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液检验
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清即是除去纤维蛋白原后的血浆。血液具有输送营养、氧气、抗体、激素和排泄废料以及调节水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平衡等重要功能。
最基本的检验项目是血常规检验,包括红细胞沉降速度测定、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5个项目。在临床中,通常可根据诊疗工作的需要,有目的地选择某些项目。血液检验结果可以作为诊断依据的参考,必须与临床症状以及其他资料联系起来综合分析。
(一)血样的采集
根据检验项目及采血量的多少,以及动物的特点,可以选用末梢采血、静脉采血和心脏采血。
1. 末梢采血 适用于采血量少、血液不加抗凝剂而且直接在现场检验的项目。擦去第一滴血或用于制作血片,用吸管吸取第二滴血做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但在血液寄生虫检查时,第一滴血的检出率较高。
2.静脉采血 适用于采血量较多或在现场不便检查的项目。除制备血清外,静脉血均应置于盛有抗凝剂的容器中,混匀后以备检查。
3. 心脏采血 禽和实验小动物需要血量较多时可用本法。
(二)血样的抗凝及处理
自静脉或心脏采出的血液均应加入抗凝剂,以防血样凝固。临床常用的抗凝剂除肝素(具有抗凝血酶的作用)外,多数是以脱钙作用而使血液不能凝固。常用的抗凝剂有:
1. 双草酸盐合剂 草酸铵1.2g,草酸钾0.8g,蒸馏水100ml。取此液0.5ml(分装于小瓶中,在60℃以下的烘箱中烘干),可使5ml血液不凝固。由于草酸钾使红细胞皱缩。草酸铵则使红细胞膨胀,二者按比例混合,可使红细胞大小不致改变,适用于血液检验尤其是血细胞压积容量测定。但由于其具有一定毒性并可使血小板聚集,因此不宜作输血及血小板计数的抗凝剂。
2.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二钠) 常用10%水溶液,按每5ml血液加入1~2滴使用,也可以将其水溶液两滴放入小瓶中,在60℃以下烘干备用。此剂抗凝作用强,能保持血细胞的形态,可防止血小板聚集,最适于血液学尤其是血液有形成分的检验。但输血时不能用。
3.枸橼酸钠 配成3.8%溶液,每0.5ml可使5ml血液不凝固,主要用于输血和血沉测定。不适用于血液化学检验。
4.肝素 配成1%水溶液放冰箱内保存,用0.1ml可抗凝5ml血液,用此液湿润注射器筒,采血5ml即可不至凝固。此剂抗凝作用强,适用于血液有机和无机成分的分析,缺点是价格贵,抗凝时间短,其抗凝血做白细胞分类计数时,血细胞着色不佳。因枸橼酸钠具有微弱灭活病毒的作用,且在接种动物后易引起非特异性反应,因此供病毒检验的血液,最好用肝素(每毫升血液加20IU即0.2mg)抗凝。也可用玻璃珠脱纤维蛋白抗凝。
(三)血清的采集
需要分离血清时,将装有凝固血样(未加抗凝剂)的试管放室温或37℃水浴0.5h,用竹签将血凝块从管壁慢慢剥离并继续保温,促使血清析出,或直接2000~3 000r/min离心5~10min提取血清。
(四)血常规检验
血样如不能立即进行检验,必须密封后放入冰箱内保存。用抗凝血做有关化验项目的最长保存时限:白细胞计数是2~3h;红细胞计数是24h;血细胞压积容量测定是24h;血红蛋白测定是2~3d;血沉测定是2~3h;血小板计数约1h。
1. 红细胞沉降速度测定 血液加入抗凝剂后,吸入特制的测定管中,在一定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毫米数,称为红细胞沉降速度简称血沉。测定血沉的方法很多,有六五型血沉管法、魏氏法、潘氏法、温氏法、微量法等。我国兽医临床上主要应用前两种方法。
2.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血红蛋白测定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沙利目视比色法,精确度不高,但简便快速,目前仍被兽医临床广泛应用。
3. 红细胞计数 计算每1mm3血液内所含红细胞数目,称为红细胞计数。其计数方法有显微镜计数法、光电比浊法、电子计数仪计数法等。目前临床多采用在试管内稀释血液后的显微镜计数法。
红细胞数增多是由于机体脱水,造成血液浓缩的缘故或者由于各种生理或病理性因素(如缺氧)刺激骨髓使造血功能增强,导致红细胞绝对数增多,见于高原地区的动物和严重的慢性心肺病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数减少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主要是由于红细胞损失过多或生成不足两方面的原因,见于各种类型的贫血。
4. 白细胞计数 计算每1mm3血液内白细胞的总数,称为白细胞计数。目前兽医临床仍以试管稀释后经显微镜计数的方法为主。
白细胞增多在大多数急性细菌性感染时,尤其是金黄色溶血性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感染时,白细胞数明显升高。还见于肺炎、胃肠炎、子宫炎、乳腺炎、创伤性心包炎等;白细胞减少见于病毒性感染时,如猪瘟、流行性感冒、马传染性贫血等,伴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疾病。
5. 白细胞分类计数 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血片,计算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对疾病的诊断、预防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嗜中性白细胞增多与白细胞总数增多的诊断意义基本一致;嗜中性白细胞减少与白细胞总数减少的诊断意义基本一致。
二、尿液检验
(一)尿液采取和保存
可用清洁的容器收集自然排出的尿液,必要时用导尿管采集。一般宜采集动物清晨第一次排出的尿液供检,为准确计算尿量,则可装置集尿袋而收集全天的尿液。如不能立即检验,须保存在冰箱中或加入防腐剂保存。常用的防腐剂有硼酸(每100ml尿中加入硼酸0.25g)、麝香草酚(每100ml尿中加入0.1g)、甲苯(每100ml尿中加入0.5ml)、甲醛溶液(每100ml尿中加入0.2ml)。
供微生物检验用的尿液,采集时应遵守消毒规则,且不可加入防腐剂。
(二)尿液物理性质检查
1.尿色 将尿液盛于小玻璃杯或小试管中,衬以白色背景而观察。正常时,马尿呈淡黄或橙黄色,黄牛尿呈淡黄色,水牛及猪尿,色浅如水样。疾病时尿色可出现下列变化:黄尿、红尿、乳白尿。
2. 透明度及黏稠度 检查透明度应将尿液置于小烧杯中透光观察。检查黏稠度应将尿液从一容器向另一容器倾倒或用滴管吸取以观察有无丝缕状物。
3. 气味 病理情况下,尿的气味可发生改变。当膀胱和尿道有溃疡、坏死或化脓性炎症时,由于蛋白质分解,尿液带腐败臭味。牛的酮病时,由于尿中含有大量酮体,故有一种烂苹果味。
4.相对密度 尿相对密度的大小,与排尿量的多少成反比,即尿量多,相对密度小;尿量少,相对密度大。但糖尿病例外,此时,尿量多,相对密度也高。健康动物尿相对密度为:马1.025~1.050,牛1.015~1.050,羊1.015~1.070,骆驼1.030~1.060,猪1.018~1.022,犬1.020~1.050。
(三)尿液化学性质检验
1. 尿液酸碱反应测定 用广泛pH值试纸测定酸碱反应,方法是取试纸条浸于尿中,数秒后取出。与标准色板比色,与色板相同颜色所指示的数字,即为该尿液的pH值。也可用酸度计测定。草食动物的尿液为碱性,肉食动物尿液为酸性,杂食动物则近于中性。健康动物尿液pH值:马7.2~7.8,牛8~8.5,猪6.5~7.8,犬6.0~7.0。
2. 尿中蛋白质的检验 检查尿中蛋白质的方法甚多,主要是硝酸试法和磺柳酸试法。病理性蛋白尿主要见于急性及慢性肾炎。
3. 尿中潜血的检验 健康家畜的尿液不含有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尿液中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出来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叫作潜血(隐血),可用化学方法加以检查。临床意义尿中出现红细胞,多见于泌尿系统各部位的出血,如急性肾小球性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结石以及某些地方性血尿病等。
4. 尿中葡萄糖的检验 健康家畜的尿中仅含微量的葡萄糖,用一般化学试剂无法检出,故认为正常尿中不含糖。用一般方法能检验出尿中含葡萄糖时,称为糖尿,表示机体的碳水化合物代谢障碍或肾的滤过功能严重破坏。
5. 尿中酮体的检验 酮体是α-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的总称。它们是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当大量脂肪分解而导致这些物质氧化不全时,可使血中浓度增高而由尿排出,称为酮尿。临床意义尿中出现酮体,主要见于乳牛的酮血病、乳羊妊娠毒血症、仔猪低血糖症等。
6. 尿沉渣的检查 尿沉渣的成分主要有两类,即无机沉渣和有机沉渣。无机沉渣多为各种盐类结晶(主要为碳酸钙、磷酸铵镁),有机沉渣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尿圆柱)及微生物等。
7. 尿中胆红素的检验 尿中胆红素系指肝脏中制造的肝胆红素,在某些疾病时进入血液,经过肾脏而被滤出。健康动物的尿中不含胆红素,当发现尿中含有胆红素时,即属于病态。此项检验在黄疸的鉴别诊断中十分重要。
三、粪便检验
粪便检验是临床上判断消化系统功能状态、诊断消化系统疾病甚至其他系统疾病的辅助方法。
1. 粪便的感观检查 主要包括:排粪次数及排粪量的检查、粪便的硬度及形状、粪便的颜色及气味。
2. 粪便化学检验 主要包括:粪便酸碱度测定、粪便潜血的检验。
粪便的显微镜检查:采取少许不同部位的粪便,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加少量生理盐水,用牙签混合并涂成薄层,无须加盖玻片,用低倍镜检视。镜下所见:饲料及食物残渣植物细胞及植物组织,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脓球和上皮细胞),伪膜及寄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