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机体在一定条件下与病因相互作用, 因自稳调节异常而发生的一种异常生命过程。疾病时,机体对病因引起的损害发生一系列的抗损害反应,由于自稳调节异常和损害与抗损害的相互作用,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各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以及各种相应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这些异常变化使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和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发生改变,使动物的生命活动能力、生产性能和经济价值降低或丧失。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其发生发展和转归有一定的规律性。
发生原因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由一定的原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致病的原因(病因)和条件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病因是指能够引起某一疾病的某种特定因素,是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没有它疾病就不会发生。引起动物疾病的病因很多,可概括为外界致病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
外界环境中的物理性因素如机械力、高温、低温、电流、光能、大气压改变、电离辐射等,化学性因素如强酸、强碱、无机和有机毒物等,生物性因素如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等,由于它们的性质特殊,或对机体的作用强度过大或作用时间过长, 可对机体造成损害, 引起疾病。外界环境中有些物质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 例如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铁、铜、钾、钠、碘、钙、硒等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维生素、氧、水等,机体缺乏其中某种物质,或有些物质如氟、铜、硒、氯化钠等摄入过多, 均可引起疾病。机体内部因素, 主要是机体的防御免疫机能降低、机体的反应性改变以及遗传因素改变等, 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机体的防御免疫机能降低, 可引起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弱, 反应性改变, 可使机体对致病因素易感或敏感性增高, 常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内部因素。机体的防御免疫机能, 包括皮肤、粘膜和血脑屏障的屏障机能,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和杀菌机能, 肝脏的解毒机能, 肾和胃肠道的排泄机能以及免疫系统对异种抗原的免疫应答机能等发生障碍或遭损害时, 容易发生某些疾病。机体反应性是指机体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能, 机体反应性可因动物的种属、品种、个体、年龄、性别的不同而表现不同, 从而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抗力和感受性亦不尽相同。例如, 对黄曲霉毒素的致病作用,绵羊和山羊有较强的抵抗力,而雏鸭则很敏感; 不同品种或品系的鸡, 对白血病的敏感性不同; 不同个体对同一致病因素的作用, 有的发病或不发病, 有的发病轻或重, 表现不同; 幼龄动物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 而成年动物则抵抗力较强; 鸡、犬、牛白血病的发病率, 雌性高于雄性等。此外, 机体免疫反应性异常增高时, 对通常无致病作用的物质发生病理性反应, 可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物质的改变, 包括基因的突变和染色体的畸变, 可直接引起遗传性疾病。遗传因素的改变, 还可使机体获得遗传易感性, 在内外环境因素发生某些改变时, 容易发生某种疾病。
在许多情况下, 病因作用于机体是否引起发病。还取决于某些条件是否具备。条件是指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 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包括自然条件如气象、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 如社会制度、社会环境、卫生防疫措施等, 通过影响外界致病因素的致病作用, 或通过影响机体的内部因素如抵抗力、易感性或敏感性等, 促进或阻碍疾病的发生。
发生机制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如下: ①组织作用机制。某些致病因素直接作用于组织、细胞,或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后, 再有选择性地作用于一定的组织或器官, 引起相应的疾病或病理变化。例如, 高温的直接作用引起烧伤; 机械力的直接作用引起创伤;一氧化碳侵入体内后有选择地与血红蛋白结合, 使血红蛋白变性; 狂犬病病毒侵入体内后选择作用于脑组织, 引起脑炎变化。②体液作用机制。某些致病因素或病理产物, 引起体液变化, 从而导致疾病或病理变化的发生。例如, 体液量的异常增多或减少, 酸碱度的改变,渗透压增高或降低,电解质含量及比例的变化,氧和二氧化碳以及各种营养物质含量改变, 代谢产物及各种毒性物质的积聚, 酶的活性改变或缺乏, 神经介质和激素含量与比例的改变, 生物活性物质 (如组织胺、缓激肽) 的增多, 凝血因子的激活与消耗, 核酸结构的改变, 抗体含量的改变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积等, 均可引起相应的疾病或病理变化。③神经作用机制。致病因素或病理产物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或通过神经反射活动, 引起相应的疾病或病理变化。例如, 中枢神经的感染、缺氧、中毒等。疾病发生发展的组织作用机制、体液作用机制及神经作用机制,在不同疾病和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作用是不同的,只有对具体疾病或病理过程进行具体分析, 才能确定各种机制的主次关系和相互关系。
一般规律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有: ①因果转化。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因果转化,即原始病因使机体发生某种损害, 这种损害又可作为发病学原因引起另一些变化, 而后者又可作为发病学原因, 再引起新的变化, 如此因果交替进行, 使疾病不断演变和发展。在因果转化的链锁上, 不同因果环节在发病学中的作用不同, 其中能决定病程发展和影响疾病转归的主要变化, 称为主导环节。随病程发展主导环节可能发生转化, 在病程发展不同阶段, 其主导环节可能不同。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有时很复杂, 同一原因可引起几个结果, 同一结果又可能由几个原因引起。疾病过程中的因果交替变化, 如使病情不断加重和恶化,或者使病情不断减轻和好转,则分别称为恶性循环, 或者良性循环。正确认识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主导环节和可能出现的恶性循环,对疾病采取合理的治疗和防止恶化具有重要意义。②损害与抗损害的斗争和转化。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损害和抗损害反应, 即在疾病的因果转化连锁反应中, 既表现有病因所引起的机能、代谢或形态结构的损害性变化, 又有对抗损害的各种反应, 包括各种防御代偿适应性变化, 如某些代谢和机能活动的加强或调整、组织细胞的肥大、再生和修复等。损害和抗损害反应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的复杂关系是推动因果链锁反应不断向前推移和疾病不断发展演变的基本因素。疾病过程中损害与抗损害反应的对比关系,决定着病势的发展方向。当损害性变化占优势时,则疾病发展趋向恶化, 甚至导致死亡。反之, 抗损害反应占优势时, 则疾病趋向好转, 乃至康复。例如创伤性出血时, 一方面呈现组织损伤、血管破裂、出血、缺氧等损害性变化, 另一方面又出现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心缩加强、血凝加速等抗损害反应。当损害性变化不甚严重, 通过抗损害反应及适当医疗措施, 机体便可恢复健康。如果损害严重, 抗损害反应不足以抗衡损害性变化, 又无适当治疗, 则可引起创伤性休克。在疾病过程中的损害和抗损害性变化,随着条件的改变和时间的推移, 原来以抗损害为主的变化可以转化为损害性变化,例如创伤性出血时的局部凝血有抗损害的意义,但在出血停止后小血管内凝血又可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转化为损害性变化。正确认识和区别疾病过程中的损害性变化和抗损害反应,对采取正确的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与转归 疾病在其发展的全过程中, 由于损害和抗损害反应不断相互作用与转化, 可出现不同的发展阶段,尤其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的传染病,表现更为明显,通常分为以下各期:①潜伏期。又称隐蔽期,是指病因作用于机体时起,至出现最初临床症状时为止的阶段。此时,机体动员一切防御力量与致病因素进行斗争,如果防御力量能克服致病因素的损害作用,则疾病停止发展。②前驱期。又称先兆期,是从出现最初症状到开始出现主要症状的这一阶段。此期的特点是病理损害性变化与抗损害反应均有所加强, 出现种种非特征性症状如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呼吸、脉搏发生改变、生产性能降低等。③症状明显期。又称临床经过期, 是指前驱期之后,疾病的特征性症状和全部主要症状明显出现的这一阶段。此时,不仅致病因素所造成的损害表现明显, 而且患病动物的防御机能也得到进一步发展。④转归期。又称终结期,是指疾病的最后阶段。此时,如果机体的防御代偿适应和修复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占绝对优势, 则疾病好转, 以至康复。反之,机体抗损害能力减弱, 而病理损害性变化加剧并占绝对优势, 则疾病恶化, 甚至发生死亡。康复又称痊愈, 可分为完全康复和不全康复。完全康复又称完全痊愈,是指机体的机能恢复正常,损害的组织得到修复,疾病症状全部消失,生产性能也得到恢复。不全康复又称不全痊愈,是指疾病的主要症状已经消失,但机体受损害的机能和形态结构未完全恢复,仍遗留有某些损害残迹或持久性变化,机体是通过某种代偿作用来维持相应的机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