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是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呼吸困难,咳嗽,咳出含有血液的渗出物,喉部和气管黏膜肿胀,出血并形成糜烂。该病传播快,病死率较高,是目前严重威胁养鸡业的重要呼吸道传染病之一,OIE将本病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把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本病1925年首次报道于美国,1930年证实病原为病毒,1931年统一命名为传染性喉气管炎,现已广泛流行于世界许多养禽的国家和地区; 我国于1986年发现了血清学阳性病例,1992年分离到病毒。
【病原学】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 (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virus,ILTV),属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甲亚科 (Alphaherpesvirinae) 类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属的禽疱疹病毒1型 (Gal-lid herpesvirus 1)。病毒粒子呈球形,无囊膜的核衣壳直径大小为80~100 nm,有囊膜,核衣壳为20面体对称,上有162个中空的长壳粒,中心部分由双股DNA所组成。病毒大量存在于病鸡的气管组织及其渗出物中。肝、脾和血液中较少见。
病毒容易在鸡胚中繁殖,通过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48 h后会形成白色不透明的痘斑,这是最为特征的病灶,使鸡胚感染后2~12天死亡。病毒易在鸡胚细胞培养物上生长繁殖,最早(接种后4~6 h) 的细胞变化为核染色质变位和核仁变圆; 随后胞浆融合,成为多核的巨细胞(合胞体),并且早在接种后12 h便能检出核内包涵体。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多核细胞的胞浆出现大的空泡,并且由于细胞变性而变得更为嗜碱性。
ILTV的不同毒株在致病性和抗原性均有差异,但目前只有一个血清型。由于不同毒株对鸡的致病力差异很大,给本病的控制带来困难,毒力的区分可用对鸡胚的毒力、基因组DNA的酶切分析和DNA杂交等试验。高毒株的病死率为50%~70%,而低毒株病死率只有20%。
本病毒的抵抗力很弱,55℃只能存活10~15 min,37℃存活22~24 h,13~23℃能存活10天。对乙醚、氯仿、热和一般消毒剂都敏感,如3%来苏儿或1%氢氧化钠溶液1 min即可杀死,在38℃肉汤中48 h失活,55~75℃生理盐水中很快即被灭活,未经冷藏的鸡气管组织中的病毒于44 h内死亡,绒毛尿囊膜中的病毒在25℃下几小时即可灭活。冻干或—60~—20℃低温可长期保存。
病毒在甘油盐水中保存良好,37℃可存活7~14天,22℃可存活14~21天,4℃可存活100~200天。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侵害鸡,不同年龄的鸡均易感,但以4~10月龄的成年鸡症状最为特征。野鸡、孔雀、幼火鸡也可感染,而其他禽类和实验动物有抵抗力。
2.传染源 病鸡和康复后的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喉头、气管和上呼吸道分泌液中,通过咳出血液和黏液而传播; 约2%康复鸡可带毒,时间可长达2年。现在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已经证实三叉神经节是ILTV潜伏感染的主要部位,受到应激的潜伏感染鸡,ILTV可以被激活,大量复制并排出。
3.传播途径 ILTV的自然侵入门户是上呼吸道和眼结膜,经消化道途径也能感染但很少见。易感鸡与接种活苗的鸡长时间接触,也可感染本病,说明接种活苗的鸡可在较长时间内排毒。被病鸡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空气、设备、工作人员衣物、垫料、饲料和饮水,可成为传播媒介。目前还没有垂直传播的证据。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发。在易感鸡群内传播很快,感染率可达90%以上,病死率为5%~70%,一般平均在10%~20%,高产的成年鸡病死率较高。急性病鸡传播本病比临诊康复带毒鸡的接触性传播更为迅速。
【临诊症状】 潜伏期自然感染的为6~12天,人工气管内接种为2~4天。
急性感染的特征症状是鼻孔有分泌物,呼吸时发出湿性啰音,继而咳嗽和喘气。严重病例,呈现明显的呼吸困难,甩头,咳出血痰或带血的黏液,有时还能咳出干酪样的分泌物; 检查口腔时,可见喉部黏膜上有淡黄色凝固物附着,不易擦去,多为窒息死亡。病鸡精神沉郁、流泪、羞明、眼睑部肿胀、食欲减退、迅速消瘦,鸡冠发紫,有时排绿色稀粪,衰竭死亡。产蛋率可下降10%~20%或更多。病程5~7天或更长。有的逐渐恢复成为带毒者。
温和型感染多表现为黏液性气管炎、窦炎、流泪、结膜炎,有些呈地方流行性,其症状为生长迟缓,产蛋减少,严重病例见眶下窦肿胀,发病率仅为2%~5%,病程长短不一,病鸡多死于窒息,呈间歇性发生死亡。
【病理变化】 典型的病变为喉头、气管黏膜充血和出血、肿胀,并覆盖有黏液性分泌物,有时这种渗出物呈干酪样假膜或呈成条状的黏液出血块,甚至会完全堵塞气管 (见彩图65、彩图66、彩图67)。炎症可扩散到支气管、肺和气囊或眶下窦。比较缓和的病例,仅见结膜和窦内上皮的水肿及充血。
组织学变化主要见于喉头和气管,可见黏膜下水肿,有细胞浸润。在病的早期可见核内包涵体。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征性症状和典型的病变,即可做出诊断。在症状不典型,与传染性支气管炎、鸡毒支原体病不易区别时,须进行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无指定诊断方法,替代诊断方法为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病毒中和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料样品采集: 从活鸡采集病料,最好用气管拭子,将采集好的拭子放入含有抗生素的运输液中保存;从病死鸡采集病料,可取病鸡的整个头颈部或气管、喉头送检; 用于病毒分离的,应将病料置于含抗生素的培养液中;用于电镜观察的材料应用湿的包装纸包扎后送检;若长期保存应置于—60℃,避免反复冻融。
1.鸡胚接种 以病鸡的喉头、气管黏膜和分泌物,经无菌处理后,接种10~12日龄鸡胚尿囊膜上,接种后4~5天鸡胚死亡,见绒毛尿囊膜增厚,有灰白色痘斑。
2.包涵体检查 取发病后2~3天的喉头黏膜上皮或者将病料接种鸡胚,取死胚的绒毛尿囊膜作包涵体检查,见细胞核内有包涵体。
3.病毒分离鉴定 病料无菌处理后接种鸡肾细胞、鸡胚肝细胞、鸡胚肾细胞或经绒毛尿囊膜途径接种鸡胚。分离物通过中和试验、荧光抗体染色、PCR、核酸探针等进行鉴定;也可取病料直接通过上述几种方法进行病原或核酸检测。
4.血清学试验 常用的包括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免疫琼脂扩散试验等。但对于免疫鸡群通常需要取发病初期和恢复期的血清各一份以进行抗体滴度的比较试验。
【防控措施】
1.预防 坚持严格隔离、消毒等措施是防止本病流行的有效方法,封锁疫点,禁止可能污染的人员、饲料、设备和鸡只的流动是成功控制的关键。野毒感染和疫苗接种都可造成IL-TV带毒鸡的潜伏感染,因此避免将康复鸡或接种疫苗的鸡与易感鸡混群饲养尤其重要。
目前有两种疫苗可用于免疫接种。一种是弱毒疫苗,经点眼、滴鼻免疫。但ILT弱毒疫苗一般毒力较强,免疫鸡可出现轻重不同的反应(精神委靡,采食下降或不食,闭眼流泪,呼吸啰音,有的出现和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甚至引起成批死亡,接种途径和接种量应严格按说明书进行。另一种是强毒疫苗,可涂擦于泄殖腔黏膜,4~5天后,黏膜出现水肿和出血性炎症,表示接种有效,但排毒的危险性很大,一般只用于发病鸡场。首次免疫时间一般在35~40日龄,二免时间在90~95日龄。接种后四五天即可产生免疫力,并可维持大约一年。鸡群存在有支原体感染时,禁止使用以上疫苗,否则会引起较严重的反应,非用不可时,在接种前后3天内应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支原体。
正在研制中的基因工程疫苗可以克服常规疫苗引起潜伏感染的缺点,结合使用隔离封锁和卫生措施,可望在ILT的区域性消灭计划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正在中试的基因工程疫苗有“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和鸡痘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经大量田间试验,具有安全、无副反应、高效等优点。本疫苗系用表达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gB重组鸡痘病毒的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物,经反复冻融后,加冻干保护剂冷冻干燥而成。
对暴发ILT的鸡场,所有未曾接种过疫苗的鸡只,均应进行疫苗的紧急接种。紧急接种应从离发病鸡群最远的健康鸡只开始,直至发病群。
2.控制 发现病鸡,应按《动物防疫法》的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3.治疗 使用药物是对症疗法,仅可使呼吸困难的症状缓解。发生本病后,可用消毒剂每日进行消毒1~2次,以杀死环境中的病毒,同时用氟本尼考、泰乐菌素、庆大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防止细菌继发感染。中药制剂在生产上应用有较好效果,可根据鸡群状况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