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地分区
水禽场的规划包括场地分区和建筑物布局。
场地分区指的是在水禽场场址选定之后,应根据该场地的地形、地势和当地主风向,规划和安置场内不同建筑功能区、道路、排水、绿化等地段的位置;建筑物布局指根据水禽场分区方案和工艺设计对各建筑物的要求,合理安排生产区每幢建筑物和每种设施的位置和朝向。水禽场分区和建筑物布局应结合进行,全面平衡,同时提出几种方案,反复对比分析,最后按选定方案绘出水禽场总平面图。
规模稍大的水禽场,一般可分为管理区(包括饲料加工和料库、行政和技术办公室、车库、杂品库、更衣消毒室、洗澡间、配电房、水塔、职工宿舍、食堂等)、生产区(包括各种禽舍)、隔离区(包括病禽隔离、死禽剖检、化验、处理等房舍和设施,粪便污水处理及贮存设施等)等3个功能区。进行场地规划时,重点考虑水禽群的生产工艺要求和卫生防疫,根据地势和当地夏季主风向,按图5.1顺序安排上列各区。
图5.1 按风向和水流向禽场各区布置图
应注意的是,在水禽场内3个功能区的安排和生产区内各种水禽舍的配置上,当场地地势与当地主风向一致时,较易安置;当出现地势高处正是下风向时,以风向为主,对因地势造成地表径流的不适宜,可用沟渠改变流水方向,避免污染水禽舍。
1.管理区 此区是负责水禽场经营管理和对外联系的场区,应设在与外界联系方便的位置。水禽场大门下应设车辆消毒池,门内设消毒更衣室。水禽场如有自己的饲料加工厂或水禽产品加工企业,若这些企业规模较大,应在保证与本场联系方便的情况下,独立组成生产区,一般情况下,可设在管理区内,但应自成单元,而不应设在水禽场的生产区内。
水禽场的供销运输非常频繁,易造成疾病的传播,所以场外运输应与场内运输分开,因而管理区车辆应与生产区严格分开,负责场外运输的车辆严禁进入生产区,其车库也要设在管理区。外来人员只能在管理区活动,不得随意进入生产区。
2.生产区 生产区是水禽场的核心,因此,对生产区的规划布局应认真研究。若采用“小而全”的综合性水禽场,可将各种日龄或各种商品性能的水禽各自形成一个区域,各区域间保持适当距离,并用林带隔离,各舍实行全进全出制;随着集约化养禽业的发展,只养某一种商品性能或年龄段的水禽成为新的趋势。专业化水禽场的禽群单一,水禽场分区与布局比较简单。
水禽场中,为防疫安全起见,各种水禽舍的安置按照主风向和地势,将生理抗病力较弱的水禽舍配置在上风向和地势较高处,具体按下列顺序确定:孵化室、幼禽舍、育成禽舍、成年禽舍,即孵化室在最上风向,成年禽舍在最下风向。
孵化室因与场外联系较多,宜建在靠近管理区的入口处,大型水禽场最好单设孵化场,宜设在水禽场专用道路的入口处,小型水禽场也应在孵化室周围设围墙或隔离绿化带。
育雏区与成年禽养殖区要有一定的距离,有条件时,最好另设分场,专养雏禽,以防交叉感染。
综合性水禽场中的种禽群与商品禽群应分区饲养,种禽区应放在防疫上的最优位置,各区中的育雏育成舍又优于成年水禽舍的位置,且育雏、育成水禽舍与成年舍的间距要大于本群禽舍的间距,并设墙或绿化带等隔离开。
饲料的供应与贮存是禽场的重要生产过程,饲料贮存构筑物的确定应同时兼顾饲料由场外运入再由其中分发并送到水禽舍这两个环节,要求饲料既能方便地从场外运入,而外面的车辆又不需直接进入生产区内,同时还要求该构筑物与水禽舍保持较短而又方便的联系,此外与饲料有关的构筑物,原则上应位于地势较高处,可将料库建在管理区与生产区的隔墙处。
3.隔离区 是水禽场病死禽和粪污等污染物集中之处,是环境保护和卫生防疫的重点,该区应设置在全场的最下风处和地势最低处,与其他功能区的距离最少要在50米。处理病死禽的尸坑或焚尸炉等,应距水禽舍100米以上;贮粪场的设置则既应考虑粪便便于由舍内运出,又便于运往外界。隔离区应设单独的通路与出入口,以利于卫生防疫。
(二)建筑物布局
水禽场建筑物布局的基本任务是合理布置生产区内各种水禽舍及设施的排列方式、间距、朝向和保证生产中的功能联系。建筑物布局合理与否,既关系到场区和每幢房舍的小气候状况和水禽场的卫生防疫效果,也与水禽场生产过程的相互联系和管理、工人的劳动强调和生产效率密切相关。
1.建筑物的排列 生产区建筑物应根据当地气候、场地地形地势、建筑物种类和数量,排列要尽可能的合理、整齐、紧凑、美观。水禽舍布置为横向(东西)成排,纵向(南北)成列的行列式,若场地条件允许,要尽量将水禽舍布置成近似方形,避免布置成横向狭长或纵向狭长,因狭长的布置会造成饲料、粪污运输距离加大,道路、管线加长,建场投资增加;若水禽舍排列成行列式与水禽场地形地势、当地的气候条件、水禽舍的朝向选择相矛盾时,可将水禽舍左右错开、上下错开排列,但仍应注意平行原则,不要造成各舍相互交错。
2.建筑物的朝向 水禽舍的朝向应满足日照、温度和通风的要求。水禽舍一般建成长方形,其长轴方向的墙为纵墙,短轴方向的墙为山墙。我国的地理纬度在北纬20°~50°之间,水禽舍应选择南向或南偏东偏西一定角度,冬季由于太阳高度角较小,且太阳照射区域在东南到西南之间,这样冬季南墙和屋顶可最大限度地获得太阳辐射热用于保温防寒;而夏季,因中午前后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直射光基本不会透过南窗进入舍内使舍温升高,且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由于夏季盛行偏南风,以南向为主时,可在舍内形成较大的穿堂风,而有利于禽体散热。在综合考虑当地地形、主风及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南向水禽舍可适当向东或西偏转15°~ 30°,南方地区以防暑为主,应尽量避开西晒,以向东偏转为好,北方地区朝向偏转的自由度可大些。
3.建筑物的间距 指相邻两建筑物纵墙之间的距离。水禽舍间距的确定主要考虑日照、通风、防疫、防火和节约用地。按日照要求,当南排水禽舍的净高(从舍内地面到屋檐的高度)为H时,要满足北排水禽舍冬季的日照要求,在北纬40°的北京地区,间距达到2.5H即可,为满足防疫要求的间距为3H~5H,根据通风需求确定适宜间距时,若水禽舍采用自然通风,间距为3H~5H即可满足下风向水禽舍的通风需要,若采用生产中普遍采用的纵向机械通风,水禽舍间距可缩小至2H~3H;因目前我国的多数水禽舍建筑都为砖墙,混凝土或木质屋顶,防火等级为2~3级,水禽舍的防火间距参照我国建筑防火规范确定为7~8米。综合来看,完全舍饲的水禽舍,其间距保持在3H~5H即可满足要求,而配置陆上或水上运动场的水禽舍,其间距应加上运动场的宽度。
(三)场内道路与排水
1.场内道路 生产区的道路分为运送饲料、产品和用于生产联系的净道和运送粪便污物、病禽、尸体的污道。水禽场的净道和污道不能交叉和混用,以利于卫生防疫,场外的道路不能与生产区的道路直接相通。管理区与隔离区应分别设有与场外相通的道路。道路应不透水,路面断面的坡度一般为1%~2%,路面材料可根据条件修筑为柏油、混凝土、砖、焦渣等。路面道路宽度根据水禽场规模确定,大型水禽场,管理区的道路宽度为6~8米,生产区和隔离区的道路宽度为3~5米,小型水禽场,管理区的道路宽为4~5米,生产区的道路宽为3~4米,但路的端部要留出转弯半径或回车半径。
2.场内的排水设施 场内的排水设施主要是为了排出雨雪水,以保持场地干燥。一般可在道路一侧或两侧设明沟,沟壁、沟底可砌砖、石,也可将土夯实做成梯形或三角形断面,再结合绿化护坡,以防塌陷,若水禽场本身坡度较大,也可采取地面自由排水。要注意的是,舍外排水,不能与舍内排水系统的管沟共用,以防泥沙淤塞影响舍内排污及加大污水净化处理负荷,并防止雨季污水池满溢,污染周围环境。
(四)场区绿化
水禽场进行规划时,需留出绿化地,包括隔离林、行道绿化、遮阳绿化、绿地、防风林(冬天多风地区)。隔离林主要设在各区之间及围墙内外,夏季上风向的隔离林应选择树干高、树冠大的乔木,行株距应稍大些,各区之间,尤其是隔离区与其他区之间的隔离林,应乔灌木混合,种植密度大些;行道绿化是指道路两旁和排水沟边的绿化,起到路面遮阳和排水沟护坡的作用;遮阳绿化一般置于水禽舍南侧和西侧,适宜种植夏季树冠浓密、冬季枝叶稀少的乔木;绿地绿化是指水禽场内裸露地面的绿化,可植树、种花草等;防风林应设在冬季主风的上风向,沿围墙内外种植,要求高矮树种搭配,落叶树和常绿树搭配,行株距适当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