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二、大肠杆菌病
    来源:辈宠网

禽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致病血清型或条件致病性大肠埃希杆菌引起禽类不同疾病的总称,包括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大肠杆菌性肉芽肿、气囊炎、肝周炎、肿头综合征、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全眼球炎及脐炎等一系列疾病。该病是禽类胚胎和雏禽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

1.病原:本病的病原为大肠埃希杆菌,大肠杆菌是革兰阴性、非抗酸性染色、不形成芽孢的杆菌。大肠杆菌对外界环境具有中等抵抗力,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存不超过一个月,而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中可存活较久。自然界水中、畜(禽)舍内、粪便和尘埃中能存活数周至数月,但在含氯自来水中很快死亡,对氢氧化钠和甲酚高度敏感,常用消毒剂均可将其杀死。

2.流行特点:多种不同日龄的禽类均易感染发病,其中幼雏和中雏易感性较高,发病较早的为4日龄,通常以3~6周龄前后的幼雏发病较多。成年禽特别是产蛋禽发生本病,除死亡造成直接损失外,还会造成产蛋量下降。

本病最主要的传染途径是呼吸道,但也可通过消化道、蛋壳穿透、交配感染等。病禽和带菌禽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通过污染的蛋壳,病禽的分泌物、排泄物及被污染的饲料、饮水、食具、垫料及粉尘而传播,鼠是本菌的携带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寒冷和气温多变季节多发,肉禽易感性明显高于蛋禽。本病常与慢性呼吸道病、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病、曲霉菌病、葡萄球菌病、绿脓杆菌病、沙门杆菌病、禽副嗜血杆菌病、念珠菌病、球虫病、腹水症等混合感染,同时也与饲养管理、营养、应激等因素密切相关。

3.临床症状:禽大肠杆菌病无特征性临床症状。疾病表现与其发生感染的日龄、感染持续时间、受侵害的组织器官以及是否并发其他疾病有关。本病在临床上有以下多种类型:急性败血型、内脏型、卵黄性腹膜炎型、生殖型(输卵管炎、卵巢炎、输卵管囊肿)、腹膜炎、大肠杆菌性肉芽肿、神经型(脑炎型)、眼炎型、皮肤型、肿头型、肠炎型、骨髓炎型、卵黄囊炎、脐炎型。危害最大的是急性败血型,但近几年神经型、眼炎型及生殖型大肠杆菌病在国内时有发生,而其他类型则较少发生。共同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羽毛粗乱,消瘦。侵害呼吸道后会出现呼吸困难,黏膜发绀;侵害消化道后会出现腹泻,排绿色或黄绿色稀便;侵害关节后表现为跗关节或趾关节肿大,在关节的附近有大小不一的水泡和脓疮,病禽跛行;侵害眼时,眼前房积脓,有黄白色的渗出物;侵害大脑时,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头颈震颤,弓角反张,呈阵发性发作。

4.病理变化:幼雏早期死亡,脐带发炎;卵黄吸收不良,囊壁充血,内容物黄绿色、黏稠或稀薄样,脐孔开张、红肿。病禽气囊混浊、增厚,有黄白色干酪样物;肝肿大,有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胆囊肿大,胆汁充盈;心包积液;有些肉食禽群头部皮下有胶冻状渗出物。产蛋禽常见腹腔内有破裂的蛋黄液,肠道粘连,味恶臭;肝褐色,有的肝上有一层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输卵管内有黄白色豆渣样或干酪样物。

5.诊断要点:本病特征性的病理变化是初步诊断的依据。但其他许多微生物也可引起类似于大肠杆菌引起的病型。如病毒、支原体、葡萄球菌、沙门杆菌、念珠状链杆菌等也可引起滑膜炎——关节炎;衣原体也可引起心包炎;巴氏杆菌或链球菌有时也引起腹膜炎;支原体、衣原体等也引起气囊炎。急性败血症疾病也可由巴氏杆菌、沙门杆菌、链球菌和其他微生物引起。因此,确诊需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根据病型采取不同病料,如是败血性疾病,采取血液、肝、脾等内脏实质器官;若是局限性病灶,直接采取病变组织。采取病料应尽可能在病禽濒死期或死亡不久,因死亡时间过久,肠道菌很容易侵入机体内。

病料直接涂片,进行革兰染色,典型者可见单在的革兰阴性小杆菌,但有时在病料中很难看到典型的细菌。

6.防治:禽大肠杆菌病病因错综复杂,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加以控制。

(1)一般性预防措施:

①选好场址和病禽隔离饲养:场址应建立在地势高燥、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水方便、远离居民区和其他禽场、屠宰或畜产品加工厂。

②搞好禽舍环境卫生:禽舍空气通畅,降低禽舍内氨气等有害气体的浓度,并定期消毒。

③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淘汰处理病禽。采精、输精应严格消毒,保证一禽一个输精管。保持营养平衡,保证饲料、垫料、饮水无污染,做好灭鼠工作。

④搞好其他常见病毒病的免疫:如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马立克病等。控制好支原体、传染性鼻炎等细菌病,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使禽群保持较好的免疫水平。

⑤加强孵化厅、孵化用具的消毒卫生管理:种蛋孵化前进行熏蒸或消毒,淘汰破损明显或有粪迹污染的种蛋。

(2)菌苗免疫:目前已研制出针对主要致病血清型的多价灭活菌苗。但鉴于大肠杆菌血清型较多,不同血清型抗原性不同,菌株之间缺乏完全保护,不可能针对所有养禽场流行的致病血清型,因此这种菌苗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较为实用的方法是,在常发病的养禽场,可从本场病禽中分离致病性的大肠杆菌,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菌株制成自家(或优势菌株)多价灭活佐剂菌苗。在雏禽7~15日龄、25~35日龄、120~140日龄各免疫一次,对减少本病的发生具有较好的效果。

(3)药物治疗:

【处方1】

氟苯尼考(氟甲砜霉素)。

用法:氟苯尼考注射液一次肌内注射(20~30毫克/千克体重),每天2次,连用3~5天;或一次内服(10~20毫克/千克体重),每天2次,连用3~5天。10%氟苯尼考散混饲(50~100毫克/千克饲料)3~5天。以上均以氟苯尼考计。

【处方2】

环丙沙星。

用法:2%盐酸或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一次肌内注射(5毫克/千克体重),每天2次,连用3天;或一次内服(5~7.5毫克/千克体重),每天2次。2%盐酸或乳酸环丙沙星可溶性粉混饮(25~50毫克/升水),连用3~5天。

【处方3】

恩诺沙星。

用法:每1 000千克饲料拌150~250克药物饲喂或每升水添加50~75毫克药物,饮用3~5天。

大肠杆菌容易产生抗药性,因而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应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敏感药物。

【处方4】

黄柏100克,黄连100克,大黄50克。

用法:加水1 500毫升,微火煎至1 000毫升,取药液;药渣加水如上法再煎一次,合并两次煎成的药液以1∶10的比例稀释饮水,供1 000只禽饮水,1天1剂,连用3天。

【处方5】

黄连、黄芩、栀子、当归、赤芍、丹皮、木通、知母、肉桂、甘草、地榆炭等份。

用法:粉碎成粗粉,成禽每次1~2克,每天2次,拌料饲喂,连喂3天;症状严重者,每天2次,每次2~3克,做成药丸填喂,连喂3天。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