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五节 猪日本乙型脑炎
书籍:畜禽常见病临床诊疗纠错    来源:辈宠网

日本乙型脑炎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病毒性传染病,家畜、家禽及人等均能感染,本病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早在1948~1950年,日本学者先后从猪流产胎儿和母猪脑组织分离到日本脑炎病毒,并用病原感染妊娠母猪引起胎儿死亡和流产,证实了本病毒感染妊娠猪后可通过胎盘侵害胎儿。本病多发于日本、东南亚、俄罗斯、朝鲜、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泰国、缅甸、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我国的台湾和香港也有报道。

一、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1)本病以蚊子为媒介传播,包括马、牛、绵羊、山羊和猪在内的大多数家畜易感。其他动物如兔、鼠、鸽子、犬、鸭、鸡、野禽和爬行动物也易感。有关小鼠和一些种类蜥蜴的实验感染亦有报道。

(2)猪的感染率非常普遍,隐性感染者甚多。该病发病率低,发病年龄多与性成熟期相吻合,多在生后6个月。

(3)本病的发生有严格的季节性,每年7~9月发生最多,随着天气转凉,蚊虫减少,此病也减少。

(4)日本乙型脑炎是公共卫生关注的焦点,猪感染和人感染之间的关系很明显。猪在病毒集结中起重要作用,在该病各流行区无一例外的发现,猪群密度高,而且是蚊子喜欢叮咬的动物。因此,易感猪病毒血症的持续发展,保证了大量感染蚊子的存在。

(5)本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并不强,常用的消毒药均具有良好的灭活作用。

【临床诊断】

(1)人工感染的潜伏期3~4天。猪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0~41℃,呈稽留热。病猪精神委顿,喜卧,饮欲增加,结膜潮红,食欲减少或废绝,粪干呈球形,表面常覆有灰白色黏液,尿呈深黄色。少部分猪后肢轻度麻痹,有的后肢关节肿胀疼痛而跛行,有的病猪可能有视力障碍。

(2)怀孕母猪感染后,发生流产、早产或延时分娩,胎儿大小不等,且多是死胎或木乃伊胎。流产后,母猪症状减轻,康复后不影响下次配种。有的怀孕母猪临近预产期都不见腹部和乳房膨大,不泌乳。同窝仔猪的大小和病变有显著差别,有的出生后几天内就发生痉挛而死亡,有的却生长发育良好。

(3)公猪感染后除表现一般症状外,常发生睾丸肿胀,且多呈一侧性,程度不一;局部发热,有痛感;约数日后开始消退,多数缩小变硬,失去配种能力。

(4)育成猪持续高热,新生仔猪脑炎症状。

【剖检】

(1)本病最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是生殖器官。母猪流产的子宫内膜显著充血、水肿,黏膜上覆有黏稠的分泌物。拭去黏液,见黏膜面散布有小出血点,黏膜基层水肿。

(2)流产的胎儿大小不一,有死胎、木乃伊胎。具有神经症状的病猪,剖检常见脑水肿,脑膜和脊髓充血,皮下水肿,胸膜腔积水,淋巴结充血、淤血,脏器黏膜斑点样出血。部分胎儿中枢神经组织可能发育不全,组织学检查可见到非化脓性脑炎病变。

(3)公猪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阴囊的皱壁消失而发亮,慢性病例见睾丸萎缩、硬化,切开见睾丸与阴囊粘连,睾丸实质结缔组织化,睾丸实质充血、出血和有坏死灶。

【实验室诊断】

(1)初步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同场公母猪的临床表现,妊娠母猪分娩后所产仔猪情况,病理剖检等资料进行初步诊断。确诊有赖于实验室进行的血清学检查或病毒分离。

(2)病毒分离鉴定:病毒分离是对疑似本病流产或早产的胎儿,采死产仔猪的脑组织,并将其制成悬液,接种于鸡胚卵黄囊内或1~5日龄乳鼠脑内,进行病毒分离,通过中和试验等方法确定分离病毒是否为JEV。

(3)血凝抑制试验:乙脑的血凝抑制抗体较补体结合抗体(免疫球蛋白M,IgM)出现的早,一般在发病后4~5天开始出现,病后2周左右达到高峰,并可持续1年左右。因此,测定血凝抑制抗体可以较早的作出诊断。一般按双份血清法判定,即恢复血清的血凝抑制效价为急性期的4倍以上才具有诊断意义。血细胞主要采自鹅、鸽和雏鸡。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本试验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补体结合试验,检出的脑脊髓液、胎儿体内的lgM抗体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5)乳胶凝集试验:现有用于检测猪乙脑抗血清的乳胶凝集试验的试剂盒。

(6)其他方法:采用生物素-亲和素标记法、荧光抗体法、RT-PCR、核酸探针法等检测病料及其培养物中的病毒抗原。

二、防治要点

【防治原则】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做好杀蚊、灭蝇、除蜱工作,可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如消灭蚊虫滋生地,疏通沟渠,填洼造地,排除积水,并于黄昏时往圈舍内喷洒绿色杀虫药物。

【预防接种】因地而异,制定切实可行的免疫方案。一般给母猪群定期免疫接种,可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免疫注射通常是在蚊虫出现前,采用日本乙型脑炎弱毒疫苗,以2~3周的隔离接种数次,种猪群常在每年3~4月进行。后备公母猪配种前再免疫接种一次,以后则按常规每年注射一次,以防母猪发生流产。

【治疗】本病的治疗无特殊有效方法。猪发病后应立即隔离,采取镇静安神,防止继发感染等措施,必要时可补液治疗,同时应做好护理工作。

目前对乙脑的治疗还没有特效药物,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可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可选用下列处方:

(1)黄芪多糖、20%磺胺嘧啶分别静注,每天1~2次,连用3天。

(2)5%葡萄糖+维生素C,静脉注射,有神经症状的用安溴注射液静注或巴比妥内服。

三、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本病在临床诊断中,应注意与猪布氏杆菌病、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以及猪衣原体病等的区别。

(1)布氏杆菌病:本病无季节性,体温正常,不表现神经症状,无木乃伊胎。必要时,可采血作布病凝集试验。

(2)伪狂犬病:该病经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染,无季节性,流产胎儿无显著差别。同时在母猪流产时,常有较多哺乳仔猪发病,表现兴奋、痉挛、麻痹、意识不清而死亡,公猪无睾丸肿大现象。

(3)猪细小病毒病:本病无季节性,母猪除流产外无其他症状,且流产几乎只发生于头胎,其他猪即使感染猪细小病毒,也无任何症状。

(4)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其症状与猪细小病毒病相似。

(5)猪衣原体病:患病母猪流产前,大多没有先兆;公猪可发生睾丸炎和附睾炎;仔猪呈现慢性肺炎、角膜结膜炎、多发性关节炎等症状。用病料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到细胞内有衣原体的包涵体存在。

四、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1995年6~9月,山东省某猪场饲养的繁殖母猪群中曾暴发疫病,以流产、早产、迟产、死胎为木乃伊化、胎儿畸型、脑水肿等为主要症状。怀孕母猪无先兆就出现流产、早产,所产仔猪大小不等,存活胎儿30%~50%体弱,多于产后3~5天死亡或生长缓慢发育不良、育成率低,死胎多为木乃伊化。经对10头分娩母猪的观察,死胎多为分娩时先产的仔猪,而存活的胎儿多为后期产下。病猪精神不振,嗜睡喜卧,食欲减少或不食,粪便干燥,尿液呈黄色,公猪见睾丸炎,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有的母猪在预产期前10~15天不见腹围增大和乳房隆起的先兆,反见腹围变小、乳房萎缩。剖检见脑、脑膜和脊髓膜充血,脑室和脊髓膜腔积液增加。体表皮肤有弥漫性或散在性出血点,尤以头颈部、四肢、臀部为明显。皮下血样浸润或淡黄色胶样浸润,腹水增多。心冠状沟胶样浸润、周围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肝脏、脾脏表面有粟粒大小的出血点。子宫内膜显著充血,黏膜见小点出血。睾丸肿大,呈不同程度充血。死胎躯体后部皮下有水肿,肌肉褪色如水煮状。经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并每年用乙型脑炎活疫苗在当地蚊虫出现季节的前1~2个月接种,间隔3~4周进行二免,很好地控制了该病的再次流行。

【分析】本案例流行病学调查时发现该猪场当年没有进行乙型脑炎疫苗注射,灭蚊工作做得也不好,导致了该病的流行。

【案例二】1997年7~9月,某村31头妊娠母猪相继发生流产、死胎,占母猪存栏数的29.5%,占分娩母猪数的56.4%。患猪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委顿,大便秘结,粪干呈球状,表面附有灰白色黏液,尿黄。少部分猪后肢麻痹,关节肿痛,行走不稳。母猪发生流产、死胎,胎儿腐烂呈黑泥状、味恶臭。死亡胎猪大小不一,有的体长达30厘米,重量比正常重2~3倍。部分流产母猪腐烂物滞留且悬挂在阴门。母猪分娩时间多延迟,少数提前。有头生产公猪,侧睾丸发炎肿大,3~5天后炎症消失,睾丸体积变小,触摸硬感。曾应用青霉素、磺胺类药和5%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40%乌洛托品注射液,静脉注射,效果不佳。

【分析】本病是人兽共患病,靠蚊子传播。当地母猪仅作猪瘟猪丹毒免疫接种,未进行猪乙型脑炎疫苗接种。为防止再发病,在疫区及非疫区,每年应在蚊子出现前,即3~4月进行猪乙型脑炎疫苗接种,同时,要积极做好防蚊灭蚊和消毒工作,这是防治本病的有效措施。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