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种就是指选择优良的公、母兔留作种用。獭兔的选种方法和选种重点,应该根据獭兔的品种特征、毛色类型和种用要求来进行,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细致的工作。
1.选种依据
獭兔选种主要根据品种特征及毛色、体重、体形、头型及腿爪标准来确定。
(1)毛色标准:毛色既是区别獭兔不同品系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们评定商品价值的主要依据。目前獭兔的色型已多达数十种,从选种要求而言,无论何种色型,都要求毛色纯正,色泽光亮,具有该品系特定的色型要求。就獭兔毛色而言,最忌讳的是毛色混杂,即在同一张皮上混有异色斑块或异色毛,毛色混杂就会降低毛皮质量和商品价值。
(2)体重标准:要求成年母兔6月龄以上体重达3.4~4.3千克,平均为3.6千克;成年公兔6月龄以上体重达3.6~4.8千克,平均4.1千克。因为体重大,毛皮张片大,可利用的面积大,商品价值高。所以,当前獭兔选种的评分标准,已逐步由重色型转向重体形,有向皮肉兼用方向发展的趋势。这种发展趋势,是我们在今后选种工作中应该引起注意的动向。
(3)体形标准:要求各部位发育匀称,肌肉丰满,臀部发达,腰部肥壮,肋骨和肩部与体躯对称,体躯长度与其他部位成比例,腿短,骨骼大小适中。窄肩、体躯瘦长、后腿呈X状、臀部瘦削、骨骼纤细等均属严重缺陷。体质瘦弱,后肢过高或弓背等均属不合格的獭兔体形。
在实际生产中,达到种用体况的标准是:
一类膘:用手抚摸腰部脊椎骨,无算盘珠状的颗粒凸出,双背脊,为9~10成膘,过肥暂不宜作种用,需改善饲养管理后,方能作为种用。
二类膘:用手抚摸腰部脊椎骨,无明显颗粒状凸出,用手抓起颈背部皮肤,兔子挣扎有力,说明体质健壮,为7~8成膘,是最适宜的种用体况。
三类膘:用手抚摸腰部脊椎骨,有算盘珠状颗粒凸出,手抓颈背部,皮肤松弛,挣扎无力,为5~6成膘,需加强饲养管理后,方能作为种用。
四类膘:全身皮包骨头,手摸腰部脊椎骨,有明显算盘珠状颗粒凸出,手抓颈背皮肤,挣扎无力,为3~4成膘。这类兔不宜作种用,应酌情淘汰。
(4)头型标准:要求头部宽大,与身体各部位比例相称;耳厚薄适中,直立挺拔不下垂;眼睛明亮有神,眼睛色彩与本品系的标准色型相一致。凡头部狭长,鼻部尖细;耳过大或过薄,竖立无力或出现下垂现象;眼无神、迟钝,眼睛色彩与标准色型不相一致,均属严重缺陷,不宜留作种用。
(5)腿爪标准:要求四肢强壮有力,肌肉发达,前后肢毛色与体躯主要部位基本一致。黑色、红色、蓝色、青紫蓝色、海狸色、巧克力色、蛋白石色、猞猁色、紫貂色、海豹色等獭兔的爪应为暗色,加利福尼亚獭兔的爪最好为暗色或黑色,白色獭兔的爪应为白色或肉色。如果腿长而瘦,骨骼过于纤细则属严重缺陷。爪的颜色与本品系要求不相一致者均属不合格者,不宜留作种用。
尾型虽然不很重要,但也应大小适中,与体躯和谐协调,尾毛颜色要求与体躯主要部位毛色基本一致。
为了正确评定獭兔的种用价值,英、美、德等国家根据獭兔的被毛、色泽、体形、四肢及健康状况等项目,制订了獭兔评分标准(表2)。
由表可见,国外獭兔评分标准的重要项目是毛色类型、被毛品质、体形大小和健康状态等。目前,我国尚未制订出具体的獭兔评分标准,但优良种兔的选种标准要求:毛绒品质好,色泽纯正;体形较大,生长发育良好;体质结实,抗病能力强;繁殖力高,遗传性能稳定等。
表2 獭兔评分标准
2.选种方法
獭兔的选种方法很多,目前生产中较为常用的主要有个体选择和家系选择两种。
(1)个体选择:根据獭兔本身的质量性状或数量性状,在兔群内选择优秀个体,淘汰低劣个体。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遗传力高的性状选择,因为遗传力高的性状,在兔群中个体间表现型的差异比较明显。所以,选出表现型好的个体,就能比较准确地选出遗传性能优秀的个体作为种用。就獭兔而言,选择体形大、生长发育快、饲料利用率高、被毛品质好的这些性状,使用个体选择的效果比较明显。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采用个体选择时,就要选择生长发育快、体重和体形大的个体留作种用,以期把这些优良特性遗传给后代;被毛品质方面,应选留毛色纯正、毛密、被毛平齐、枪毛量少的个体留作种用,以期不断提高被毛品质。
对不同性别的獭兔,选择时亦应有不同的侧重要求。
种母兔:要求繁殖力高,要从多产窝中选留母兔。如果连续7次拒配,连续空怀2~3次,连续4胎产活仔少于4只的母兔应该淘汰;泌乳力要高,母兔的泌乳力一般可用仔兔21日龄的窝重来衡量,21日龄窝重大说明母兔泌乳力高,切忌从患病、腹泻、杂色兔中选留种兔;另外,初生仔兔要求大小均匀,产仔大小不匀说明仔兔和母兔的健康状况不好,而且仔兔死亡率高,还会有发育不良的矮小兔。切不可从第一胎里选留种母兔,最好在2~3胎以后,这样才能对亲本繁殖的遗传性能作出准确估计。
种公兔:公兔的主要性状是繁殖力,包括性欲、受精率、产仔数、仔兔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适应性能及毛皮品质等。选种时应掌握健康、活泼、性欲强、被毛品质优良、体形大的个体。懒惰、行动迟钝、性欲不强、隐睾、单睾或睾丸一大一小的公兔都不能留作种用。
(2)家系选择:又称亲缘选择,就是以一个家系为单位,选出家系均值较高的个体留作种用。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遗传力较低的性状,如繁殖力、泌乳力和成活率等。因为遗传力低的性状,其表现型的好坏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果只根据个体选择,准确性较差,采用家系选择法则能比较正确地反映家系的基因型,所以选择效果比较好。
家系选择的主要形式有系谱选择,同胞、半同胞测验和后裔鉴定等。
①系谱选择:“系谱”是记载祖先情况的一种资料表格。系谱选择就是根据系谱记载资料,如生产性能、生长发育等,进行分析评定的一种选择方法。根据遗传规律,对子代品质影响最大的是亲代(父母),其次是祖代、曾祖代。祖先愈远,影响愈小。因此,应用系谱选择时,只要推算到2~3代就够了,但在2~3代以内必须有正确而完善的生产记录,才能保证选择的正确性。
②同胞、半同胞测验:同胞、半同胞主要是指同父同母全同胞家系和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半同胞家系。采用同胞、半同胞测验进行家系选择所需的时间短,效果好。獭兔的利用年限较短,在较短时间内就可得出结果,优秀的种兔就可留种繁殖,所以能够缩短世代间隔,加速育种进程。进行同胞、半同胞测验时,性状的遗传力愈低,同胞、半同胞数愈多,测定效果就愈好。
③后裔鉴定:这是通过对大量后代性能的评定来判断种兔遗传性能的一种选择方法。一般多用于公兔,因为公兔的后代数量、育种影响都大于母兔。具体做法是:选择一批外形、生产性能、繁殖性能、系谱结构基本一致的母兔,饲养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每只公兔至少选配10~20只母兔,然后根据生长发育、饲料利用率、毛皮品质等性能进行综合评定。鉴定仔兔时,也可根据仔兔品质,给予一定分数,高分仔兔多,则表明公兔的种用价值高。
(3)多性状选择:在实际獭兔的育种工作中,为了使种用獭兔的几个主要经济性状,如被毛密度、长度、皮张品质、肉用性能、繁殖性能、抗病能力都能符合理想型要求,通常采用多性状选择法,具体可采用下面三种方法:
①顺序选择法:就是先把所要选择的性状,按先后、重要性排列成一定的次序,然后一个一个地依次进行选择,在第一个性状达到理想要求后,再选择另一性状。这种方法适用于选择一组相互呈正相关的性状。否则,往往会出现此升彼落的现象,顾此失彼,事倍功半。
②独立淘汰法:当同时选择几个性状时,先对所选每一个性状规定出最低标准,当各个性状都达到最低标准时就留种,其中任一性状达不到最低标准的就淘汰。这种方法能较全面地照顾各种性状。但也容易淘汰掉某些性状优异的獭兔个体。
③指数选择法:选择时根据各个性状在经济上的重要程度,予以加权,分别规定评定分数,然后选总分最高的个体作为种兔。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江浙地区普遍开展的群众性的赛兔大会,是一种广泛的、有效的选种、改良方法。主要就是在群众性选种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最优秀个体之间的竞赛,来发掘广泛的良种资源,推广优良品种。
3.引种技术
獭兔养殖是一项有待开发的新兴养殖业,在新近发展地区,引种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在引种工作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从实际出发,防止盲目引种:过去,一些地方发展獭兔养殖业之所以失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盲目引种,盲目发展。引入的种兔必须有良好的种用价值、经济价值和适应性能。为了正确判断一个品种是否适宜引入本地区饲养,最好的办法是先引入少量个体进行引种试验,经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的种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又能较好地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后,方可大量引种。引进种兔的年龄,最好选择幼年健康个体,这种个体能较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引种工作的成功。
(2)加强饲养管理,创造良好环境:种兔引进后,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加强饲养管理,创造良好的饲养条件。为了便于引种试验观察,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更好利用引入种兔,最好采取相对集中的饲养管理方式,在饲料和饲养管理上要逐渐由原产地向引入地区方向改变。在新的环境条件下,要逐渐加强其适应性锻炼,提高耐粗、耐寒、耐热和抗病能力,详细观察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习性的表现,为进一步扩大饲养和选育提高提供必要的依据。
(3)加强防疫工作,实行隔离观察:为了保证引种工作的顺利进行,引进种兔时必须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和切实做好隔离观察工作,以防止各种疫病的传入。实践证明,如果检疫制度不严,常常会带入各种传染病,给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引种时必须搞好检疫工作,种兔引进后必须隔离饲养1个月左右,证明健康无病后才能进入健康兔舍或繁殖兔群中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