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囊藻引起的中毒
池中微囊藻主要是铜绿微囊藻及水花微囊藻,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层层翠绿色的水花,江浙一带群众称之为“湖靛”,福建称之为“铜绿水”。当微囊藻大量繁殖、死后,蛋白质分解产生羟胺、硫化氢等有毒物质,不仅能毒死水产动物,就是牛、羊饮了这种水也能被毒死。何家菀等报道,用反复冻融的微囊藻细胞糊对20~25克小白鼠进行腹腔注射,最低致死量约为100毫克/千克;用匀浆抽提、离子交换层析及高压液相层析纯化的毒素,最小致死量为1毫克/千克。这种毒素可成为肝毒素,引起肝充血、肿大。微囊藻喜生长在温度较高(10~40℃,最适温度为28.8~30.5℃)、碱性较高(pH8~9.5)及富营养化的水中。蓝藻大量繁殖时,在晚上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消耗大量氧气,在白天蓝藻进行光合作用时,pH可上升到10左右,此时可使鱼体硫胺酶活性增加,在硫胺酶作用下,维生素B1迅速发酵分解,使鱼缺乏维生素B1导致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系统失灵,兴奋性增加,急剧活动,痉挛,身体失去平衡。
【防治】(1)池塘进行清淤消毒。
(2)掌握投饲量,经常加注清水,不使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调节好水的pH,可控制微囊藻的繁殖。
(3)在清晨藻体上浮集聚时,撒生石灰粉,连续2~3次,可基本杀死。
(二)由三毛金藻引起的中毒
【病因】由于水中三毛金藻大量繁殖,产生大量鱼毒素、细胞毒素、溶血毒素、神经毒素等,引起鱼类及用鳃呼吸的动物中毒死亡。三毛金藻系周质柔软、容易变形的单细胞藻类,侧面观一般为长椭圆形,横截面为广椭圆形;前端顶生3根鞭毛,中间1根短鞭毛,仅为长鞭毛的1/4左右;左右两根长鞭毛几乎等长,略长于体长,体内有两片黄绿色色素体;在近鞭毛基部有1个伸缩泡。运动时,多左旋向前运动,有时一根长鞭毛向前伸展,另一根长鞭毛向后伸展;有时两根同时向后;短鞭毛始终指向前方。通常是在夜间进行孢子繁殖,将要形成胞囊的母细胞囊的母细胞,一般是正常营养细胞的1.5~2倍,是刚出孢子的3~4倍,胞囊的一端有扁圆形帽状孢塞,适于繁衍的生态条件是:盐度0.9%~10.88%,硬度5.36~64.65毫摩尔/升,碱度1.776~10.80毫摩尔/升,总氨(铵氮)0~0.25毫克/升,磷酸盐0~0.16毫克/升,pH7.4~9.3,水温1.5~29℃。可以生长的盐度为0.6‰~70‰,在低盐度中生长较高盐度为快;pH6.5能长期存活。
【流行情况】流行于盐碱地的池塘、水库及半咸水水域,如天津、辽宁、山东、河北、广东、江苏、浙江、上海、辽宁、内蒙古、陕西、宁夏等地,危害鲢、鳙、鳊、草、梭、鲤、鲫、鳗、鳅等多种鱼类及有鳃呼吸的水生动物,自夏花至亲鱼均可受害。一年四季都在发生,主要发生于春、秋、冬季,因这时的水温较低,其他藻类受低温影响,繁殖缓慢、数量较少,三毛金藻能耐低温而成为优势种,引起危害;在夏季一般发生较少,因夏季水温高,蓝藻及绿藻等大量繁殖,从而抑制了三毛藻的发展,但当水质条件适合三毛金藻繁衍,尤其是总氨含量低时,蓝藻及绿藻不能成为优势种,则仍可发生三毛金藻危害。
三毛金藻引起鱼类中毒经过5个阶段:毒素在藻细胞内合成、毒素的分泌、毒素在水中的积累、毒素被水中阳离子辅助因子激活以及被激活的毒素作用于敏感生物的靶器官——鳃,所以发生鱼类中毒死亡时,水华期往往已过。影响鱼毒素毒力的因素如下:
(1)阳离子的激活作用:水中Ca2+、Mg2+、Na+等存在时,毒力增强,因为只有在鱼毒素和阳离子都形成一种具有活性的复合物时,才会引起鱼中毒;如两者分别存在时,都不伤害鱼。在多于一种阳离子存在的情况下,由此所产生的毒力不是累加。毒力的大小决定于每种阳离子的特殊激活作用以及它们相应的浓度,这种关系好像是由于一些阳离子之间对于鱼毒素分子中相同位置的竞争而引起的,如把高浓度的活性较低的一种阳离子添加到一种高活性的阳离子的系统中,则会剧烈地降低曾表现出的鱼毒素毒性,这由于效能较小的激活剂占领了相同的位置,从而降低了鱼毒素活性总的潜力,Na+的活性较小,所以在高盐度的海水中没有或只有较低的鱼毒素毒性。池中三毛金藻为优势种时,若冲入部分地下水或下雨后2~5天,鱼毒素被随水冲入的Ca2+、Mg2+等阳离子激活后,就引起鱼大批中毒而死。
(2)温度:鱼毒素溶液在70℃时毒力很快消失,62℃以下毒力下降较慢;在室温及4℃时,经过7天,毒力无损失。
(3)光照:可被可见光及紫外线照射而失去毒力。
(4)pH:pH7.5~9时,毒力不受影响;pH7.5以下时,毒力迅速降低;pH6.0时毒力为零。这种效应在数天内是可逆的。
(5)细菌:毒素可被枯草芽孢杆菌、普通变形菌迅速灭活;而在相同条件下,大肠杆菌则几乎没有作用。
(6)三毛金藻的生长可被后沟藻、微囊藻和小环藻所抑制,可被轮虫、纤毛虫捕食。
【症状及病理变化】中毒初期,鱼焦躁不安,呼吸频率加快(全长3厘米的鲢鱼,每分钟呼吸138~150次),游动急促,方向不定,不久就趋于平静,反应逐渐迟钝,鱼开始向鱼池的背风浅水角落集中,少数鱼静止不动,排列无规则,受到惊扰,即游向深水处,不久又返回;鱼体分泌大量黏液,胸鳍基部明显充血并逐渐扩展到各鳍基部都充血。鱼的体色变淡,反应迟钝,呼吸频率逐渐减少;随着中毒时间的延长,自胸鳍以后的鱼体麻痹、僵直,尾鳍、背鳍、腹鳍都不能摆动,只有胸鳍尚能摆动,但不能前进,触之无反应,鳃盖、眼眶周围、下颌、体表充血,红斑大小不一,有的连成片,鱼布满池的四角及浅水处,一般头朝岸边,排列整齐,在水面下静止不动,但不浮头,受到惊扰也毫无反应,这时呼吸极其困难而微弱,每分钟22次或更少,濒死前出现间歇性的挣扎呼吸,不久即失去平衡而死。但也有的鱼死后仍保持自然状态。整个中毒过程,鱼不浮头,不到水面吞取空气,而是在平静的麻痹和呼吸困难下死去。有的鱼死后,除鳍基充血外,体表无充血现象;有的鱼死后,鳃盖张开,眼睛突出,积有腹水。濒死鱼死后,除鳍基充血外,体表无充血现象;濒死鱼的红细胞膨胀,胞质浓缩并围绕在核的周围,最后胞膜破裂,遗留下裸露的胞核细胞碎屑。发病池的池水呈棕褐色,透明度大于50厘米,溶氧丰富,营养盐贫乏,总氨含量小于0.25毫克/升,总硬度、其他水质条件均适应三毛金藻的繁衍。
【防治】(1)水中总氨含量超过0.25毫克/升时,三毛金藻就不能成为优势种,因此定期向池中施有机肥,使总氨稳定在0.25~1毫克/升,即可达到预防效果。
(2)发病鱼池早期,全池遍洒黏土泥浆水吸附毒素,在12~24小时内中毒鱼类可恢复正常,不污染水体,但三毛金藻不被杀死。
(三)赤潮
【病因】在海洋,特别是内湾及浅海区常常发生由于某些浮游生物引起的海水不同变色,有褐红色、桃红色、褐色、黄色、绿色、黑褐色等。近年来由于工农业迅速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工业日益增多,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入海,造成河口、内湾及沿岸水域水质严重污染和富营养化,导致赤潮发生频繁、发生的地区增加,现已危及日本、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委内瑞拉、西班牙、英格兰、荷兰、挪威、新几内亚、新西兰、澳大利亚、丹麦、以色列、印度和我国等,海域赤潮生物已有130种以上,我国有40多种,主要属于甲藻中的夜光藻、多甲藻、膝沟藻和硅藻中的角毛藻、根管藻、细柱藻,此外还有蓝藻、金藻及原生动物等的一些种类。每次赤潮影响的范围从几十平方千米至上千平方千米,引起海产动物大批中毒死亡,有时甚至人和哺乳动物吃了赤潮区的水产动物也引起中毒,甚至死亡;沿海养殖场如灌入这些水,也会引起养殖的海产动物大批死亡。赤潮主要发生在夏季,赤潮生物较集中分布在水的上层。
赤潮对渔业的危害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类:
(1)赤潮生物直接分泌毒素于水中,或在死后产生毒素。如膝沟藻、裸甲藻等。
(2)赤潮生物吸附于海产动物鳃上而引起窒息死亡,如夜光藻等。
(3)在赤潮后期,由于大量赤潮生物死后分解,消耗大量氧气,引起海产动物窒息而死。
【防治】(1)加强环保工作,控制水质,严防污染及富营养化。
(2)发生赤潮时,在增养殖海区可泼洒硫酸铜杀死害藻,或泼黏土以吸附有害物质。
(3)日本曾制造一种由金属制成的防御赤潮侵袭的浮、沉式养殖的“濑户100型”装置,箱底设置阀门,当发生赤潮时,阀门立即关闭,充入氧气约40分钟,整个网箱就上浮,赤潮生物就无法进入箱内作恶。
(4)在养殖区周围海底铺设通气管,向上施放大量气泡,形成一道上下垂直的环流屏障,把赤潮与养殖区隔离开来,达到防御的目的。
(5)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在发生赤潮时,不进行排灌水。育苗最好用沙滤池滤水或用沉淀池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