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蛋母鸡的阶段饲养
蛋鸡产蛋期间可根据鸡群的产蛋率和周龄划分为三个阶段:大体上18~24周龄为产蛋前期,25~42周龄为产蛋中期,43~72周龄为产蛋后期。鸡群开始产第一个蛋的日龄叫见蛋日龄,开始见蛋不等于大群开产,产蛋率达到50%时才代表全群开产,因此,把产蛋率达到50%的日龄叫做全群开产日龄,产蛋率达到最高的那段时间叫做产蛋高峰期。
划分阶段饲养的意义在于产蛋期内对蛋鸡饲料中的营养水平的调节,以便满足产蛋鸡对不同产蛋期的营养素需要量,合理而经济地利用营养素,使其充分发挥最大的效益,既不造成浪费,又可降低饲料成本。比如产蛋前期因生长和产蛋的双重需要,营养需要量较高;产蛋后期体重增加缓慢,沉积脂肪能力强。因此,饲养管理要点是前期满足营养需要,后期适当限饲。创造良好的环境,延长产蛋高峰期,减缓下降速率,避免应激,提高产蛋量。
1.产蛋前期的饲养要点 育成鸡转入产蛋鸡舍以后,这一时期是鸡发育的最重要时间,一方面要长身体,增加体重;另一方面又要迅速发育生殖系统,为进入成年产蛋期做准备。开始见蛋以后产蛋率逐日增加,而且上升得很快,蛋重也一天比一天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营养跟不上,不但延缓了鸡的发育,而且使鸡的产蛋性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也就是说,达不到最高产蛋极限,高峰持续时间也短。
育成鸡转入产蛋鸡舍以后开始饲喂产蛋前期饲料,日粮中的钙由1%增加到2%或仍用1%的钙加入2.5%的碎贝壳,使日粮总含钙量达到2%。
这一时期鸡的卵巢和第二性征(鸡冠、肉髯)发育很快,采食量显著增加,必须任其自由采食,以满足其营养需要。
目前,在给产蛋鸡喂料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鸡开产以后随着产蛋率的上升而确定饲料营养水平,即当产蛋率上升一个台阶以后,饲料营养水平才跟上来;另一种方法是当鸡产蛋率达到5%时,就开始饲喂产蛋高峰期的饲料,饲料营养水平走在产蛋率前边,也就是预付饲料,这样有利于将产蛋高峰促上去,不至于因饲料营养水平不够而使鸡不能达到最高的产蛋能力。
2.产蛋中期的饲养要点 在正常饲养管理条件下,150~160日龄的鸡群产蛋率应达到50%,这一时期产蛋率上升很快,经过3~4周即可达到产蛋高峰期。产蛋高峰期是鸡产蛋的黄金时期,要加强饲养管理,使其充分地发挥遗传潜力,达到理想的产蛋水平。当今优良品种的产蛋鸡,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90%以上的产蛋率可维持18周左右。从鸡的生理角度上讲,过了产蛋高峰期,喂再多的优质饲料也下不了那么多蛋。产蛋高峰期要避免一切应激因素,除本鸡舍的饲养员外,其他人员不准进入鸡舍。饲养员的衣着每天都要同一颜色,料袋换色也容易引起惊群。此期绝不能断料、断水、断电,舍温不能过高过低,要无噪声,该段时间不要接种疫苗,饲料要全价、稳定,不可轻易改变。产蛋高峰期的产蛋鸡特别神经质,出现干扰必将影响产蛋,甚至难以恢复,将给鸡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产蛋后期的饲养要点 产蛋鸡经过一段高峰产蛋期后,随着日龄的增长,产蛋机能逐渐衰减,产蛋率缓缓下降。这时要根据产蛋率的下降情况,适当调整料量,减少蛋白质的喂量。产蛋率一下子下降太快也不是正常现象,要查找原因,予以克服。
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建议:产蛋率85%以下,每日每只鸡蛋白质喂量减至16克;产蛋率降至65%~70%时,每日每只鸡喂14克蛋白质。加拿大雪佛公司的阶段饲养法是:第一阶段蛋白质日喂给量每只鸡17~18克,高峰阶段达19克,高峰过后降至15~16克。只要日粮中各种氨基酸平衡,粗蛋白质降低1%,对鸡的产蛋性能无大的影响。
夏季天热,鸡食欲差,采食减少;冬季天冷,维持营养需要增加,鸡采食量增多。冬夏相比,每日采食量甚至相差20~30克,因此,在配制产蛋鸡饲料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冬季要提高饲料的代谢能水平,这样才能保持产蛋率不至于下降;二是夏季由于采食量减少,要用油脂取代部分玉米供应能量,并提高饲料中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必需氨基酸水平,降低粗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这样才能降低热增耗,满足对营养素的需要,不致由于采食营养素不足而影响产蛋率。
(二)产蛋母鸡的钙质补充
为使母鸡高产和降低蛋的破损率,产蛋期应检查钙的供应情况。饲料是决定蛋壳质量和蛋壳强度的主要因素。试验证明,开产前半个月母鸡骨骼中钙的沉积加强,因此,从4月龄起至达到5%产蛋率时,应给母鸡喂含钙量较高的配合料。现在普遍认为,产蛋鸡日粮中含钙量3.2%~3.5%最佳,而在高温或产蛋率高的情况下,含钙量可加到3.6%~3.8%,短期内加到4%能使蛋壳变厚,但进一步提高对产蛋不利,也不能改善蛋壳质量。饲料中钙不足会使鸡多吃料,导致饲料消耗过多,母鸡体重增加,肝中脂肪沉积多;饲料中钙含量如处于超饱和状态,会使鸡的食欲减退。地面平养时,可在鸡舍内放几个专装粗沙粒和碎贝壳的饲槽,任鸡自由采食。
一般情况下,母鸡骨骼中有足够形成几个蛋所需的钙贮备,当从饲料中得不到足够的钙时,蛋壳就会变差,产软蛋或无壳蛋,甚至母鸡瘫痪。骨骼中的钙被动用来形成蛋壳的时间越长,蛋壳强度就越差。
夜间形成蛋壳期间母鸡会感到缺钙。光照期间,鸡摄食的钙经消化道,在小肠中被吸收进入血液,沉积在骨骼中,然后在必需时动用以形成蛋壳。只有后半天摄食的钙,才能被直接用于形成蛋壳,因此,最好在每天12~20时给母鸡补喂钙。让母鸡自由吃钙时,它们能自行调节钙量。例如,在蛋壳形成期间,吃钙量为正常情况下的92%,而在非形成期间吃钙量只有68%。体重较低,吃料又少的母鸡,应多喂一些钙。
人们普遍采用贝壳和石粉作钙源。日粮中贝壳和石粉为2∶1的情况下,蛋壳强度最好。鸡对动物性钙源吸收最好,对植物性钙源吸收较差。经过高温消毒的蛋壳是最好的钙源。
在杂交鸡补钙的试验中,当61周龄的鸡破壳蛋率达3.5%时,在下午补加饲料总量2%的粒状贝壳粉,破蛋率明显减少,蛋壳光滑。到72周龄时平均破蛋率仅为1.59%,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钙、磷和维生素D3的含量和比例对蛋壳强度有影响。钙决定蛋壳的脆性,磷决定蛋壳的弹性。维生素D3缺乏会破坏钙的体内平衡,结果形成蛋壳有缺陷的蛋。一般在每天14~17时所产蛋的蛋壳质量都很好,主要跟产蛋间隔时间延长、鸡得到足够的钙补充有关。
(三)产蛋母鸡饲养方式
蛋鸡饲养管理方式分两大类,即平养与笼养。不同的管理方式其设备与设施不同。随着管理方式的变化,设备的改进,相应饲养工艺将取得更好的生产效果。
1.平养 平养是指利用各种地面结构在平面上饲养鸡群,其优点是:一次投资较少,喂饮设备利用率高,便于在大面积上观察鸡群的各种状况,鸡的活动量大,骨骼较坚实。缺点是:饲养密度低,捉鸡较麻烦,需设置产蛋箱。平养蛋鸡通常用以下管理方式:
(1)垫料地面:垫料的种类与雏鸡垫料所用的相同。垫料地面一类是一般垫料地面,这类地面铺垫的厚度夏季8厘米、冬季10厘米。另外一类为厚垫料地面,一般在地面上撒布一层生石灰末以吸潮。先垫上10厘米厚的垫料,以后局部撤换,同时加垫,直至垫料厚度达20厘米左右为止。
这类管理方式设备投资较少,冬季保温较好,但饲养密度低,舍内易潮湿,如寒冷季节通风不足,氨的浓度可能偏高,空气中灰尘与微生物含量较高,窝外蛋与脏蛋较多。
(2)网状或木条平面:其结构与养雏鸡相同,只是网眼大一些,一般为2.5~5.0厘米。木条平面用的板条宽1.25~5.1厘米,空当宽2.54厘米,板条走向要与鸡舍的长轴平行。也有的用竹片做竹条平面,竹片的宽度及其间的空当为2.0~2.5厘米。近来又出现塑料板条平面,坚固耐用,便于消毒,只是造价稍高些。
这类平面饲养密度较垫料地面高40%~50%,舍内易于保持干燥,鸡体也很少与粪便接触。但养在其上的轻型蛋鸡比较神经质,窝外蛋与破蛋较多,有时产蛋率稍低。
2.笼养 目前全世界75%、美国97.85%的商品蛋鸡养于笼内。我国集约化蛋鸡场特别是大型蛋鸡场几乎所有的蛋鸡都养在笼内。乡镇或农村养鸡户饲养的蛋鸡也多采用笼养。笼养之所以愈来愈广泛地被采用,其原因是优点多,最主要的是笼养经济效益较高。我国笼养蛋鸡多为3层,少数为2层,也有一些鸡场用4层,从管理方面来看3层较方便。如为高床鸡舍通风良好,4层按每平方米计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国外采用机械供料与集蛋的渐多,蛋鸡笼有向高层发展的趋势,现已制造出高达8层的蛋鸡笼。
(四)饲养密度
蛋鸡各种管理方式的饲养密度,详见表5-4。
表5-4 蛋鸡的饲养密度
管理方式 | 轻型蛋鸡 | 中型蛋鸡 |
垫料地面(只/米2) | 6.2 | 5.4 |
网状地面(只/米2) | 10.8 | 8.6 |
木条地面(只/米2) | 10.8 | 8.6 |
笼养(只/米2) | 33 |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