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肠毒血症又称“软肾病”或“类快疫”,是由D型产气荚膜梭菌 (旧称魏氏梭菌) 在羊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绵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本病以急性死亡、死后肾组织易于软化为特征。我国把其列为三类动物疫病。
1932年Bennets在澳大利亚确诊本病,世界上所有养羊的国家均有发生,我国也较常见。
【病原学】 D型产气荚膜梭菌(Cl.perfringens type D),旧名魏氏梭菌 (Cl.welchii) 或产气荚膜杆菌 (Bacillus perfringens)。菌形呈大杆状,两端钝圆,0.6~2.4μm×1.3~1.9μm,单在或成双,短链很少出现,无鞭毛,不运动,芽孢大而卵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宽于菌体,使菌体膨胀,但在一般条件下罕见形成芽孢,可形成荚膜。本菌对厌氧程度的要求并不严,在普通培养基上可生长,生长非常迅速,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45℃,在适宜的条件下增代时间仅为8min。据此特性,可用高温快速培养法进行选择分离,即在45℃下每培养3~4 h传代一次,可较易获得纯培养。新鲜培养物为革兰氏阳性,陈旧培养物可变成阴性。在琼脂表面有些种形成单个菌落,有的则易游散生长成薄片状,不易形成单个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能产生大量气体,主要为CO2和H2,产生外毒素,毒素是主要的致病因子,也是主要抗原。本菌最为突出的生化特性,是对牛乳培养基的 “暴烈发酵”。
芽孢在90℃30 min或100℃5 min死亡。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各品种、性别、年龄的羊均可感染,以1~12个月的绵羊最易感染,育肥羊发病率高。鹿、山羊和牛也可感染。
2.传染源 D型产气荚膜梭菌为土壤常在菌,也存在于污水、饲料、食物、粪便以及肠道中。
3.传播途径 羊只采食病原菌芽孢污染的饲料与饮水而经口感染。D型产气荚膜梭菌随着草料等进入消化道,在适宜条件下即迅速繁殖,产生大量毒素,造成肠毒血症,导致感染动物死亡。
4.流行形式及因素 羊肠毒血症多呈散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条件性。在牧区,多发于春末夏初青草萌发和秋季牧草结籽后的一段时期;在农区,则常常是在收获季节,羊采食了多量菜根菜叶,或收了庄稼后羊群吃了大量谷类而发生此病。因春季多吃嫩草和秋季多吃小麦等淀粉和蛋白质丰富的谷物时容易诱发本病,故有“过食症”之称。
在正常情况下,细菌缓慢地增殖,产生少量的ε毒素,由于肠蠕动不断将肠内容物推出体外,因而防止了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在肠道内大量积聚。但当饲料突然改变,特别是从干草改吃了大量谷类或青嫩多汁和富有蛋白质的草料之后,瘤胃里正常分解纤维素的菌群一时不能适应。并且由于饲料发酵产酸,使瘤胃的pH降到4.0,在此情况下,大量未消化的淀粉颗粒经真胃进入小肠,导致D型产气荚膜梭菌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ε原毒素,经胰蛋白酶致活后变为ε毒素。高浓度的毒素改变了肠道的通透性,使毒素大量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毒血症,并损害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神经元,使动物发生休克而死亡。
【临诊症状】 本病突然发生,病羊很快死亡,很少能见到症状,经常是清晨检查时,膘情良好的羊已死在圈中,偶尔可见病羊背和四肢肌肉发抖,强烈跳跃,运动不协调; 卧地,头颈、四肢僵硬伸开,眼球转动,嘴流涎,肌肉痉挛,触动时惊厥持续5~15 s; 有的感染羊不痉挛,呼吸浅表,下痢,卧地四肢划动,最后昏迷虚脱死亡。
临诊上可分为2种类型: 一类以抽搐为特征,在倒毙前四肢出现强烈的划动,肌肉震颤,眼球转动,磨牙,口水过多,随后头颈显著抽搐,往往在2~4h死亡; 另一类以昏迷和静静地死亡为特征,病程不太急,早期症状为步态不稳,随后倒地,并有感觉过敏、流涎。上下颌“咯咯”作响,继而昏迷,角膜反射消失,有的病羊发生腹泻,通常在3~4 h静静地死去。体温一般不高。血、尿常规检查常有血糖、尿糖升高现象。
【病理变化】 死羊腹部膨大,口鼻流出泡沫性液体或黄绿色胃内容物,肛门周围沾有稀便或黏液。病变常限于消化道、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统。肠道 (尤其是小肠) 黏膜充血、出血,肠腔充满气体,严重者整个肠壁呈血红色,有时出现黏膜脱落或溃疡。胸腔、腹腔、心包有多量渗出液,易凝固。心脏扩张,心肌松软,心内外膜、腹膜、胸膜有出血点。肺脏充血、水肿,肝肿大,胆囊增大1~3倍。胸腺有出血点。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肾脏肿大,表面充血,实质软化如泥样,稍加触压即碎烂。胆囊肿大。
组织学检查,可见肾皮质坏死,脑和脑膜血管周围水肿,脑膜出血,脑组织液化性坏死。
【诊断】 本病病程极短,多突然死亡,无明显症状,故生前较难诊断。但根据本病多散发于饱食之后,死亡快,剖检肾脏软化,胆囊肿大,胸腔、腹腔及心包积液,出血性肠炎及溃疡等,可疑为本病,确诊需要进行细菌学检验。本病为肠毒血症,细菌不一定侵入血液而到各个脏器,故肠内容物是必采的检验样品。
但是,仅从肠道发现D型产气荚膜梭菌,或检出ε毒素,尚不足以确定本病,因为D型产气荚膜梭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且ε毒素可存在于有自然抵抗力的或免疫过的羊只肠道而不被吸收。因此,确诊本病根据有以下几点: 肠道内发现大量D型产气荚膜梭菌; 小肠内检出ε毒素; 肾脏和其他实质脏器内发现D型产气荚膜梭菌; 尿内发现葡萄糖。
病料样品采集: 肠内容物或刮取病变部肠黏膜。
1.直接镜检 取肠内容物或刮取病变部肠黏膜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到大量产气荚膜梭菌。
2.毒素的检查和鉴定 取肠内容物,如内容物稠厚可用生理盐水稀释1~3倍 (若内容物稀薄则不必稀释),用滤纸过滤或以3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给家兔静脉注射2~4ml或静注小鼠0.2~0.5 ml。如肠内毒素含量高,小剂量即可使实验动物于10 min内死亡; 如肠毒素含量低,动物于注射后0.5~1 h卧下,呈轻度昏迷,呼吸加快,经1h左右可能恢复。用标准C和D型产气荚膜梭菌抗毒素与肠内容物接种家兔或小鼠作中和试验,C型血清无中和作用,家兔或小鼠死亡,D型血清中和了毒素,家兔或小鼠存活,则证明为D型菌产生的毒素。
3.细菌学鉴定 将肠内容物接种于厌气肉肝汤中,于80℃水浴中加热15~20 min后置37℃培养24h,接种葡萄糖血液琼脂分离细菌。选双环溶血、接触空气后变绿的菌落,分离纯化后进行细菌学鉴定。取纯菌厌气肉肝汤培养物离心上清液,加胰酶活化后静脉注射于小鼠测毒素,并按测肠内容毒素方法测定菌型。
病料镜检有大量产气荚膜梭菌,肠内容物有D型菌毒素,并由肠内容物分离出产生毒素的D型产气荚膜梭菌,即可确诊为肠毒血症。
【防控措施】 由于致病性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感染的机会多,且发病快病程短,不仅来不及诊断治疗,而且治疗效果也不好,因此应在平时采用多联梭菌菌苗选行预防。这些菌苗效果好,可以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发生,是最有效的防疫措施。注意饲养管理,保持环境卫生,尽量避免诱发疾病的因素,如更换饲料时要逐渐改变,不使之吃过多的谷物,初春时不使之吃过多的青草及带冰雪的草料等。
在发生疫病后,应尽快诊断,用联苗紧急接种。羔羊可用血清预防,转移放牧地区,由低洼地转向高而干燥的地区,给予粗饲料等。同时防止病原扩散,进行适当的消毒隔离,对死羊要及时焚烧或深埋。
1.免疫接种 羊的梭菌病种类较多,且往往混合感染,在自然界流行的又很广泛,再加上发病急,病程短,病死率高等特点,故多以菌苗预防来控制这类传染病。
致病性梭菌除个别种以外,其致病性均在于其产生的毒素 (毒素也是免疫原)。梭菌菌苗均为死菌苗及类毒素。梭菌菌苗中有包括菌体和类毒素两者的全培养菌苗,也有除去菌体的类毒素。兽用梭菌苗除破伤风类毒素以外,其余均为全培养菌苗。不论全培养菌苗或类毒素都是用甲醛溶液灭菌脱毒制成的。鉴于羊梭菌病种类多,分布广,且有混合感染的特点,多根据疾病流行情况使用联苗接种,以利于预防。
梭菌菌苗种类较多,有各种单价苗,也有各种联苗。国内使用的单价苗有肠毒血症菌苗等; 联苗有黑疫、快疫二联苗,快疫、猝狙、肠毒血症三联苗等。三联苗使用的最普遍,也是联合成分最多的一种。国外的联苗种类很多,联合的成分也多,最多的达8~9种,不仅是梭菌,还有包括多杀性巴氏杆菌以及钩端螺旋体等在内的联苗。
国内外现用梭菌菌苗均为液体苗,绝大多数为氢氧化铝苗,少数是明矾或油乳剂苗。国内除破伤风类毒素用明矾外,其余均用氢氧化铝为佐剂。有效期为1~2年,免疫期为半年,每年春秋发病季节前各注射1次,才能保证有效的预防。
液体多联苗在生产、检验、保存、运输和使用上,均有不便之处。近些年研制成快疫、羔羊痢疾、猝狙、肠毒血症、黑疫、肉毒中毒和破伤风多联干粉菌苗,可根据防疫需要配成各单价苗或联苗使用。剂量小 (仅1 ml),注射后反应轻,效果好,有效期至少10年,免疫期在1年以上,每年注射1次即可获得有效的免疫,克服液体多联苗的不足。
2.治疗 由于发病快,病程短,因此来不及治疗,而且这些病多系死于毒素中毒,一般药物和抗生素不能中和毒素,所以治疗效果不明显。
抗毒素在发病初期,有一定治疗效果,但一旦出现症状,毒素已与神经结合,就难以发挥其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