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鼻炎是由副鸡禽杆菌,(原称副鸡嗜血杆菌,Apg)引起的鸡的急性或亚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该病主要特征是鼻黏膜发炎、流鼻涕、眼睑水肿和打喷嚏。多发生于育成鸡和产蛋鸡群,可使产蛋鸡产蛋量下降10%~40%,育成鸡生长受阻,肉鸡的肉质变劣,淘汰率增加,公鸡的睾丸萎缩、精质变坏、受精率降低。经典的分型方法将Apg分为A、B、C 3个血清型。国内主要为A、C型,也有分离出B型的报道。本病已成为鸡的主要细菌病之一。
一、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1)在自然条件下,该病可感染鸡、火鸡、雉、珠鸡等禽类,鸭、鹅、鸽等不感染。
(2)该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鸡,但雏鸡有一定的抵抗力,临床上很少发病。育成鸡和产蛋鸡易感。
(3)该病发生虽无明显季节性,但以秋冬、初春时节多发。气温突然变化,鸡舍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鸡群过分拥挤,饲料中维生素缺乏,严重的寄生虫和支原体感染等,都可成为诱发该病的重要因素。
(4)该病主要由病鸡的呼吸道和消化道排泄物传播。病鸡(尤其是慢性病鸡)和隐性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病原菌在感染鸡的鼻腔和眶下窦黏膜上生长繁殖,随鼻液排出。排出的病原菌可通过空气、尘埃、饮水、饲料等传播。被病原菌污染的饮水常是鸡群初次暴发该病的主要原因。该病不经蛋垂直传播。
【临床诊断】
(1)病鸡在病初可见鼻孔中有稀薄如水样鼻液,打喷嚏。
(2)病情进一步发展,鼻腔内流出浆液性或黏液状分泌物,逐渐变浓稠,并有臭味,打喷嚏,呼吸困难。病鸡常摇头,并不时用爪搔鼻喙部。黏液干燥后于鼻孔周围凝结成淡黄色结痂。病鸡面部发炎,一侧或两侧眼周围组织肿胀,严重的造成失明。后期口腔、腭裂上有干酪样物。
(2)当炎症蔓延到气管及支气管和肺部时,引起呼吸困难和啰音。母鸡产蛋量下降10%~40%,公鸡肉髯肿大。少数严重的病例发生副鸡嗜血杆菌性脑膜炎,表现急性神经症状而死亡。
【剖检】
(1)鼻腔、窦、喉和气管黏膜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充血肿胀,潮红,表面覆有大量黏液,窦内积有渗出物凝块或干酪样坏死物。
(2)面部和肉髯的皮下组织水肿,眼、鼻有恶臭的分泌物结成硬痂,眼睑有时粘合在一起。内脏一般无病变。
(3)产蛋鸡输卵管内有黄色干酪样分泌物,卵泡松软、血肿、坏死或萎缩,腹膜炎。公鸡可见睾丸萎缩。
【实验室诊断】
(1)细菌分离鉴定:烧烙位于眼下的皮肤,用无菌剪刀剪开窦腔,将消毒棉拭子深入窦腔深部,无菌采取2~3羽发病初期病鸡的窦内渗出液或气管黏液作病料,均匀涂布于血液琼脂培养基上。然后再用葡萄球菌在培养基上划一直线。将培养皿放在二氧化碳培养箱内或带有燃着蜡烛的干燥器内,密封,待蜡烛自然熄灭,使其内含10%左右二氧化碳,37℃培养24~48小时。如在葡萄球菌菌落附近长出细小的卫星菌落,则可初步认为是副鸡禽杆菌。然后,可钩取纯培养物作生化试验,进一步确定是否系副鸡禽杆菌。
(2)血清学试验: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平板凝集试验(SPA)、琼脂扩散试散(AGP)、血凝抑制试验(HI)、Dot-ELISA试验和间接ELISA试验。
(3)分子生物学方法:用于鸡传染性鼻炎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有SDSPAGE、Western-Blot及DNA限制性内切酶分析、DNA探针和PCR等方法。
(4)动物试验:将病(死)鸡的窦分泌物或培养物,以窦内途径接种2~3只健康鸡,如果24~48小时表现出鼻炎症状,就可以诊断为传染性鼻炎。如果接种菌数很少时,其潜伏期可能延长至1周。
二、防治要点
【防治原则】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注意通风,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目前使用的多为含A型和C型副鸡禽杆菌的二价油乳剂灭活苗,近年来,也研制出了包含A、B、C三型的油乳剂灭活疫苗。种鸡和蛋鸡一般采用二次免疫,第一次在30~40日龄,第二次在110~120日龄,基本可以保护鸡群度过整个产蛋周期。
副鸡禽杆菌各血清型之间不存在交叉免疫保护,同一血清型的不同亚型之间只有部分保护,选用本场或本地区分离的菌株来做疫苗,效果较好。
【治疗】治疗鸡传染性鼻炎的药物很多,但无法根治,也不能清除带菌状态,停药后易复发。
磺胺类药物是治疗鼻炎最为有效的,可使用磺胺二甲氧嘧啶以0.05%比例饮水,连饮5天。其他磺胺药有制菌磺、磺胺苯吡唑、磺胺二甲氧嘧啶、磺胺氯吡嗪等,可拌入饲料中或溶于饮水中投服,第1天加0.2%,第2天起加0. 1%,连用3~5天。在使用磺胺药物时,应注意副作用较大,用药时要搅拌均匀,防止中毒。另外,由于鼻炎易复发,应在间隔3~5天后重复一个疗程,以巩固治疗。
其他类药物对该病也有较好的效果。链霉素成年鸡肌注0.1~0.2克/天,轻的注射1次,重的连续注射3次;也可按成鸡每天0.1~0.2克拌料,连喂3~4天。泰乐菌素育成鸡皮下注射,酒石酸泰乐菌素37.5~62.5毫克/只,或内服25毫克/千克体重,1次/天;或500~800毫克/升饮水,连用5天。壮观霉素100~150毫克/升饮水,连用7天。
【饲养管理】良好的卫生条件和饲养管理是防治该病的关键。鸡舍要注意防寒防湿,注意通风良好,尤其是季节变化时。鸡群不能过分拥挤,搞好鸡舍内外清洁卫生,保持用具干净。注意饲料的营养全价。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避免不同日龄的鸡群混养,不要从外场购入带菌鸡。鸡群中一旦发现病鸡,应及时隔离治疗。治愈康复的鸡不能留作种用,应与健康鸡群分开饲养,以免传播病菌。发病的鸡舍要进行彻底消毒后,方可引进新鸡饲养。
三、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症状类似】该病在临床上主要与鸡毒支原体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禽流感等相似,应注意区别。与支原体的区别在于,IC不会出现气囊混浊、气囊炎等症状。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区别在于,IC极少发生于雏鸡,呼吸道症状亦不很明显。与传染性喉气管炎的区别在于,IC无呼吸啰音,不会咳出带血的黏液。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区别在于,IC感染鸡不会出现鸡冠发绀、腿部皮肤出血等症状。与鸡肿头综合征的区别在于,IC无神经症状,抗生素治疗有效。
【病变类似】这类病变主要表现在鼻腔、眶下窦黏膜炎症,窦内积有渗出物凝块或干酪样坏死物。类似疾病包括传染性支气管炎、鸡毒支原体病、传染性喉气管炎、鸡肿头综合征等。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区别在于,IC不会出现支气管黏膜充血、出血、黏性分泌物。与鸡毒支原体病的区别在于,IC不会出现气囊炎、关节炎等病变。与传染性喉气管炎的区别在于,IC感染鸡的喉头不会出现出血性病变。与鸡肿头综合征的区别在于,IC不会出现下颌、内髯水肿等病理变化。
四、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某蛋鸡场饲养蛋鸡1.2万羽,250日龄时鸡群临床表现为气管啰音、咳嗽、打喷嚏,并流浆液性鼻汁。发病首先发现在鸡舍入口处,然后在三阶梯鸡笼的二层传播。剖检气管及内脏无明显的病理变化。发病率达到60%,鸡群无死亡,于发病第2天,立即使用磺胺二甲氧嘧啶拌料,使用3天后症状得到控制。
【分析】本案例是典型的鸡传染性鼻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时发现,该公司没有使用鸡传染性鼻炎疫苗免疫,结果导致该病的发生。该病在发生时,由于发病鸡喝水时对饮水的污染,而引起同一层鸡群感染发病,不在同一层的鸡群发病就稍晚一些。
【案例二】某肉鸡场饲养商品蛋鸡5 000只,雏鸡自第25天就有个别鸡出现了呼吸道症状,眼睛肿胀、流泪。到40日龄时,已连续用药15天,期间使用两种磺胺类药物,但效果不佳且死亡率出现增高。剖检病鸡主要表现为气囊混浊,气囊和眼睛内有干酪样物,气管充血,肾脏肿胀、出血。40日龄时,采用停止使用磺胺类药物,在饮水中添加恩诺沙星和5%葡萄糖,同时分群以减少饲养密度,并加强通风。鸡群50日龄时恢复正常。
【分析】本案例虽然从临床症状上看与鸡传染性鼻炎症状相似,但实质上是鸡支原体病。盲目使用治疗鸡传染性鼻炎的药物,不但没有治疗效果,还引起中毒。采取停药、换药和解毒措施取得很好的疗效,说明该病例是由诊断错误,药物使用不当而造成药物中毒。
【案例三】某蛋鸡场饲养海兰蛋鸡4 000羽,300日龄时,鸡群出现了眼睛肿胀、流泪,个别鸡的鼻孔出现小量鼻汁,呼吸极度困难,产蛋下降。剖检发现气管出血严重,有的有干酪样栓塞物,有的在气管内有凝固的血块或血丝。经过紧急使用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涂肛,配合抗生素饮水,症状很快得到控制。
【分析】本案例在一些鸡场时有发生,很多人在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发病之初容易和鸡传染性鼻炎混淆,因为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在刚发病时的症状不典型,尤其是在某些温和型传染性喉气管炎发生的时候。这些发病鸡群通过进行剖检后,就会发现由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引起的病例喉头气管出血严重,而鸡传染性鼻炎一般不会引起鸡的气管出血,也不会出现鸡的流泪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