮处理:将秸秆铡短后拌入微生物高效活性菌种贮存于密封的容器内(水泥池、青贮窖等),在厌氧、适温(20~30 ℃)条件下发酵一段时间(3~6周),可使秸秆变成具有酸香味、肉羊喜吃的秸秆微贮饲料。在微贮过程中,由于高效复合菌的作用,秸秆中的木质纤维素类物质大幅度降解,转化成乳酸、挥发性脂肪酸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提高了饲料粗纤维的消化利用率。经微贮后,麦秸中的干物质消化率、粗纤维消化率及有机物消化率可分别提高24.14%、43.77%和39.4%。
小批量秸秆微贮制作可用大缸或可抽气的塑料袋作容器,大批量制作可选用类似青贮饲料的水泥窖作容器。先在窖底和周围铺一层塑料膜。将秸秆用机械铡成3~5厘米长的小节,使含水量保持在60%~70%,并按秸秆重加入1%食盐和1%麸皮或玉米粉。然后配制活干菌液:将3克左右秸秆发酵活干菌溶入200毫升自来水中,在常温下静置1~2小时,将菌液倒入充分溶解的1%食盐溶液中拌匀。各种成分用量见表5.1。
表5.1 微贮活干菌液配制
种类 | 重量/千克 | 活干菌用量/ 克 | 食盐用量/ 千克 | 水用量/升 | 微贮料含 水量/% |
稻、麦秸秆 | 1 000 | 3.0 | 12 | 1 200 | 60~65 |
黄玉米秸秆 | 1 000 | 3.0 | 8 | 800 | 60~65 |
青玉米秸秆 | 1 000 | 1.5 | 适量 | 60~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