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真菌感染
    来源:辈宠网

真菌通常分为三类,即霉菌、蕈菌(大型真菌)和酵母菌,禽病中的真菌感染是指霉菌感染。

(一)曲霉菌病

禽曲霉菌病又称真菌性肺炎,是肉鸡和种鸡比较常见的一种真菌性传染病。其中烟曲霉菌、黄曲霉菌对鸡的危害最为严重。其感染鸡群的发病特征为呼吸器官(肺、气囊、支气管)发生炎症和形成真菌小结节。

在曲霉菌属中,引起鸡致病的有烟曲霉菌和黄曲霉菌,其中致病力最强的是烟曲霉菌。曲霉菌孢子在鸡场环境中分布很广,它存在于饮水、饲料、垫料及鸡舍环境中。

霉菌孢子对外界环境(阳光、干燥等)抵抗力极强,在鸡场和鸡舍环境中可以存活较长时间。在120 ℃时、1小时,煮沸5分钟或一般消毒液经1~3小时可将其杀灭,在常温条件下可存活多年。

黄曲霉菌群是一种常见腐生真菌,自然界中分布广泛,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容易在饲料原料如玉米、花生、稻谷、豆饼、棉籽饼、麸皮、米糠、鱼粉及配合饲料中生长,且产生黄曲霉毒素,使其发生霉变,饲喂鸡群时则可引起中毒。所以,当鸡群摄入一定量的霉变饲料时,易引起感染发病。另外,黄曲霉毒素还可引起鸡群免疫抑制,破坏鸡群的免疫系统,降低鸡群的抵抗力,导致免疫失败。

1.流行病学:各种禽类均可感染,一年四季都能发生,但以高湿的梅雨季节、高温高湿的夏季多发。胚胎及2月龄以下的雏鸡比成年鸡易感,5~20日龄最为易感,5~10日龄为流行死亡高峰,20日龄以后死亡逐渐减少。一般多呈急性、群发性暴发,发病率很高,死亡率一般在5%~50%。

成年鸡群多为散发,且为慢性。雏禽容易感染,污染的垫料、鸡场土壤、空气、饲料原料及配合饲料是引起本病发生流行的主要传染媒介。在育雏室40日龄以下的雏鸡通过呼吸道吸入霉菌孢子而发生感染,另一感染途径是通过饲喂发霉的饲料,经消化道而感染发病。

被曲霉菌的孢子严重污染的孵化室,鸡胚感染后引起死胚或出壳后2~5日龄发病死亡。育雏室内日夜温差大、通风换气不良、密度过大、高湿以及营养不良等因素都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2.临床症状:患病雏鸡初期精神不振、减食或不食、不喜走动,渴欲先增加随后减退、羽毛松乱、翅膀下垂、嗜睡。对外界反应迟钝,冠、肉髯暗红或暗紫,排出黄色或蓝绿色稀便,少数病鸡眼睛、鼻孔流液,部分病鸡头、颈、腹部、大腿内侧皮下水肿,伸颈张口,呼吸困难,甩头、打喷嚏,呼吸时发出“水泡”声。有的表现神经症状,如摇头、头向后扭或向下勾,后期出现共济失调、昏睡,发病后1~5天开始死亡。散养鸡群不易感染曲霉菌病,有5%~10%的雏鸡可发生曲霉菌性眼炎,表现为眼睑鼓起或个别雏鸡眼角膜中央可见有形成的溃疡。成年鸡群(种鸡或商品鸡)产蛋下降和孵化率下降及胚胎大批死亡,治疗困难,病程较长,有的可以拖延几周或数月,死亡率视治疗、管理好坏情况不定。

3.病理变化:剖检病鸡主要病变在肺和气囊上,肺脏、气囊、胸腹腔浆膜上可见散在小米粒大至绿豆大小的黄白色或灰白色的霉菌结节,质地较硬,气囊膜混浊增厚,可见大小不等的干酪样结节或斑块。病程稍长时,气囊壁明显增厚,干酪样斑块增多、增大,融合成团块。后期病例可见在气囊壁上形成硬币状、碟状的深褐色或灰绿色霉菌斑。肺脏上有多个霉菌结节时,肺脏组织变硬,失去弹性,严重病鸡其腹腔、浆膜、肝脏表面有结节或圆形灰绿色斑块。病灶与周围健康组织界限清楚,易于剥离。心包液增多,脑膜水肿,常见微小出血点。

4.诊断:

(1)初步诊断: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有无接触发霉的垫草或饲喂过发霉的饲料等(取饲料50~100克,在紫外线灯下照射,可见发出黄绿色荧光时,说明饲料含有曲霉菌),结合观察病鸡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是否见到肺部、气囊、胸腹腔浆膜上的霉菌结节,即可做出初步诊断。

(2)实验室诊断:

①取肺部、气囊、胸腹腔浆膜上的霉菌结节或霉菌斑置于载玻片上,加生理盐水1滴或10%~20%氢氧化钠溶液少许,用针划破病料,浸泡后加盖玻片轻轻压至透明状,在显微镜下可见到曲霉菌的菌丝或孢子即可确诊。

②霉菌分离培养:在显微镜下不能见到曲霉菌的菌丝或孢子时,无菌操作取肺部和胸部气囊结节,接种于沙氏或查氏培养基上,37 ℃培养48小时,可见灰白色绒毛状菌落,有霉菌味,稍久时,菌落表面逐渐变为暗绿色,背面无色或略带黄褐色,取灰白色绒毛状菌落用高倍显微镜检查,可见大量的霉菌菌丝、顶囊和孢子即可确诊。

5.防控措施:

(1)预防:不使用发霉的垫料和饲料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育雏室内最好选用网上育雏,没有条件使用网上育雏的要选用外观干净的麦秸、稻草和谷糠作垫料。育雏室温差不能过大,保持通风换气,减少育雏室空气中的霉菌孢子;保持育雏室内干燥卫生,防止物品发霉。购进饲料原料要严格把关,禁止使用发霉变质的原料。并添加预防量的防霉制剂,抑制曲霉菌的生长繁殖。水槽、料槽定期清扫,防止生霉。有孵化鸡苗鸡场的养鸡场(户)要经常保持孵化车间地面、墙壁、孵化机和室内空气的清洁卫生。

(2)治疗:目前,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据报道,制霉菌素、克霉唑、硫酸铜溶液有一定疗效。0.05%硫酸铜溶液或碘化钾每升水5克,饮水,连用3~5天;制霉菌素按每千克饲料100万单位,或每100只雏鸡50万~80万单位,拌料,连用3~5天;克霉唑,每100只雏鸡1.0克,拌料,连用3~5天。

(二)念珠菌病

禽念珠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种霉菌性传染病(又称霉菌性口炎、白色念珠菌病),本病亦可感染哺乳动物和人类,主要特征是鸡的消化道(口腔、咽部、食道、食管膨大部位)黏膜发生白色的假膜和溃疡。

白色念珠菌主要存在于病鸡的口腔、嗉囊、咽部、食道、腺胃、胆囊、肠内及粪便中,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

1.流行病学: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内源性的条件性真菌,该病原与机体长期共生,当条件骤变(饲养管理不良、发生传染病、温差过大等)鸡群体内菌群失调或鸡群的免疫力、抵抗力较弱时,长期或大量地使用抗生素,破坏鸡群体内的微生态环境,是念珠菌病发生的最常见诱因,以鸡、鸽较为敏感,15~60日龄的雏鸡最易感,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成年鸡群高。1月龄内感染时死亡率高达30%~50%,3月龄以上青年鸡群感染后多数可以康复。成年鸡群症状不明显,成为隐性带菌鸡群。

2.临床症状:鸡群感染念珠菌病后生长不良,精神委靡,羽毛蓬乱,采食量下降,饮水量显著增大。消化不良,排出带绿色水样稀便或排出翠绿色的干粪。严重呼吸道症状,如打呼噜或呼吸困难,张口喘气。嗉囊鼓气,从口腔中流出腐败液体,50%以上产蛋鸡群脱毛和浅表性皮炎。

3.病理变化:剖检病鸡主要特征性病变是上消化道的口腔、咽部、食道、嗉囊等处黏膜形成黄白色假膜或溃疡,以嗉囊和食道膨大部最为明显,可见黏膜变厚,有白色圆形隆起的溃疡灶和斑块状假膜,易剥离。个别病鸡眼睑、口角有痂皮样病变。腺胃受侵害时,可见腺胃黏膜肿胀,表面附着有由脱落的上皮细胞、腺体分泌物和念珠菌混合成的白色黏液。肌胃受损害时,可见角质膜腐蚀糜烂。肝脏发红,胰腺炎症。肾肿胀,有尿酸盐沉积。表皮炎症,法氏囊、胸腺、脾脏、骨髓等免疫器官出现萎缩。

4.诊断:

(1)显微镜检查:先取棉蓝染液1滴置于玻片上,再刮取嗉囊病变部位的病料混于染色液中,加上盖片镜检,能见到蓝色串珠样菌体,形状类似珍珠样成串的菌体,是一般细菌的30~60倍,与酵母菌相似,可判定为念珠菌感染。

(2)菌体分离培养:将鸡嗉囊病料接种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上,置37 ℃经24~48小时培养后,生长的菌落为白色奶油状凸出、圆形隆起、边缘整齐,有一定的黏性,革兰染色阳性,着色不甚均匀。取培养物镜检与上述菌体一样,可判定为念珠菌感染。

5.防控措施:

(1)预防: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保持清洁饮水和良好卫生,鸡舍要保持干燥、通风,每2~3天带鸡消毒1次,每周鸡场环境消毒1次。饮水器、料槽等用具每周用漂白粉(1%~2%)浸泡清洗1次。采取网上育雏。采购饲料原料要严格把关,严禁饲喂霉烂变质的饲料,保证营养均衡。定期在饲料中加入防霉制剂如制霉菌素,每千克饲料100~150毫克,拌料,连用1~2周,或硫酸铜(1∶3 000)溶液饮水。

(2)治疗:目前,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据报道,制霉菌素、克霉唑、硫酸铜溶液有一定疗效。1∶(2 000~3 000)的硫酸铜溶液饮水,连用3~5天;制霉菌素按每千克饲料100万单位,或100只雏鸡50万~100万单位,拌料,连用1~2周;克霉唑,100只雏鸡1.0克,拌料,连用3~5天。碘化钾溶液每升水5克,连用3~5天。同时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可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