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 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其病原为结核分枝杆菌,可分为牛型、人型和禽型3种类型,细长微弯曲,革兰阳性菌。无芽孢和荚膜,不能运动。通常采用抗酸染色法,菌体呈红色;如用革兰染色法,则不易着色。
(二)流行特点 奶牛发病率较高,其次是黄牛和牦牛。栏舍狭窄拥挤、通风不良、潮湿、光线不足、饲养管理不良,均可促成本病发生和传播。主要是通过被污染的空气、饲料和饮水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犊牛主要是通过乳汁感染。
(三)诊断要点 本病可随被侵害的器官、发病的阶段和饲养管理情况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在临床上常可发现经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的青壮年患牛精神良好、食欲旺盛、外观肥壮、无任何临床症状,这可能是由于病原的刺激反射引起同化作用增强所致。但在饲养管理条件差的情况下,在病的中期和后期,特别是老年牛,则常常表现消瘦、精神不振和发病部位的相应症状。一般以肺结核较为常见,病初精神、食欲正常,随着病情的发展,精神转差,食欲减退,消瘦、贫血,被毛干枯;初为短促干咳,逐渐变为痛苦的脓性湿咳,特别是在早上、深夜、运动与饮水后、天气骤变时更为明显;鼻流黏液性或脓性鼻涕;随着咳嗽的加重,呼吸次数增加,严重时发生气喘;呼出的气体有时呈腥臭味;肺部听诊有音和胸膜摩擦音,如肺组织因干酪样变,干酪物质被强烈咳嗽排出体外,肺部形成空洞;听诊有空洞音,如肺毛细血管破裂则引起咯血现象;叩诊有浊音区,并引起咳嗽;体温一般正常或低热,如发展为弥漫性结核性肺炎或全身粟粒性结核,体温升高到40 ℃以上,呈弛张热或稽留热。乳房结核则在乳房上发生局限性或弥漫性无热无痛的硬结,有的形成结核性脓肿,俗称冷脓肿,一旦脓肿破溃,创部长期不愈合;泌乳量下降,乳汁稀薄如水,可引起乳腺萎缩。生殖器官结核则性欲亢进,频频发情,但不易受孕,受孕后又易流产。肠结核多见于犊牛,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初期下痢与便秘交替,后期顽固性下痢,粪便中混有黏液和脓液,迅速消瘦。脑膜结核和淋巴结结核、骨结核在动物中较少见,但人结核病中并不少见。
诊断本病时应结合剖检特点,即典型性病变是胸、腹膜形成结核性结节。结节为针头大至鸡蛋大,灰色或淡黄色,切开后常呈干酪样变,有时还有钙盐沉着。这种形态在实质器官或浆膜表面的病灶上基本是一致的。奶牛多发的结核病灶的部位是肺、胸膜、腹膜、肝、脾、肾、乳房和子宫。在胸膜和腹膜形成的结核性结节时,形如珍珠或葡萄,故又称珍珠病。有些全身性结核病的病例,病灶小而均匀分布,很像粟粒,称为粟粒性结核病。
由于结核病的过程往往成年累月,以致病变可能更为复杂,除了结核性结节以外,还可能形成渗出物或组织的原发性坏死,如有其他细菌侵入,又可能引起液化,甚至形成空洞,因此,实地剖检时形态表现可能更为复杂。
(四)实验室检查 诊断本病时应从上述临床检查、微生物学检查、血清学试验、病理学诊断和变态反应等方面进行。目前最实用的是变态反应,即结核菌素试验,其操作规程应按国家规定进行。
1.皮内注射法:在牛的左侧颈中部上1/3处(6个月龄以内的犊牛可在肩胛部)剪毛,直径约10厘米。用卡尺测量术部中央皮肤皱褶厚度,而后用75%乙醇(酒精)消毒,皮内注射牛结核菌素原液,大牛0.2毫升,3月龄至1.5岁的牛0.15毫升,3个月以内的牛0.1毫升。注射后于48小时、72小时各观察反应1次,注意局部有无热、痛、肿胀及肿胀的范围和软硬度,并以卡尺测量肿胀大小及皮肤皱褶的厚度。判定标准是:
(1)阴性反应(-):局部没有炎性水肿,或仅有坚硬、无热、界限明显的皮肤肿胀。
(2)可疑反应(±):局部炎性水肿不明显,皮肤增厚在5~8毫米,肿胀面积在35毫米× 45毫米以下。
(3)阳性反应(+):局部发热,有痛感,并呈现界限不明显的弥漫性水肿,软硬度如面团或成硬片,肿胀面积在35毫米× 45毫米以上,或者皱皮厚度增加到8厘米以上。
在72小时观察后判为阴性或可疑反应的牛只,须在第一次注射的同一术部以同样剂量第二次皮内注射,注射后24小时判定反应结果,必要时48小时再观察一次,详细记录反应结果。
2.点眼法: 牛结核菌素点眼与牛结核菌素皮内注射同时进行,须进行2次,间隔2~7天。点眼时间应在早晨,点眼前必须对两眼详细检查,注意眼结膜有无异常情况,眼结膜正常者,方可进行点眼。一般点于左眼,左眼有病者也可点右眼。用1%硼酸棉球将眼睛擦净,左手指插入眼窝内,使瞬膜露出,拇指分开两眼睑,使瞬膜与下眼睑形成凹窝,右手持点眼器,手掌下缘依附于额骨的眶部,点眼器尖端距眼结膜1厘米、滴入牛结核菌素原液3~5滴。点眼后,注意将牛拴好,防止风沙侵入、阳光直射及牛只自动摩擦眼睛,并于第3、6、9小时及24小时各观察反应1次。判定反应时,应固定牛只,翻开眼睑,观察结膜及分泌物的情况,按判定标准记录结果。其判定标准是:
(1)阴性(-):无反应或只是结膜轻微充血,流出少量浆液性分泌物者。
(2)可疑(±):仅有少量黏稠分泌物积于眼角或结膜囊内,或自眼角流出如粗线状,无明显的结膜充血及水肿者。
(3)阳性(+):有黏液脓性分泌物自眼角流出,如纽带状,并散于眼的附近,或在眼角、结膜囊内,呈粒状或线状,并有明显的结膜充血、水肿和流泪者。
综合判定:在牛结核菌素皮内注射或点眼反应中,用任何一种方法判为阳性者,即确定为结核病牛。一种为阴性,一种为可疑,即判为可疑。两种方法均为阴性反应者判为阴性。
判为可疑反应的牛只应隔离饲养,并于25~30天后再做皮内注射和点眼试验,操作方法与观察时间同前。其结果仍判为可疑,应继续隔离观察。
对于未发现结核病的牛群应每年进行一次结核菌素检验。对于初次剔出结核病牛群的牛应于上一次检验后第30~45天进行第二次检验,2.5~3个月后进行第三次检验,4~6个月进行第四次检验。如在第二、三、四次检验都未发现阳性的,则可判定为健康牛,如发现有阳性牛,仍须按初次剔出病牛的牛群处理,直到在6个月内连续3次检验,不再发现阳性牛,才能认为是健康牛群。
(五)防治方法 目前人类为提高经结核菌素检验的阴性人群对结核病感染的免疫力,多采用接种“卡介苗”。但防治牛群感染结核病,主要措施是不从阳性场引进牛只,凡需引进的牛只,一律要进行检疫,确认无病后才能与原牛群并群。对原来的牛群要进行定期检疫,及时清理和淘汰病牛。栏舍地面要经常用20%石灰乳、5%来苏儿、5%~10%热碱水或10%~20%漂白粉消毒。粪便、垫草烧毁或堆积发酵。牛奶要加热煮沸经30分钟消毒后才能饮用。尸体的明显病灶部分焚毁,无病变部分需高温处理后才能食用。犊牛出生后1个月胸垂皮下注射卡介苗50~100毫克,20天后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12~18个月,每年应注射1次。
本病的治疗方法:对贵重种牛可用链霉素、异烟肼和对氨基水杨酸钠治疗。链霉素每次每千克体重肌内注射10毫克,每12小时1次;异烟肼每次肌内注射1克,每天2次;也可每天3~4克,分3~4次拌料喂给,3个月为一疗程。对氨基水杨酸钠很少单独使用,常与异烟肼或链霉素配合使用,每千克体重每次口服0.04~0.06克,每天3~4次。林可霉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阿奇霉素也有较好疗效,可配合上述药物治疗,但对孕牛应慎用或禁用。在治疗中,由于体内维生素C的消耗量较大,故应在饲喂中多给一些青绿饲料,在冬季缺乏维生素C的饲料中可拌入维生素C,或口服维生素C片补充。
★专家提示
1.牛结核病多为慢性传染病,在临床上往往不易早期发现,常按其他病误诊、误治,故每年对牛群进行1次检疫工作,及时早期发现病牛,采取早治、严治、治好的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抗病能力。
2.本病用链霉素有特效,但疗程较长,往往缺乏耐心,因此不能达到预期疗效。同时坚持1~3个月的用药,特别是代价较高,有时因长期注射链霉素会损伤听神经,导致耳聋。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除坚持治疗贵重牛外,通常养殖单位多淘汰阳性牛。
3.当今奶制品很多,特别是饮料奶必须彻底消毒后方能包装出售。如果奶的消毒不严格,病原会随奶液进入人体,必须严格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