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任务18 禽大肠杆菌病
    来源:辈宠网

禽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致病血清型或条件致病性大肠埃希氏杆菌引起的禽类不同疾病的总称。包括大肠杆菌性败血症、肉芽肿、肝周炎、输卵管炎、卵黄囊炎及脐炎等一系列疾病。该病是禽类胚胎和雏鸡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

本病最早由Ligniers于1894年系统报道并分离出病原。鸡敏感的大肠杆菌O157∶H7,也是引起人肠道出血的重要致病因子。因此,该病作为一种潜在的人兽共患病,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及公共卫生意义。随着养禽业的发展,该病在各养禽国家的流行日益严重,并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病 原

该病病原是某些致病血清型或条件致病性大肠埃希氏杆菌。病原性大肠杆菌的许多血清型(如O1、O2、O4、O11、O18、O26、O78、O88等)可引起鸡发病。另参考猪大肠杆菌病病原。

二、流行病学

(一)易感动物

多种类型和各种年龄的禽均可感染大肠杆菌,以鸡、火鸡、鸭最为常见。1月龄前后的雏鸡发病较多,肉鸡较蛋鸡更易感。

(二)传染源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和带菌鸡。鼠是本菌的携带者。

(三)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但也可通过消化道、蛋壳穿透、交配感染等。

(四)流行特点

本病四季可发,但以冬春寒冷和气温多变季节多发。本病常与慢性呼吸道病、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曲霉菌病、葡萄球菌病、鸡副嗜血杆菌病、球虫病等混合感染,同时也与饲养管理、营养、应激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临床症状

(一)急性败血型

本型肉鸡较常见。病鸡常无特殊症状而突然死亡,部分肉鸡表现精神委顿,羽毛松乱,食欲下降或废绝,腹部胀满,出现白色或黄绿色下痢。

(二)卵黄性腹膜炎型

本型笼养蛋鸡较常见。病鸡消瘦,动作缓慢或小心移动,迅速陷入衰竭,有些病例出现神经症状。腹部触诊时,患鸡有痛感,腹部膨胀而下垂。

(三)大肠杆菌性肉芽肿

本型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活动减少或离群呆立,羽毛蓬乱,鸡冠暗紫色,有的鸡出现黄白色下痢。

(四)输卵管炎型

本型多见于产蛋期母鸡。病鸡精神委顿,鸡冠萎缩,食欲下降,排白色粪便,日渐消瘦,产蛋下降或停止,产畸形蛋和内含大肠杆菌的带菌蛋。

(五)卵黄囊炎和脐炎型

本型主要发生于孵化后期的胚胎及1~2周龄的雏鸡,死亡率为3%~10%。表现为皮薄发红,脐部闭合不全,腹部大而下垂,排白色或黄绿色泥土样稀粪,出壳后第1天或病状延续几天后死亡。

(六)神经型

当细菌侵害大脑时,表现为头颈震颤,角弓反张,呈阵发性发作。

(七)眼炎型

当细菌侵害眼时,眼前房积脓,有黄白色的渗出物。

四、病理变化

(一)急性败血型

1.纤维素性心包炎

心包腔中积有淡黄色液体,内有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与心肌粘连,心包膜混浊、增厚,上有大量灰白色绒毛状或片状的纤维素性附着物,严重者心包膜与心外膜粘连。

2.纤维素性肝周炎

肝脏肿大,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有时整个肝脏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纤维素性薄膜。严重者肝脏渗出的纤维蛋白与胸壁、心脏、胃肠道粘连。脾脏肿大,呈紫红色。

3.纤维素性腹膜炎

腹腔有数量不等的淡黄色腹水,并混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二)卵黄性腹膜炎型

剖检可见腹腔内积有大量卵黄,腹腔内或输卵管内常见有大小不等的淡黄色干酪样凝块。肠管或脏器间相互粘连。

(三)大肠杆菌性肉芽肿

剖检可见十二指肠、盲肠、肝脏、肠系膜、脾脏出现肉芽肿。重症病例还出现于心脏、肾脏、卵巢及皮肤等。肉芽肿小如米粒大至鸡蛋,呈黄白色。小者切面多汁,有弹性,呈放射状结构;大者中心坚硬,呈黄白色或灰黄色,其外有坚硬度各异的被膜,呈蓝灰色,有时大结节内还有许多小结节。肠管与邻近的盲肠因肉芽肿而粘连。

(四)输卵管炎

剖检可见腹腔内有淡黄色腥臭的混浊液体,并混有破损的卵黄,卵泡膜充血、出血、变形,有的卵泡皱缩,呈灰褐色。输卵管黏膜充血、出血、肿胀,内有多量分泌物。管壁极度扩张变薄,坏死,内有凝固卵黄和蛋白,并有许多灰白色纤维素性碎块,可闻到恶臭味。输卵管外观呈条索状或块状,并可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病鸡输卵管邻近的肠系膜因受挤压而呈黑色。产蛋鸭、鹅也可能由于大肠杆菌从泄殖腔侵入而引起输卵管炎。

(五)卵黄囊炎和脐炎型

剖检可见脐环周围炎性肿胀,局部皮下胶样浸润,或由黏性物或出血性分泌物浸润。病灶近处腹壁水肿,呈紫红色,有时出现坏死灶。

(六)神经型

脑膜充血、出血,脑实质水肿,脑膜易剥离,脑壳软化。

(七)眼炎型

单侧或双侧眼肿胀,眼结膜潮红,严重者失明。镜检见全眼都有异染性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脉络膜充血,视网膜完全破坏。

五、诊 断

(一)临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诊症状,尤其是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作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二)病原诊断

根据病型采取不同病料。

1.涂片镜检

病料直接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典型者可见单在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但有时在病料中很难看到典型的细菌。

2.分离培养

如病料没有被污染,可直接用普通平板或血平板进行划线分离,如病料中细菌数量很少,可用普通肉汤增菌后,再行划线培养。如果病料污染严重,可用鉴别培养基划线分离培养后,挑取可疑菌落除涂片镜检外,还应作纯培养进一步鉴定。

3.生化试验

乳糖发酵试验、靛基质试验阳性,柠檬酸盐利用阴性,硫化氢试验阴性。具体可参考“技能训练”大肠杆菌病的实验室检查。

对于已确定的大肠杆菌,可通过动物试验和血清型鉴定确定其病原性。在排除其他病原感染,经鉴定为致病血清型大肠杆菌,或动物试验有致病性者方可认为是原发性大肠杆菌病;在其他原发性疾病中分离出大肠杆菌时,应视为继发性大肠杆菌病。

(三)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新城疫、禽流感等相区别。

六、防 治

(一)预防措施

1.一般措施

场址应建立在地势高燥、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水方便、远离居民区和其他禽场、屠宰或畜产加工厂。搞好禽舍环境卫生。禽舍空气通畅,降低鸡舍内氨气等有害气体的浓度和尘埃,并定期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淘汰处理病鸡。采精、输精严格消毒。保持营养平衡,保证饲料、垫料、饮水无污染,做好灭鼠工作。搞好其他常见病毒病的免疫,控制好支原体、传染性鼻炎等细菌病,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使鸡群保持较好的免疫水平。加强孵化厅、孵化用具的消毒卫生管理。种蛋孵化前进行熏蒸或消毒,淘汰破损明显或有粪迹污染的种蛋。

2.疫苗免疫

目前已研制出针对主要致病血清型O2∶K1和O78∶K80等的多价灭活疫苗。但鉴于大肠杆菌血清型较多,不同血清型抗原性不同,菌株之间缺乏完全保护,不可能针对所有养禽场流行的致病血清型,因此这种疫苗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较为实用的方法是,在常发病的养禽场,可从本场病禽中分离致病性的大肠杆菌,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菌株制成自家(或优势菌株)多价灭活佐剂疫苗。在雏鸡7~15日龄、25~35日龄、120~140日龄各免疫1次,对减少本病的发生具有较好的效果。

(二)治疗措施

选择治疗药物时必须先进行药敏试验,尽量选择高度敏感的药物,避免同一药物连续使用,要采取“轮换”或“交替”用药方案,同时药物剂量要充足,可在发病日龄前1~2 d进行预防性投药,或发病后作紧急治疗。目前认为较为有效的药物有阿莫西林、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金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

(1)阿莫西林:每升水加入200 mg,混饮,连用3~5 d。

(2)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每升水加入50 mg,混饮,连用3~5 d。

(3)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每升水加入30~120 mg,混饮;每千克饲料加入40 mg,混饲;每千克体重30~40 mg,肌肉注射。以上均连用3~5 d。

(4)新霉素:每千克饲料加入200 mg,混饲;或每升水加入100 mg,混饮,连用3~5 d。由于该药在肠道中不易吸收,只宜用于发病早期的预防性投药或大肠杆菌引起的肠炎治疗。

(5)四环素类药物:每千克饲料加入200~600 mg,混饲,连用3~4 d。

(6)抗感染中草药:黄连、黄岑、黄柏、秦皮、双花、白头翁、大青叶、板兰根、穿心莲、大蒜、鱼腥草等。

自测训练

1.简述禽大肠杆菌病的综合诊断要点。

2.如何防治禽大肠杆菌病?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